
王白玄先生
作者简介: 王白玄,男,1952年4月生,从小酷爱武术,特别对太极拳情有独钟。1984年开始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1985年有幸结识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多老师。并于2002年,纳入入室弟子。现为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副秘书长武术六段,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太极拳已风靡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当代人的一种运动时尚。关于太极拳的理论,也由单纯的技术观点发展到科学依据的探索。
我是1984年开始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的,1985年有幸结识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老师。20多年来,跟随杨振铎老师,耳濡目染,并在严格有序的训导和启迪下,逐渐体会到了杨氏太极拳的精义,领悟到了太极拳的个种旨趣,并坚持不懈,体用兼修,受益匪浅,永怀感激之情。
杨振铎老师授拳以家传为准,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如脚不合度,手不到位,立即纠正,一招一式反复示范,不厌其烦,直到教会为止。他常说:“太极拳这门艺术,不仅需要自己有很好的悟性,还要得到明师的口授相传。现在,社会上练拳的很多,可是由于许多人没有明师的指点,练拳不得法。除了有明师指点以外,自己还要勤学苦练,既要做到心知,又要做到身知。所以要身体力行的长时间的磨练,按照我父亲的“太极拳术十要”去练,才能出功夫。”并在授拳时经常运用形象思维,精辟独到的比喻诠释拳架,形成他独特的授拳风格。如做掤势,臂形要求呈“四分之一圆”,使拳势圆满浑厚;如太极剑燕子抄水式,模仿小燕子擦着水面向上而去的轻盈而优美的动作。并结合剑法,先着意于剑的前里刃,后着意于剑尖,使动作既舒展又大气,形神并茂。 杨氏太极拳具有高度艺术性、哲理性和科学性,精奥细致,理论深切,如要练好,确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现根据杨振铎老师平时授拳的一些拳理要点融合自己二十多年来学拳所悟,以期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共勉。
要点一:二十字口诀,“抻空拽连带”“抻出肘尖、空出胳肢窝、肘尖拽膀尖、连手腕带手指”。
该口诀从字面上讲是对上肢而言,然杨振铎老师讲得清楚,由此活动达到了含胸拔背、松腰松胯,实现了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节节贯穿等要领的内在联系及相互配合。由此而产生的动感达到的整体感及“抻,空,拽,连”引发的劲感,都是习练者认真领悟,修炼之要领。
抻出肘尖:是肘尖向自己腰胯的侧下方抻出。即在做拳势之时,两臂的上下相合,左右运作之时,肘尖向前或左右拉开的张展运动。而抻肘,才能有架势、有精神,才能腋下虚圆,意气才能开。其幅度:一是肘膝上下相对;二是肘意垂向腰圈(汪永泉传:内气催动向外形成直径80公分的腰气圈)。做到内外相合,以腰带肘,演练拳架,使之自然形成躯干与上肢动作的协调一致与默契配合。这里一定要注意“沉肩垂肘”,绝不能扬肘翘肘,肘悬则肩不能沉,肘僵则气不能通。因太极拳修炼中以垂肘为佳,谚云:“肘尖上抬全身空,肘尖下垂全身松。”
