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8793|回复: 3

宋书铭之技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8 1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书铭之技探讨                                  潘咏周
 


宋书铭之名,最先见于拳书者为许宠厚禹生之「太极拳势图解」。许着于民国十年出版,其在太极拳之流派一章内有云:「唐许宣平所传太极
拳术名三世七,传宋远桥。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幕,经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鲜。本社
〈按许氏在北京西斜街设北京体育研究社,以教授太极拳为主〉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受业焉」。当时许氏亦同
受学,许氏设社提倡太极拳,所聘教员皆为一时之杰,而愿受学于宋书铭,宋之拳艺当为诸人所折服,可以想见。观王新午所著「太极拳法阐
宗」内述:诸师闻宋氏名,相与访谒,与宋推手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辄顺其腕与肩,掷至后方
寻丈以外,于是纪、吴、许、刘诸师皆扣首称弟子,从学于宋」。王新午从学于许禹生,其所述经过情况,必闻诸许氏所言,为许氏所亲历,
想无夸张之处,否则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老师威风?


宋书铭为清室遗老,久于项城袁世凯幕府,许氏等与其相交,在民初袁氏秉政之时,宋年已七十,时纪子修年逾六十,与宋相若。许氏等从宋
学,传说宋约学后,不得转授,纪子修乃谓宋曰:「某因练拳者,一代不如一代,虽学者不能下苦工夫,然教者不开诚相授,亦为斯技沦胥之
一大原因,故不辞老朽,拜求指教,即为异日转授他人,若学后不得转授,某已年逾六十,将于泉下教鬼也」,遂独辞出,其从游者,终无所
得云。


宋书铭所传拳谱,名「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派考」谓其祖先宋远桥所手记者。其所述太极拳流派为许俞程殷及张三丰,为许禹生据以成太
极拳之流派一章。其拳谱则有许宣平之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功用歌,俞氏之真义歌;程灵洗之用功五志,四性归原歌
。其拳架名三世七,以共为三十七式,传以单式为主,熟练后,自能互相连贯,相继不断,故又名长拳。刘彩臣之学生李先五着太极拳一书中
,有宋氏拳谱式名称。「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派考」一书,曾于民国初年宣露于世,王新午谓前辈多有抄存者,其于民国七年始得之,可
见当时视之甚为珍秘;现在此谱并无印本,祇可在董英杰所著之「太极拳释义」一书内可见到「宋氏太极拳源流支派论」一篇,但不知是否原
文。至李先五之太极拳书,目前尚无印本见售,仅可于徐震之太极拳谱辨伪一书内所录源流一章见到八篇歌论,至拳式名称可于董英杰所录之
「宋氏太极拳源流支派论」与李英昂之精简太极拳第四章太极拳简化史略注五可以查到。


宋氏拳谱所述之许俞程殷四家之传,徐震谓:「考许宣平事,见宋纪有功唐诗记事本末。然谓许传太极拳,则自古无此说也。程灵洗事,见陈
书及南史。史祇谓少以勇力闻,步行日二百里。便骑善游,不言其得拳技之传于韩拱月也。程珌乃宋光宗绍熙四年进士,其所著为洺水集,许
氏注中,称绍兴中进士,及着有洛水集皆误。〈按言许禹生著作内所注为误〉。又程珌擅武技之说,载籍所无,牵强依托,尤可哂也。俞氏及
殷利亨等诸人,荒渺无稽,真子虚乌有之流矣」。许程两家,人虽可考,但言传太极拳事,牵强依托,尚属可信;至言俞殷诸人荒渺无稽,子
虚乌有,徐氏未免武断。盖宋书铭自云为宋远桥后,既谓其附会古籍,造作师承,为撰歌谱以自神其术,决不致以子虚乌有者为其所依托,祇
可说俞殷诸人在武艺拳技方面,不见经传而已。且现时研究宋书铭之太极拳艺,应就实质方面研讨,对于其附会古籍:造作师承,似不太重要
。其依托伪撰之歌谱,虽袭用王宗岳拳谱,武禹襄语,如开合鼓荡主宰定等,其作伪之迹甚明,但其能从研习中,自编歌诀,虽无特出之发明
,不可不谓即是其研究之心得。如十六关要论,心会论,八字歌,功用歌等四篇说明身体各部之作用与主辅,将沾连粘随,轻灵坚硬,阴阳开
合,掤才履挤按,采才列肘靠等编为歌诀,便于记诵。较诸所谓乾隆旧抄本窜入歌诀等文,工拙不可同与,惜其依托伪撰,造作师承,以自神
其术,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以致此几篇歌诀,落得一个伪撰之名。如果当时能堂堂正正地用自已之名发表,有价值之作,自可传之后世,百
年千载,其名随之不朽。现在好像一个私生子,总是立不到人前,此为作伪者戒也。


