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六:神意不同处,对拔又蹬撑
“神意不同处”:是指在太极拳运动中,眼神和意念活动中,不能同时集中在身体的同一部位上。这也正是拳论所云:“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我们一些拳友,练拳时最易犯的毛病是,顾前手不顾后手(表现在分脚、蹬脚等式子)。顾上手不顾下手,或顾左不顾右(表现在搂膝拗步、野马分鬃、斜飞式等式子),其眼神、方位、曲直、立掌等不到位,常常是顾此失彼,动作不能协调(包括剑指、刀掌的行架),有时后手和下手显得邋遢。所以,动作的全过程要刻刻留心、不稍疏忽。但又切记专注一面,防止有所照而有所不照。杨振铎老师也经常讲到:“运用在心”,“意识跟着走”,真正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互照应,久而久之拳架功夫自得。比如右分脚时,沉肘提膝,重心全落在左脚,则左手为虚为阳,右手为实为阴,两手平肩分开,眼神看右手所指方向,而意在左手。两手坐腕立掌,五指掌心都布满意思,右脚会自然踢出(不必要求踢得多高,气贯脚趾即可),这样站得很稳。“神意不同处”揭示了太极拳运动中,眼神与意念活动的运动规律,应用到所有拳势,细心揣摩,定有裨益。 对拔又蹬撑:是对躯干和步法的要求。从腰分,上松到手,下松到脚,全身都松开,这是杨氏老谱中“对拔拉长”中的细分。
对拔,是对躯干的要求,太极拳是“理境原无尽”的哲学,每个动作都有哲理。杨振铎老师常在授拳时,让学生拉开马步,指出以腰为界,向下松腰松胯,松尾闾,沉会阴;向上含胸拔背,虚领顶劲,形成对拉拔长之势,使身形松沉直竖,“尾闾中正神贯顶”,而无姿势偏侧,如白鹤凉翅式、金鸡独立等式。要注意的是,对拉拔长不是肢体上硬拉拔长成为死腰,而是“命意源头在腰隙”,以内劲贯穿的向下送尾闾,向上顶头悬,中间节节相对松开而相呼应,这是关键。
蹬撑则是对弓步而言。是在弓步拉开后,它的后腿是虚腿的蹬,前腿是实腿的撑。一定要掌握“蹬撑弓接,整体协调”。在练的过程中,要内劲贯穿,意识领着走,虚的这边胯要松垂,这边松垂和那边一样,就直接出去了。并保持它们中间的幅度,弓腿出去就比较顺了。前后顺了,左右顺了,就是前撑后蹬左右支撑。对于弓步注意之点:左右两胯须求平正,平送腰胯,走膝前进,前腿弓膝盖不可越过脚尖,“故腿曲垂至直为准”;后腿膝微曲向外,就能做到前弓后蹬。尾闾稍收,方得中正,可使神能贯顶。做到前脚七分实,直向地下植,后脚三分活,向前有推力。
要点七:下蹲不下跪,命门要后顶
下蹲不下跪:指凡是曲腿动作都要做到下蹲不下跪。在做云手、十字手等马步或倒重心单腿坐步动作时,要求小腿垂直,膝盖不要前倾超脚尖,同时意念通过膝盖松到脚底涌泉穴。胯腹沟后松下沉,尾闾坐在脚跟上。避免我们有些拳友形成跪膝状态。其高低根据自己能力而定,不要强做自己难以达到的程度,否则关节吃力,练久了膝关节要受损害。
命门要后顶:杨氏传抄太极拳老谱之身形腰顶篇说,“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腰顶者,即命门处向后轻轻顶平。因人体腰脊天生为弓形,只要达到腰顶—腰松—腰顶—腰松,才能化发自如,生生不已。所以在做每一拳势,要求命门后顶,这是大要。穷研无尽,为太极腰之根本。比如金鸡独立式运动枢纽全在腰顶。开始可能肢体有意识的找一命门后顶的感觉,逐渐的形成要轻轻顶平,有利于松沉直竖,中正安舒,腰可活泼泼的。身形者,全体也,腰在内身在外,腰原动身自动。身形之本在一“顺”字,顺我自然之能而伸舒,顺我自然之能而曲缩卷,顺彼来势取之,顺彼回势攻之,为太极拳之作用的体现,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要点八:百会同天接,涌泉与地通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第一要领就是虚灵顶劲,即顶劲虚灵,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于顶也。如何达到虚灵顶劲呢?可虚虚想一下天,头皮放松,面部肌肉放松,意贯胸海,最重要是把玉枕骨竖起,可达顶头悬。要时时有百会接天的意思,辅以“尾闾中正神贯顶”,这样,经络顺了,气血也畅了,练起拳来感到很舒服。总之头部不可前俯后仰、左右摆动。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这一点说易做难,常常被我们忽视。
涌泉与地通:脚承载着身体重量,盘架时,脚的状态直接影响全身,所以练拳时讲究脚如同踩在棉花堆上。当脚板踩平,惟要涌泉贴地,让意气贯输到涌泉穴,与地通电而气有根。郑曼青体用歌曰:“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学垂死总无补”。但不要用力下沉,杨澄甫说过,两脚着地要轻,如同踩在水上飘着的葫芦上。
对于这两要点,郑曼青前辈有精辟的论述:“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得天之气,则位于上之颠顶泥丸宫一穴,可以增长其灵气;下则为地,接地之力,则足底心之涌泉要穴,可以增长其根力;中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腺间,得能专气致柔,则腰若活泼泼地,则肾气自足,寿能增加也”。杨振铎老师,就是这样练太极拳,不仅气魄大,而且路数正,练到了根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功夫自然会好。总之,百会对着丹田,丹田对着涌泉,身体始终保持中定。要想功夫好,中定非常重要。
要点九:呼吸任自然,虚实要分清