空出胳肢窝:上述抻出肘尖目的是空出胳肢窝,使之肘臂运作顺畅无滞。其胳肢窝空出究竟有多大,杨振铎老师常提醒我们“练拳时要求两个胳肢窝都夹个供养(供养:是河北省地方供神的一种馒头),这种做法是在虚腋松开的同时又相合的那种对立统一之中的奇妙腾虚劲势(因为夹紧了扁,夹松了掉)。主要锻炼使其留有灵活变转的余地,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耸肩夹臂,就连单鞭和蹬脚之双臂前后分开也要有这种劲势。
肘尖拽膀尖:是在抻出肘尖、空出胳肢窝的同时,肩头要松开微向前合,这样肘尖的下垂与肩的松沉,形成一个整体,可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使小臂达到绵里裹铁极沉重的感觉)。重在意念上的沉意和肩关节肘关节的松开,手臂才不僵滞。动作以肘领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之意境。
连手腕带手指:与肘尖拽膀尖是一个整体,即肩不松力不能到肘,肘不垂则力不能达于腕,腕不活则力不能达于手指。盘架时尺骨处随势沉住,坐腕立掌,手指微曲舒展,做到手指非并也非撑,非曲也非直,要从开中求合,曲中求直,尤其须气注于掌心劳宫穴,而后达乎指尖。做到不强硬不软塌,而是灵活又有韧性的。杨师指导练拳,见手指则可知全身放松及刚柔情况。只沉肩、垂肘、坐腕,而不舒指,欲求全身完整,也不可得。
此二十字口诀,关键在于“空出胳肢窝”。只要掌握好虚腋的尺度,达到所谓“肘不离肋、肘不贴肋”。使每一势之动作,“身形顺我自伸舒”,练习之久,形成自然习惯,最后达到杨振铎老师之拳架,从内气到外形的空灵之感、浑厚之势。
要点二:脚踏给重心,腰带走三势
脚踏给重心:是指在做每式出步之时,必先脚跟先着地,此时由脚跟着地到踏平脚板过程中,腰胯重心略前移,带动脚板徐徐踏平,使涌泉贴地,形成“迈步如猫行”之态。杨振铎老师说:“举步要轻,动步要稳,落步要准,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
腰带走三势:即腰带一腿两手同时运行之态势。即杨老师经常讲的“三三制”。如左搂膝拗步,当迈出左脚,脚跟着地踏平脚板的同时,腰带动身体向前稍移重心,同时腰往左转,带动左手向前往下搂在两腿中间,肘膝相对,同时右手回曲至右肩前,即左手的搂右手的曲与踏脚,形成“三三制”(此时是从西南角往左往前走了90度)。继续腰转45度,带动左手继续楼膝,收至左膝旁,掌心向下,五指朝前;右手顺势由侧面转体到正面,向前按掌推出,随即向前弓出右膝,形成腰带“三三制”之态势(即左手的搂右手的按与弓膝)。再如左打虎势,分解一,在脚跟着地踏平时,重心前移,脚掌踏平,两臂(捋状)随腰向左转体,左臂由右往左稍快展开,掌心向下。右臂由右往下,稍慢展开,形成欲前合之势。分解二,右膝随腰胯前送弓出,同时左臂继续环绕往上逐渐握拳至额头前上方,拳眼向下拳心向外,右手也逐渐横曲臂握拳至腹前,拳眼朝上拳心向里,两拳眼上下相对,面向正北,两眼正前平视,形成左打虎之定势。整个行拳过程走的都是“三三制”。注意两点,一、不能形成棱角断续,要绵绵不断,上下相随。二、要掌握好时间差,即往上走的手和往前走的手要比往下往后走的手稍快一点,做到心中有数、协调有序、表里合一。
要点三:臂掤四分圆,捋状势不变
所谓臂掤四分圆,即杨振铎老师在教授右掤臂时形象的讲,掤臂就像一个圆周的四分之一圆周(而这一臂形在整个套路中基本一致,包括按掌臂、搂膝臂、白鹤亮翅臂、云手臂、左右蹬分脚臂等,弧度一样),其要领是沉肩垂肘,肘略低于腕。臂掤四分之一圆既符合太极拳是圆运动,又有劲圆沉稳,使拳架丰满有气势。杨师说:“劲以曲蓄而有余,臂不能直挺挺的”。
所谓捋状势不变,是指捋的姿势在套路之过渡动作中,不断出现。如搂膝拗步的过渡到下一个搂膝拗步前的合势;打虎势的过渡合势;搬拦捶的过渡合势;玉女穿梭后坐身两臂下沉之合势;十字腿到指裆锤握拳之前的合势,左右分脚前的合势,弯弓射虎到搬拦锤之前的合势等等。而捋状之合势,既有臂掤四分之一圆形,又有两臂撑开如捧圆盘,形成里撑外抱(要体现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相互牵引)之势,而且前手与后手之距离就是对方肘与腕的距离。所谓位置就是功夫。要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松胯,做到“肘尖拽膀尖,连手腕带手指”,给人一种宽大舒展,丰满浑厚和气势腾然美的感受,技击上又不负“採挒肘靠”之应用。
