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阶段,关键字:缠。 “太极拳,缠法也。行中气之法门,不明此理不明此拳。”(陈鑫《太极拳图说》)。陈鑫前辈将不明白缠法,上升到就不明白太极拳的高度。可见缠丝对于太极拳练习的重要性。对于陈式太极拳来说,对缠丝理解和认识尤为重要。缠丝,即是用法,又是练法。用法,是指在两人推手交流中,太极拳的动作、招式、劲路,都要走螺旋缠丝线路,这样才便于太极拳的走化和攻防转化。练法,是用法的基础,要通过单式的训练加以掌握,进而运用到整个套路中,达到每一招每一试都蕴含着缠丝劲。通过练法形成习惯,才能够在用的时候得以体现。同时,太极推手中是否能运用好缠丝,也能够检验自己一段时间练法是否正确和熟练。 太极拳的缠丝,在运用上,包括进退缠丝、左右缠丝、上下缠丝、内外缠丝,以及大缠丝和小缠丝,等等。但在理法和练法上,不外乎顺缠和逆缠。本文主要在于讲解太极拳的练法,着重讲解顺逆缠丝。掌握了顺逆两种缠丝,其他的各种名称叫法,便很容易就可以理解和掌握。 关于顺逆缠丝,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同样是陈式太极拳,不同的支脉的叫法可能是相反的。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太极拳健康的四个层次》,提到了顺逆缠丝和定义,后来与师父陈炳见面印证后,发现与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叫法恰好相反,本文下面加以改正,以后再有涉及顺逆缠丝定义按照本文内容为准。在此,对之前可能产生的误导表示抱歉。 按照目前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叫法,顺缠为由外向内的缠丝,即内气从手、脚向内到达丹田;逆缠刚好相反,为由内向外,即丹田到手和脚的缠丝。以上肢为例,简要地列举下具体的缠丝路线。 顺缠:拇指—小指—腕—肘—腋—肋—丹田。 逆缠:丹田—命门—背—肩—肘—腕—拇指。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太极拳爱好者来说,上面的列举的线路很容易就能够理解。为了利益更多人,再进一步加以讲解。 顺缠的时候,以小指领劲,带动整个手臂向内旋,意气从拇指到达小指,掌心内含,小指略内勾使意气到达腕部小指这一侧,手、小臂继续向内划弧,松肘使意气到达肘的内侧,松大臂意气到达腋窝部位,松同侧肋部意气到腰肋部位,继续沿腹前方向进入丹田,顺缠丝完成。注意腋窝部位不可以夹紧,要保留适当空间,便于转换。 逆缠一般是接着顺缠继续进行的,否则顺逆缠丝之间将产生滞碍,在推手交流中可能会被对手乘虚而入。丹田至命门(身体背面与丹田相对的位置)的意气转换尤为重要,通过松腰胯、松丹田,促使意气向后从命门透出(也有另外的走法:丹田—会阴—尾闾—命门,通过内气继续下沉,也有称之为丹田旋转,应该是同样的意思),沿脊背上行到达肩部,开肩、开肘、沉腕、舒指,一气贯通,意气沿前述路线到达拇指,完成逆缠。 有了第三阶段的意气疏通基础,第四阶段进一步通过顺逆缠丝的练习,使体内意气形成循环运动,形成回路。练习初期意气运行可能会不完全能够控制好,时断时续,需要坚持练习,通过单手云手等单式不断的练习强化,放慢动作,加深体会,尽量的达到连贯要求。哪个部位意气走的不顺,要加强检查松沉是否到位,一般都可以顺利的予以解决。 太极拳的缠丝线路,并不是直来直去的,是缠绕着手臂、躯干螺旋的前进和后退的,因此名为“缠丝”。同时,缠丝主要指内气的缠丝运动,身体外形的收放、开合,全部为了辅助内气缠丝。切不可对缠丝的理解仅停留在肢体的旋转扭动上。 前面以上肢的缠丝为例,详细的解释了缠丝的路径。下肢缠丝,与上肢类似。就不多家解释了,留给大家自行揣摩。 有了缠丝功法的持续训练,太极拳的水平、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腰胯、肩背的运动能力也会通过缠丝以及其中的松沉训练要求,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当然,功夫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没有好的训练方法,会走很多弯路,且难以成功。有了好的训练方法,非勤学苦练,也是不能成功。引用师父陈炳的一句话,“所谓速成,尤其是功夫,全是说瞎话。