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一贯《喙鸣文集》〈搏者张松溪传〉 复印件收于《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四),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第一版,据北京大学图
书馆天津图书馆藏明刻本影印。可于政治大学图书馆以及中央研究院图书馆调阅。 请特别注意!〈王征南墓志铭〉(1669)与《宁波府志》(1733)并不是谈论内家拳最早的文献。沈
一贯不但详细介绍了张松溪的事迹,还诠释了内家拳的五字诀,您说这篇文章是不是非常非常珍贵?
这篇文章是中华民国太极拳总会总编辑沈德辅先生于万千书海中寻出,令人敬佩!
幾乎所有支持張三丰會武功的學者的研究,都要引用兩位內家拳家:張松溪(明嘉靖年間,1522-
1566)以及王征南(明末清初,-1669)的相關證據,其中成書最早的是沈一貫的《喙鳴文集》[1]〈
搏者張松溪傳〉(-1566[2])。 沈一貫首先說明張松溪的老師是孫十三,之後用並列的方式,將張松溪與另一名武者邊誠做比較,說
明張松溪的武學涵養比邊誠要好。接著介紹了張松溪的一些事蹟,並舉出「勤、緊、徑、敬、切」拳
法的五字訣。最後透過自己的觀點,將五字訣做一解釋。五字訣中,「勤、緊、徑」為孫十三所傳授
,「敬、切」則是張松溪的體會。 沈一貫除了在年代上,幾乎與張松溪同時之外,〈搏者張松溪傳〉的重要性,在於提出了內家拳法的
「勤、緊、徑、敬、切」五字訣。依該文,「勤」者,勤勞也;「敬」者,謹慎也;「切」者,忍耐
也,皆與實功無關,而「緊」指「兩手常護心胸。行則左右護脅。擊刺勿極其勢。令可引而還。足縮
縮如有循。勿舉高蹈。闊丁不丁。八不八。可亟進。可速退。心常先覺。毋令智昏。立必有依。勿處
其後……」;「徑」則是「後如脫兔。超不及距者。無再計。無返顧。勿失事機。必中肯綮……」,
而「然此二字。則擊刺之術盡矣」。透過與太極拳法的比較,可知兩者之間有相當差異。認為太極拳
與內家拳可能有相同根源者,宜再深究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