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卢氏结构”即“人体机能与技能高度统一的,人体运动器官连同内脏器官在运动条件下的,恒定性的新的运动模式”,这一模式是卢忠仁先生在观察了大量生动现象,抓住了许多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在继承传统遗产的基础上,经过艰苦探索而找到的。 人体机能与技能的高度统一是实现人体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耗和高度自如的控制身体的必要条件,在武学中的意义不言自明。 这个模式是对人体的五大要素{肌肉,骨骼,内脏,呼吸,意识}在原自组织上加以再组织而建成的人体屈伸,阴阳,动静,刚柔和虚实五大范畴的完美统一,卢氏结构应用与武学中的表现则为人体技能与搏击技能的高度统一。任何符合此统一的动作,均应同时具有健身,医疗,养生,击打四大功能,和动作的全过程{由开始----行进----终了}均能克制阻力并反作用于对手,使之整体失衡,实现武术中动作的特性-----随时随地克服阻力,达到“一羽不能加”的境界。 从具体修为而言,卢氏结构首先解决的是肌肉问题.古籍[[黄帝内经]]中早已提出:“上古有真人者,提絷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由此可见,中华武术的训练也是围绕解决“肌肉若一”这一课题进行的搏击技能训练。 在训练之前,还要搞清意识与动作的关系,我们不仅把意识活动为动作的支配成分,而且还要在动作的全过程加上一个“听取”活动,成为“支配---听取---支配”的过程。 就动作而言,屈与伸是人的一切动作的最基本的方法及形式,由于生产劳动解放了人的双手,同时也破坏了屈与伸的对立统一,肌肉的运动成了单独的屈与伸,把屈与伸对立起来了,卢氏结构的内容之一及解决此肌肉屈伸矛盾。 解决了屈伸二肌的对立矛盾,此二肌即可相互牵引对方,因而关节也获得了拉伸的运动,我们再把屈伸二肌的对立统一运动扩展到旋转,展收等各方面,人的整个屈肌系统和伸肌系统便开始了系统的放松运动.使人体的肌肉分成了阴阳两大方面,即拳学中的“分阴阳”。由于肌肉的屈伸统一使人的整体达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也即《黄帝内经》所说的“肌肉若一”境界,在形意拳称为“易筋”。 “肌肉若一”以后,对骨骼运动有什么影响呢?经过上述修为,训练,人体各个不同职能的肌肉都增加了主动性,改变了人体骨骼的单极启动机制,达到了动静的统一,同时,由于最大限度地缓解了紧张肌肉的用力程度,产生了所谓的“敛气入骨”现象,使人体运动又达到了“刚柔”的统一。由此“脱骨力”也就产生了,在形意拳称为“易骨”,也是传统武术中“抽身换影”的初级阶段。 人体的肌肉和骨骼达到了卢氏结构状态,人体的呼吸运动也就取得了一个以腹部为中心的,即是同时性的,又是相继性的张缩一致的呼吸运动形式,这一新型的呼吸形式,不但使人整个肌肉系统取得了全新有利的运动动作内部结构组织上合理的运动形式,并且促使内脏器官在运动活动时,获得了一个保持生物机能“内稳态”的有利形式-----这个新型呼吸形式弱化时在中华气功上称为“小周天”和“大周天”。 人体内力(肌肉,韧带张力)平衡达到一定程度,若要进一步提高体能,就必须借助外力来解决,这个外力就是地心引力,解决了此问题,就使“洗髓”成为可能,至此就易明白中华武术上一切使人不可思议的现象。 综上所述,卢氏结构理论具有普遍性,统一性,实用性,该成果可直接用于体育科学,戏剧舞蹈,气功科学,医疗保健,军事技术,书法,生物力学,仿生学,生产劳动各个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