不得法者,徘徊彷徨终生,得法者,不千锤百炼也难成功,故成者自古都是凤毛麟角。”很多人自己不肯下功夫练习,反而怪师父、老师保守。实际上是自己的心性是否堪当更好的功夫,自己的意志是否足够的坚毅。前辈发科公二十世纪初,在北京教拳时,常说“不保守,还教不会、学不好,为什么还保守呢?”保守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很多人不肯勤学苦练给自己找的借口而已。 下面进入第五个阶段的讲解:整。第五个阶段关键字:整 人的身体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没练太极拳之前,也是如此。那为什么太极拳要求整体呢?或者说太极拳要求的是怎样的一个整体? 太极拳要求的整体,和我们练太极拳之前的整体,显然是不同的。练太极拳之前,身体各个部位间是机械的联结在一起,遇到外力进攻时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身僵硬,变成一个僵硬的整体;另一种是全身松散,变成一盘散沙。一般来说男性的身体,以及注重肌肉骨骼健身的人的身体,更倾向于前面一种。女性的身体,或者缺乏运动锻炼的人,往往是后面一种。前面一种看似孔武有力,但对于练习太极拳的人来说,可以通过避实击虚来应对,因为僵硬的身体只会直来直去,那么侧面、背面,乃至上下,都是其背势所在,更何况全身僵硬的劲必然变化少、应变慢,不如太极功夫灵活多变。后面一种全身松散的情况,往往没什么进攻力,自顾尚且不暇。 太极拳要求的是什么样的呢?要整而不僵,还要松柔灵活,保留变化余地。 太极拳讲究外三合、内三合,外三合为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合,并不是要求完全同步的进或者退,也可以是一进一退的异向之合,否则便有悖于太极拳的阴阳相合内涵了,要“因敌变化示神奇”。太极拳的精髓便是阴阳和合,灵活多变,异于常理。外三合与内三合结合起来,便是周身相合,周身一体,“一动无有不动”。 有了前面缠丝功训练作为基础,腰挎、肩背都相应松沉灵活了,要进一步体会腰胯丹田的核心作用。太极拳讲究以腰为轴,节节贯穿。《十三势行功心解》里讲,“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dào]”。腰的核心作用,在于执行层面,是运动的枢纽。实际上的枢纽,则是指腰胯及丹田部位的一个整体。有形的腰胯变化起来往往有章可循,容易受制于人。结合无形的丹田配合,则更加灵活应变,无往不利。 这一阶段的整体,主要是将人体上下盘的运动整合为一,肩胯、相合、肘膝相合以及手脚相合,目的也在于此。而这个整体,要通过缠丝功的训练,尤其注重其中的松沉变化,使上下盘有机结合,减少滞碍,增加灵动和应变。三合的训练,可以尝试在站桩或者太极拳行拳过程中将对应侧的肩松到胯上,肘松到膝上,手松到脚上。 这个阶段的站桩,为了更好地松活身体,要求有所提高,要以“混元桩”为主。太极拳招式上,要注意六封四闭结束前后的动作变化(六封四闭的结束以及进入单鞭的开始)。 混元桩,也有写成浑圆桩,详细区分起来略有不同,这里不予深究。双脚打开与肩同宽或略宽,双手手背向上带动手臂向上提起至肩高,两拇指向上、向外领劲至双臂打开呈抱球状,开背、松肩、沉肘、舒腕,拇指向上领起,其余四指略打开,两手四指相对,同时身体略向下蹲,松腰、开胯、合膝,全身重量沉至脚下,下蹲不宜过低,避免僵滞,影响整个身法及意气畅通。其他身法要求,如立身中正、虚领顶颈等要求不变。 具体动作招式,以六封四闭结束前后为例,简单解释。到第五阶段,太极拳练习有一定基础,对动作招式都很熟悉,这里就不做具体的动作讲解,而是讲解其内涵。太极拳时刻注重阴阳变化,缺少变化或者没有变化便不是太极拳。六封四闭的双手、双脚相合,肘膝相合,肩胯相合。前面也讲到过,相合并不仅只限于同向相合——同时为收或者同时为放,要收发自如。动作姿势上看似双手同时向外推出,实际上则是向外推出的同时保留一推一收及上下左右的虚实变化。 具体的变化,要以意气为主,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太极拳讲就的是“持身之法”,即是意气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前面提到过意气与形体的阴阳主辅,练习到这里,更加能够体会到阴阳之转化,以及意气和形体,哪个是阴、哪个是阳,当然这里的阴阳也不是绝对的。 “川”字步。