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873|回复: 1

《搏者·张松溪传》明· 沈一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6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搏者·张松溪传》明· 沈一贯 
   我乡弘正时。有边诚。以善搏闻。嘉靖末又有张松溪。名出边上。张衣工也。其师曰孙十三老。大梁街人。性粗戆。张则沈毅寡言。恂恂如儒者。张大司马罢而家居。引体抗然坐之上座。曰。边师之徒袒裼扼捥。嗔目语难。张乃摄衣冠。不露肘。边师喜授受。显名当世。而张常自匿人。求见辄谢去。边师之弄技。进退开阖。有绪如织。而张法直截。尝曰。一捧一痕。吾犹轻之。胡暇作此闲事。边尝北游。值六马驾。负其力。肩之不胜。出于轮而病伛。有少林僧数十辈。寻边。边迁延之。至日晡与斗。烛入灭烛。而跃坐梁上。观诸僧于曰。相击于暗中而乘其毙。大抵间用术。


    倭乱时。少林僧七十辈。至海上求张。张匿不见。好事少年怂涌之。僧寓迎风桥酒楼。张与少年窥其搏。失哂。僧觉遮之。张曰。必欲一试者。须呼里魁。合要死无所问。张故孱然中人耳。僧皆魁梧健力。易之。诺为要。张衣二如故。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张稍侧身。举手而送之。如飞丸度窗中。堕重楼下。几死。盖其法。云搏。举足者最下。易与也。
    张尝被监司征使教战士。终不许。曰。吾盟于师者严。不授非人。张尝踏青 郊外。诸少年邀之。固不许。还及门。诸少戒守者曰。毋入张。闭之月城中。罗拜曰。今进退无所。且微观者。愿卒惠之。张不得已。许之。门多回石。可数百斤者。命少年累之。累之不能定。张手定之。稍之以瓦。而更累一于其上。祝曰。吾七十老人。无所用。傥二劈到底。供诸君一笑。可乎。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两。
    张终身不娶。无子。事母以孝。闻死于牖下。所教徒。仅仅一二。又不尽其法。余尝从其徒问之。曰。吾师尝观予师。予师夸吾师。曰。何如。师曰。吾不知。吾党问之。师曰。夫刺。则刺矣。而多为之拟。心则歧矣。尚得中耶。余闻而憬然。因忆往时。尝问王忠伯。边人何伎而善战。忠伯言。边人无技。遇虏近三十步。始发射短兵。接直前攻刺。不左右顾者。胜瞬者。不可知。旁视死矣。今张用此法。又悟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非谓不被人刺至挠且逃。直如飞蝇之著体。忘挠与逃。鼓精奋神。专笃无两。雷万春面集匕矢而不动是矣。
    张有五字诀。曰勤。曰紧。曰径。曰敬。曰切。其徒秘之。余尝以所闻妄为之解。曰勤者。盖早作晏作。练手足力。少睡眠。薪水井臼必躬。陶公致力中原。而恐优逸不堪。以百甓从事。此一其。曰紧者。两手常护心胸。行则左右护胁。击刺勿极其势。令可引而还。足如有循。勿举高蹈。阔丁不丁。八不八。可亟进。可速退。心常先觉。毋令智昏。立必有依。勿虚其后。众理会聚。百骸皆束。猬缩而虎伏。兵法所谓始如处如。敌人开户者。盖近之。曰径。则所谓后如脱兔。超不及距者。无再计。无返顾。勿失事机。必中肯綮。既志其处。则尽身中一毛孔力。咸向赴之。无参差。若猫捕鼠。然此三字。则击刺之术尽矣。曰敬者。儆戒自将。勿露其长。好敌者。必遇其敌。其防。其防。温良俭让。不忮不求。何用不藏。曰切者。千忍万忍。掐指咬齿。勿为祸先。勿为福 始。勿以身轻许人。利害切身。不得已而后起。一试之后。可收即收。不可复试。虽终身不见其形。不成其名。而无所悔。盖结冤业者。永不释日。犯王法者。终无贯期。得无慎诸。
    闻张之受于孙惟前三字。后二字张所增也。其戒心又如此。君子曰。儒者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千橹。岂不备哉。使人畏而备之。孰与使人无畏而无备之为周。夫学伎以备患。而虑患乃滋甚。则焉用伎。恃伎而不虑患。患又及之。伎难言矣。故君子去彼处此。