要点四:公转带自转,逢转必松沉
我们知道,太极拳腰为第一主宰,练传统杨氏太极拳以练腰为主。杨振铎老师经常提醒我们,行拳走架应以腰部带动四肢转动,并把腰带动手足之动势比喻为“公转与自转”。即腰为公转,决定手臂的方向;而手掌的转动喻为自转,决定其手心向下向上、向里向前之变动。比如揽雀尾右掤式变捋的过程,是靠腰部的向右转动带上两臂两手到西北角(右前方45度处),而右手心向外,左手心向里五指指向右小臂肘腕之间形成捋状,则全凭手肘自转而成。以及云手左右变化,单鞭出左掌等式演练,一样之道理。以此达到盘架圆转以腰为轴,手足臂膀自然活似车轮,而非四肢之自动。在腰左旋右转之时,应以腰带肘运转,身内身外协调一致并速度均匀地运转。在手臂自转时做到沉肩垂肘,腕关节尺骨处随势下沉坐腕立掌,使之轻灵沉着不漂浮。总之要明白腰转与手转的轨迹而达自然行拳。做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谓手必要相随,不可自动。
逢转必松沉:是指做每一式方向变转时,腰胯要松沉,如能为自有妙处。比如搬拦捶式,当搬手往前运行往右转腰时松沉一下,继续拦手按掌往前,左脚前方踏出,脚跟先着地后,即腰往左转时要松沉一下,顺势向前弓步击锤,非常舒服,妙不可言,拳友不妨一试。逢转必松沉不只是表现在某一式动作上,而是贯穿整个套路当中。要以心行气,心意手足均要沉着。以气运身,处处要顺遂,不可有阻滞,乃能便利从心。
要点五:“三尖”相照应,“六合”不能丢
何谓“三尖”,即“手尖鼻尖足尖也”。在每次授拳之时,杨振铎老师总是要求我们“三尖”相对,上下相合,只有这样方能顾住元气,不跑不滞。如单鞭定势,左脚尖指向正前,屈膝成左弓步,左臂沉肘,坐腕舒指,以掌向前按出。这时的左手尖(食指)要与自己的鼻尖左脚方向一致,形成三尖相照,上下相合之势。如用一根线连接起来,便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奥妙就在此,这一点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不可向前也不可退后,如超过三尖,重心即失受制于人,故此不可不深研体会。因为“三角者,实为构成圆形之基本形体”,“取法以圆,其用攻势,则无处非三角形”。再如提手上势,坐实左腿,右足向前迈步,脚跟着地,腰带两手同时向前内合上提,双臂沉肩垂肘,左手在后与右肘窝相对,右手在前手心侧向前,上对鼻尖,下对脚尖,两掌前后照应,形成三角合力,气势磅礴威力无比。望习练者在涉及到三尖相对式子时(如金鸡独立、扇通背、手挥琵琶、肘底锤等),细心体会,领悟其中之奥妙。总之只有三尖相对,气机最大限度体现。这里要克服歪头、斜眼之不正确练法。
“六合”不能丢:“六合”即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之)。在盘架时,每一势都要做到“六合”,达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每个姿势都必须有内气的供给,贯穿到姿势中去)。 对外三合,不能简单理解为外部活动的相互配合,而是用意念来接通有关部位。对内三合,明白神意气在内功修炼中的相互关系,使三者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如做不到,决不能心之所到,身之所到,惟内外相合然后心身达到一气。做到上动下随,下动上领。不能打半截拳,只动上半身。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