川字步即是练习的方法和内容,又是阶段性太极拳进步的标志之一。主要在于下盘的合劲是否到位。当然,川字步不仅限于外形上,还要内外相合,保留两脚尖继续内合也可以外开的变化余地。 从第四阶段开始,更注重于运动中保持静的感觉,静止中保留运动的变化,这才是太极拳的阴阳之道。 第五阶段的整合,如果配合第六个阶段的四大块放松,则能够在推手交流中更加游刃有余,应对从容。下面进入第六阶段:膨。 第六个阶段,关键字:膨。 有了前面五个阶段的训练,内气会逐渐饱满、充足,尤其在丹田部位的感觉。这个阶段要将丹田里内气的范围通过松膨向外扩展,练拳时要更加注重松柔,意气要向外延伸;站桩时也是如此,将身形向外膨松出去;也可以辅之以打坐,养气,松活关节,等等。 行、走、坐、卧,都要体会松和膨。放松丹田,减少禁锢内气的屏障,使内气领地不断的扩大至腰胯、胸背、膝、肩等等。 这个阶段的膨,也是八法之首的“掤”的真正内涵之一和训练的方法。同时,也是第五阶段的整体的内外统一。因为通过训练,使内气比之身体更加形成一个整体,好比我们吹气球,一处吹气整个气球都膨胀开来。推手交流中,应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因为内气更加充足,变化更加灵活,反应迅速,带动身体很快的能够产生应对。 分解开来,这个阶段还可以细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腰胯肩背的进一步打开,双肩、双胯(四大块)与脊椎之间的脱开;第二个部分是各个关节的进一步松活,也是由内而外的次序,包括脊骨、腰背、胯、肩、肘、膝,甚至手掌、脚掌等等,比第二个阶段中要求的舒展更高;第三个部分是骨肉分离,运用内气膨松身体,使肌肉骨骼间松活,松出变化,松出应变,松出内力,等等。 有了四大块的放松,就能够更加适应太极拳的大圈到中圈甚至小圈的化劲要求,同时能够更好的感知对方的动作,提前做好应对、应变,知己知彼。试想一下,对方是全身僵硬一体,出劲只能是相对大的圈,而自己可以以更加灵活的路线加以应对,当然是胜负可判了。王宗岳前辈的《太极拳论》里讲的“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以外圈、大圈对敌,比之内圈、小圈,便是舍近求远了。 太极拳通过松膨,使意气更加为主导,身形更加为辅,更好的做到“持身”的效果。舍己从人,舍的是虚妄的身法,得到的是真实的掌控,太极拳的妙处便在这里。太极拳有个说法叫做“棉花裹铁”,个人觉得应该是亦棉亦铁、欲棉则棉欲铁则铁。棉花裹铁,还是棉花是棉花铁是铁,外面是棉花里面是铁。太极拳通过松膨的练习,使内气遍及全身,无往不利,在内气松的情况下身体如棉,在内气膨胀发力之处坚硬如铁,而且松柔如棉和坚硬如铁的转化,仅在于一瞬间,体现太极拳的应变之速。 前述太极拳练习的六个阶段,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初学者可以按部就班的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加以体会,久学太极拳的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层次和领悟对照自己所处的阶段,参照着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和途径。本文的目的,主要是从理论上,对太极拳加以解释阐述。帮助太极拳的初学者和练习太极拳走入困境的朋友,在理论上提供些许的帮助和指导。 六个阶段,看过一遍可能只需要几分钟,十几分钟,但看过了,不等于学会了,更不代表自己就可以做到了。最终还要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上,才能够逐步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一个阶段的练习可能需要半年、一年,甚至两年三年,才能掌握和领悟其实质。老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自然有其道理。又有说“拳打万遍,其义自现”。都说明太极拳的练习,非脚踏实地的实践不可,好高骛远、妄求捷径的人很难成功。 同时,太极拳又是学无止境的,无论从健身、养生、修心,还是个人素养的提高方面,都值得我们一生一世去实践、去探索。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