呼吸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但太极拳前辈却很少论及(可能将此视为珍秘,不轻易传人之故吧),而现在各拳家论述也不尽相同,见诸于文字的就有:深呼吸法,快慢呼吸法,腹式呼吸发,逆式呼吸法,周天呼吸法以及自然呼吸法、拳式呼吸法等。就此点曾请教杨振铎老师,杨师说:“保持呼吸自然,气沉丹田就行了。”并进一步论述“练拳过程中呼吸怎样配合动作呢,要求自然配合,能配合多少配合多少,不要勉强。”对于上述各种呼吸法,可在拳外练习体会,在盘架时,还是遵循杨师指教,以自然呼吸为好。如把形体的开合与呼吸牵强的导致开为呼、合为吸的拳势与呼吸相杂糅,这与太极拳的放松是相悖的。如果一味的想呼吸,你会觉得越不会呼吸,屏压抑制,使胸腹部位就会憋气,心里会非常不舒服的(其实盘架过程中,我们无意间憋气的地方很多,如向前迈步时,就容易出现短暂憋气或其它拳势长出一口气等),所以我们要求呼吸要自然,与日常生活中呼吸一样,当呼则呼,当吸则吸,以舒服为宜。进而做到行拳中不知道呼吸,而后进入以气运身的阶段。要注意:太极拳本为动中求静,辅以静功之法,若呼吸由口,会舌燥喉干,这样太极拳好处则全失之。要做到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舌抵上颚,则自生津液,随时吞咽,是华池之水,养生之甘露。
虚实要分清:这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讲的很清楚:“如全身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易为人所牵动。”又“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说:“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力过猛之谓”。而郑曼青在其“十三篇”中对手法、步法之虚实论述更精详,“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一样,是为分清”。又说:“所谓总此一虚实,即其根在脚,将全身重量必须放在一只脚上,若两脚同时用力,便是双重。双重即如少林拳马步,此为太极拳最忌之大病也。”又指出:“变转为虚实之枢机,不经道破,真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总之,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总在此虚实二字之妙用,不是字面上理解的那样简单。从盘架方面,马步之虚实,肩肘掌指之虚实,身形转换之变化,处处虚实分清,自然运用自如。如无虚实,即无阴阳,无阴阳便非太极。这是练习太极拳的真谛,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乎。
要点十:心令为要诀,松柔是灵魂
所谓心令为要诀:即“十三势行功心解”:“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郑曼青解释为:“心为令乃太极拳惟一之要诀。”意思是说,手足决不可自动,非待腰能便利从心之后,手足方得随腰而动。并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于以推动矣。故太极拳之动作,真所谓牵动一发则全身俱动。又拳论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即心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如手足开时心意与之俱开;合时心意与之俱合,内外一起浑然无间。如没有内气供给的外形动作叫“妄动”,那只是轮胳膊踢腿,不是打太极拳。故盘架之时,应使每一式动作都切实体现“意在先、身在后”。“打拳心是主”,即以心意为主,以思想命令腰脊,由腰脊来领动四肢,有系统、有主动、有被动的一个整体的如江河之水势的一个动荡样子的行拳要诀,望拳友体验之,自有得也。
松柔是灵魂:太极拳,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上任何拳术、任何运动都不能比。为什么呢?因为它有一个至高无上的道理存在,那就是一个“松”字。练太极拳“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下面我们看一看前辈及大师们是怎样论述“松”的功用的。
①杨澄甫说:“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又说:“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并对郑曼青说,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说:我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现在想起来,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②李雅轩说:“我练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软,是找虚无的气势,是找神明的感应,是找莫测的变化,不停留于筋骨肌肉的初步锻炼过程中。”“太极拳的要求是要放松,并且要松的很松,完全以意识鼓励着身势来动,丝毫不用一点力。如这样的练法,走出劲来,味道才厚,如不是这样,就做不出太极拳的味来。”并又讲述:“以前有人问,杨澄甫老师,未见你用多大劲,何以将人打出去那么远,打得那么脆呢?”杨老师答曰:“我是松着劲打的。”有人问杨少侯先生,你发劲时看着是很松软的,如这样子松软还能有力吗?少侯先生答曰:“就是因为松着劲,软软的,打出劲去才大的很咧。”③王新午说:“太极者,内功也,其旨在引劲导气,故其体也主柔,其动也主缓。柔则劲不滞,缓则气可均。发于内而动于外,脏腑、神经、五官百骸动则皆动,静则皆静,神意气劲相与为用,感而遂通,内外合一者也。故曰:极柔软然后极坚硬。”④杨振铎老师谈到:“上肢放松,必须通过沉肩垂肘、坐腕舒指,放展它、松开它,越松越有劲。”又说:“希望做时弄清楚,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放松,内劲就贯穿,意念就集中。练太极拳的一个基础就是松,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避免很多错误。”