    夏宝峰一按:明代沈一贯的《四明文征》卷十六《搏者·张松溪》是目前最早有关张松溪的记载,沈一贯笔下的张松溪很平常,生活中还做过衣工,说不定还是宁波红帮裁缝的先辈。《搏者·张松溪》中记载,沈一贯“尝从其(张松溪)徒问之”,因此资料来源比较可靠。他没有说到内家拳和张三峰,可见《王征南墓志铭》是最早提到内家拳和张三峰的。但在记述中,已经有了内家拳的影子和中国内家拳最为正宗的四明内家拳松溪派传下的“内家五字秘诀”,这对我们研究内家拳、张三峰以及张松溪的生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夏宝峰二按:其实五字秘诀在内家拳中有它独特的涵义和理论方法。因为沈一贯是文人学者而非武术家,他也只是通过旁人,对五字秘诀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文中有“余尝以所闻妄为之解。”这样的语句。沈一贯的“五字秘诀”可以作为初学内家拳的学练者对五字秘诀的学习方法,虽然它没有真正的解释清楚“五字秘诀”,但一定程度上还是包涵了学习内家拳的基本要领 。
      
双刀流修改于2005.4.21.资料提供:四明内家拳分会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16: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一贯《喙鸣文集》〈搏者张松溪传〉
 复印件收于《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四),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第一版,据北京大学图


书馆天津图书馆藏明刻本影印。可于政治大学图书馆以及中央研究院图书馆调阅。
 请特别注意!〈王征南墓志铭〉(1669)与《宁波府志》(1733)并不是谈论内家拳最早的文献。沈


一贯不但详细介绍了张松溪的事迹,还诠释了内家拳的五字诀,您说这篇文章是不是非常非常珍贵?


这篇文章是中华民国太极拳总会总编辑沈德辅先生于万千书海中寻出,令人敬佩!


 幾乎所有支持張三丰會武功的學者的研究,都要引用兩位內家拳家:張松溪(明嘉靖年間,1522-


1566)以及王征南(明末清初,-1669)的相關證據,其中成書最早的是沈一貫的《喙鳴文集》[1]〈


搏者張松溪傳〉(-1566[2])。
沈一貫首先說明張松溪的老師是孫十三,之後用並列的方式,將張松溪與另一名武者邊誠做比較,說


明張松溪的武學涵養比邊誠要好。接著介紹了張松溪的一些事蹟,並舉出「勤、緊、徑、敬、切」拳


法的五字訣。最後透過自己的觀點,將五字訣做一解釋。五字訣中,「勤、緊、徑」為孫十三所傳授


,「敬、切」則是張松溪的體會。
沈一貫除了在年代上,幾乎與張松溪同時之外,〈搏者張松溪傳〉的重要性,在於提出了內家拳法的


「勤、緊、徑、敬、切」五字訣。依該文,「勤」者,勤勞也;「敬」者,謹慎也;「切」者,忍耐


也,皆與實功無關,而「緊」指「兩手常護心胸。行則左右護脅。擊刺勿極其勢。令可引而還。足縮


縮如有循。勿舉高蹈。闊丁不丁。八不八。可亟進。可速退。心常先覺。毋令智昏。立必有依。勿處


其後……」;「徑」則是「後如脫兔。超不及距者。無再計。無返顧。勿失事機。必中肯綮……」,


而「然此二字。則擊刺之術盡矣」。透過與太極拳法的比較,可知兩者之間有相當差異。認為太極拳


與內家拳可能有相同根源者,宜再深究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