宋书铭太极拳之功,据王新午之记述,是在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诸人之上。其所练拳架颇近《杨氏,拳式名目
几乎全同杨氏谱,祇删去其重复之名目;因之徐震谓:「宋之太极仍为杨氏之传,特讳其所自来,而作伪以欺人耳」。并谓:「予闻宋书铭之
太极拳架颇近杨氏,周秀峯曾言之,后问龚润田,其说亦同周君」。故徐氏益断定宋氏之拳,传自杨氏,作伪以欺人。诚然,徐氏之断,太极
拳自杨露禅得陈氏之传儿传授日广,当民国初年时已七十岁,功力可观,非有数十年纯功不能到此境界;假定以四十年计,则当其三十岁左右
,正当杨氏第二代班侯、健侯在盛年之时,亦正杨氏声名日隆之时;宋氏非由杨氏直接传授,必亦为间接传授,此可想象之事。而况有周秀峯
与龚润田诸人之言证之,此可确信而无疑者也。惟徐氏所忽略者有两事:一为许着之「久客项城幕」一语,二为宋氏拳式名目几乎全同杨氏谱
,其不同者如何均未予深入研讨。细思「久客项城幕」一语,宋书铭在袁世凯处时间必甚久,决非二三年,恐在十年左右。袁氏由朝鲜回国后
,于光绪二十五年〈民国十三年,公历一八九九年〉到济南任山东巡抚,光绪二十七年〈民前十一年,公历一九○一年〉调任直隶总督,光绪
三十三年〈民前五年,公历一九○七年〉解除直隶总督职务,进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宣统元年〈民前三年,公历一九○九年〉十一月
回籍养疴。宣统三年〈民前一年,公历一九一一年〉八月清廷复起用袁氏为湖广总督未就,九月派为钦差大臣负指挥军事大权,旋加封为一等
侯爵,任命内阁总理大臣。民国成立,袁氏当政为大总统。自袁氏由朝鲜回国于光绪二十五年到鲁而津入京,回籍复出于民国元年任大总统为
时十三年。宋书铭客于袁氏幕,假定十年计,则宋氏于光绪二十七八年即在袁氏处,或更早之,亦未可知。袁氏于光绪二十六年因见鲁人为陈
耕耘所立碑记,知太极拳为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专精,乃派人至陈家沟访聘陈延熙先生至济南袁氏处教其子侄拳艺;后延熙先生随至天津,于光
绪三十二年间〈民前六年〉以母老辞归。延熙先生在袁氏处有六年之久,延熙先生为陈长兴先生之孙,耕耘先生之次子,发科先生之父,当时
其拳艺为陈氏之冠。延熙先生初到鲁省时,著名拳师,与之较技,靡不心服,自是随袁氏由鲁而津,颇受礼遇。宋书铭既久客于袁氏幕,必知
之而向延熙先生请益陈氏之艺。宋氏已学杨氏之拳,再以得之于陈氏者,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乃附会古籍,造作师承,伪撰歌谱以自神其术
,而讳其拳艺之所由来。许、纪、吴、刘等与宋推手,竟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輙顺其腕与肩,掷
至后方寻丈以外,观此宋氏必得陈氏缠丝劲之精义矣。益有进者,即从宋氏拳式名目中不同于杨氏者研究,审其所由来。其不同之名称有:弯
弓射雁,雀起尾,弹指,泰山生〈升〉气,推碾,挂树踢脚,等数式名称。〈又有簸箕式一名称,不见于杨氏太极拳,但见于杨氏太极长拳〉
惜此数式不同名称者,不知如何演法,惟其中有「泰山升气」一名称,是陈氏老架十三势拳套中名称,可于陈绩甫先生所著之「陈氏太极拳入
门总解」一书内查到,此式为单鞭与切地龙中间之动作,〈现在拳套名称已无此名称,动作仍有,归入切地龙一着内〉,其演式为:左腿在前
仆步,右腿屈膝下蹲,左拳在前近左膝,又右拳在后高举有上升之意。泰山言步法之稳固,升气言气势之上升;切地龙是向下之势,所以先向
上升,然后向下,再接演上步七星,由下而上,气冲北斗;如此上而下,下而上,上中寓下,下中寓上,即是阴阳互用,灵活巧妙,其关键全
在中间之转势,因之「泰山升气」实为拳套上下着中间之关键动作,宋氏取之编入其拳式中。又其中「挂数踢脚」一名,是在左右分脚之后,
在杨家拳套,是为转身蹬脚;宋氏在「肘下捶」下有「转身蹬脚,是否因此在分脚后,改为踢脚,并用挂树两字,亦来自陈家。考陈家头套十
三势架,在左插脚下有「蹬一招」一着,因在转身同时两臂转向胸前交合,两手好像挂在树上一样旋转着,所以亦称「挂树蹬脚」,宋氏亦取
之以说明两手之动作,由此可更确信曾受陈氏延熙先生教益之明证。