以上前辈大师们说的“松”,可见无论在练拳和推手中松的重要性。所以“松”是练太极拳内功的基本要求,是太极拳的灵魂,决不可掉以轻心。那么,怎么才能达到松呢,杨振铎老师讲:“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意念方面的放松,一个是肢体上的放松。”首先,要心气放松,即以心意相守于丹田,神意内含,以存静养,然后在思想意识的引导下,日日以松沉之心意去灌输,久之自能达到真正的放松。其次,肢体肌肉放松,九大关节(即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节节松开贯穿,一直松到足心的涌泉穴。做到陈微明前辈所讲的:“推其手,腕松开;推其腕,肘松开;推其肘,肩松开;推其肩,腰松开,所有关节如互不相关的链子串在一起,节节松开,对方之力便不能达于己身,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则必为对方牵动或推出。”第三,用意不用力。用意不用力是近一二百年来,先贤宗师不断在实践中演练,从实践中得出来的真知,是真理性拳艺。如练来练去,内功不上身,究其原因,是在把握“用意不用力”的认识不够准确。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得很清楚:“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丝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功,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故太极拳重在锻炼精神,是神意气的运行,纵然是意,也要出于自然。多在动作上沉着的想象。毫不造作,不拘谨、不张狂,不追不贪不过不散。不要刻意的去做一些动作,切忌用拙力,用意则养,用力则伤。所以,用意不用力是非常准确的练法。第四,杨氏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之太极下乘武事解:“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须知柔不及则刚不至也,所以千万不能失去自身的绵软,因周身运动往复,皆精神意气之运动往复,日久用功自能出真功。第五,杨振铎老师说:“要松,要松,但不能空”。固“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不能软塌塌的松,不是松懈的松,而是以神气将身势鼓励起来,使它动荡起来,惟自尾闾至百会要有意气一贯,所谓“满身轻利顶头悬”也。第六,克服一些不松的现象:揪着心、拿着劲、端着架、矫揉造作,故作姿态。如有这类毛病是放不松的,也就练不出真功夫。
杨氏太极拳属内家拳,要注重太极拳内功的培育,非松不可。太极拳的特性就是要求凡练太极拳者“一举动,俱要轻灵”。“口腹不可闭气,腰腿四肢不可起强劲”。练到内动不令人知,“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柔腰百折若无骨”,松到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这样高标准的松,太极拳特有的好处自能体现。体用兼备,用之修身则延年益寿,用之自卫则防身御侮。
总之,练习太极拳者,必须先明体用之要义,而论致用,必先在体上下功夫,体为本,用为末,体全则用备。若论养生之道,则更无论矣。过去,传统杨氏太极拳授拳分为拳法、用法、心法三步进行,而且内外有别,尤其心法更是严格。而“五大拳论”、“太极拳术十要”、“太极拳之练习谈”更有“杨门传抄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则是我们今天练习太极拳的体用大全,心法指南,秘法要诀。但非得有师承、有悟性、有恒练,三者缺一不可。如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懂劲后越练越精,进而阶及神明,英雄所向无敌。
我自2002年列杨师门墙后,十年来对拳艺极虑求精,搜寻探索,刻意上进,但也仅有一些粗浅体会,今天以此篇,杨振铎老师拳理之要点及自己习拳之所感,愿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同磋裨益。同时以《体用全书》等为楷模,痛下苦功,练真太极拳。也是杨振铎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多看杨澄甫之拳架,潜心临摹,细心揣摩,在做每一拳每一式,看与杨师拳架有什么差距,看是否和拳论哪一句能对上,以取得更大的进步。而练太极拳,难就难在自己的意识挡住,没有办法打通,这一点实在是太极拳最难的。 由于水平所限,所述难免有缺憾之处,敬请同仁拳友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