从宋书铭之拳艺与人推手,运用之巧妙,是有陈氏缠丝劲法,及观其拳式名称之有「泰山升气」与「挂树」字样;以及其在袁氏幕府之时间,
与陈延熙先生必有一段时间相遇,以种种迹象研讨,可以断言宋氏之艺,先习杨氏,后遇陈延熙先生受陈氏之学,遂达神奇之技,实非偶然也
。王新午著作谓:「宋氏在清季为词林巨子,所著内功原道明理诸篇,已播于世,允为杰作;惜其晚年困瘁家居,抱道自娱,积稿盈室,许公
禹生数敦其出,皆不起,继以重金求其稿,亦不许,仅承其口传心授一鳞半爪耳。旋居保定作古,其遗着不知流落何所,徒令人向往而已」。
设宋氏能不自私而将研究积稿公诸于世,则今日习太极拳者所得裨益,而以另一种态度视之、推崇之、尊敬之;宋氏果能如此,亦不致假托古
人,造作师承,落得作伪欺人之讥可惜亦复可叹焉!
 

发表于 2008-11-29 2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说八道

胡说八道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11: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太极书生
认为是胡说八道,何不陈述理由。
发表于 2008-11-30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铁椎传》今译


 原著 (明) 魏禧


今译     魏美智


 


大铁椎,不知道哪个地方人。北平陈子灿到河南省看望他的兄长,与他相遇在宋将军的家里。宋将军,怀庆府清化镇人,善于技击。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湖北等附近七省爱好武术和技击的人都来到宋将军家学艺。宋将军不是官职名称,而是因宋非常雄健,才呼之为宋将军的。宋将军的弟子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很有力气,善于射箭,比陈子灿年长七岁,小时候是同学,所以经常在宋将军家相见。


一次,子灿到宋将军家,当时坐上有位饭量很大的客人,相貌长的很丑陋,右边的胁下夹着大铁椎,重四五十斤,吃罢饭,打拱作揖,没有暂时离开。胁下的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叠缭绕着,象锁上的铁链子,展开来约有一丈长左右。很少与人说话,语言像是楚地的语言。问他的乡里及姓名,皆不回答。


晚上与他同寝,半夜时,大铁椎说:“我出去了!”说罢就不见踪影。子灿见门窗都闭着,吃惊地问高信之,高信之说:“这个人初来的时候,不戴帽子,也不穿袜子,用兰手巾裹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没有一件长物,但腰带中裹着许多白金。我与宋将军都不敢问他的来历。”到子灿睡醒的时候,客人则鼾睡在炕上了。


一天,向宋将军去告辞说:“我当初听说你的大名,以为你是豪杰,实际却不中用。我走了。”宋将军极力挽留他,才说:“我击杀了响马贼,夺走了他们的财物,所以和我有仇。长时间住在这里,恐给你们带来祸害。今天夜半,与我约定在某地决斗。”宋将军欣然说,“我骑马挟弓箭,为你助战。”客人说:“别,贼人有本事,且人马众多,到时候我想保护你们,会使我顾此失彼,很不愉快。”宋将军是个很自负的人,想看看客人到底有啥本事,恳切请求客人允许一同前去,客人迫不得已,才与之一块同行。将要到决斗处,客人将宋将军送到一处空堡上说:“只许在一边看,千万不要出声让贼人知道。”


这时正是五更时分,鸡鸣月落,百步之内能够清淅地看到人。这人跑到堡下,用竹管做的哨子吹了几声,不一会,有贼人二十余骑从四面八方围来,步行背着弓箭的人有一百多人。一个贼人提刀奔向客人,客人大呼挥舞着铁椎,贼人应声落马,马首也被大铁椎打得崩裂。众贼从四面包围上来,客人奋椎左挡右击,人马纷纷仆地,不一会就杀死了三十多人。宋将军屏住呼吸,悄悄观之,两腿发抖,险些从堡上掉下来。忽然听到客人大呼说:“我走了”。说着只见尘埃滚滚向东飞奔而去,后遂不再回来。



大铁椎传 (原文)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 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摺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尝夺取诸响马物,不顺者,辄击杀之。众魁请长其群,吾又不许,是以仇我。久居此,祸必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马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

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勿声,令贼知汝也。”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纵马奔客曰:“奈何杀我兄?”言未毕,客呼曰:“椎!”贼应声落马,人马尽裂。众贼环而进,客从容挥椎,人马四面仆地下,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地尘且起,黑烟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年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8 14:08:47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