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五字心法:“敬、紧、径、劲、切”。把“敬”字放在第一位,习太极拳者更须谨守这个敬字。 太极拳前辈大师陈鑫制订《学拳须知》,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他在《太极拳经论》中更加明确地指出:学太极拳“平素要以敬为主,临场更得恭敬”。 “学拳敬为先”是无数前辈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从“敬”人手便可找到学习太极拳的门径。 何为恭?何为敬?恭敬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精神面貌。其表现是肃静而有礼,在心为敬,在貌为恭,恭敬则虚心有至诚之意。 为什么学太极拳必须要有这种恭敬之心呢?我们可以从入静、养气、尊师、修德等几个方面来体悟这个问题,下面分别述之: 一、关于“入静”与“敬” 太极拳是动静兼修的功夫,入静和放松是太极入门的两大难点,而入静又是放松的前提,所以说入静是学好太极拳的第一难关。太极拳谱中反复强调入静的重要作用。李谱中“五字诀”“心静”为首,又云:“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太极拳运动之中其动作始终应该是“动中触动动犹静”,在推手或技击时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可见入“静”在太极拳中的重要。 如何才能突破入静关呢?从古到今静功修炼者探索出了很多方法,如佛家之“观想”、道家之“守一”、儒家之“存诚”。方法虽多,其共同的特点就在于“心怀敬意…‘由敬而静”。太极拳前贤把这修炼方法吸收到太极修炼之中。陈鑫把由敬而静上升为理论指导学子,“心主乎敬,义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我的恩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师王培生">师王培生ersonName>先生教拳,要求练拳时要“心怀敬意,恭恭敬敬地做好每个动作,存恭敬之心,便可产生敬意。有了这个‘敬’字,才能达到心静。比如预备式,要面南恭立,由敬而静,排除杂念,气沉丹田。平时走架推手,乃至于临场技击,皆须如此。”可见“心怀敬意”,“由敬而静”是突破太极入静关的要诀,谨尊如此,“持戒必恭”,功夫自会上身。 二、关于“养气”与“敬” 平时练拳重在养气。通过意守丹田培养真气,使体内精、气、神圆满无亏,久之可中气充足,而达到健身之目的。《拳谱》云:“气以直养而无害”,运动起来,“气遍全身不稍滞”,施于四体而无微不至。有人从医学角度论证说,恭敬谨慎的心态是养气的一个重要条件。祖国的传统中医学认为:肾之恐有助于气的蜇藏。恐是怵惕之意,指小心谨慎的心情。《易卦辞》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即指此种心态而言。这种心理状态,可防止中气外散,加强气的收藏,对于强化肾的蜇藏功能大有好处。可见,恭敬的心态是养气的重要条件。 练太极拳行功走架,自始至终都要贯彻一个“敬”字,要神舒体静,气敛入骨,外示安逸,内固精神。其动作形体姿势“迈步如猫行”,心理表现是“如履薄冰”。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培生">王培生ersonName>老师教拳时,特别强调这种敬慎的心态。如他教三十七势太极拳高探马两掌虚合一动,要求做到毕恭毕敬。由闪通背变高探马,左掌回收撤置于胸前,右掌向前下落到胸前,左掌在下,右掌在上,两掌上下相距约六寸许。同时长腰立身,收左脚成丁虚步。做五个动作要想象手捧着最珍贵的宝贝,或是最危险的物品,收其心谨慎万分,毕恭毕敬,不敢稍有怠慢。其效果则是虚心实腹,腹内气腾然。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培生">王培生ersonName>老师要求行功盘架对每个动作都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去做,而达到丝丝入扣,这样才能心意一动气劲便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遍全身似水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4 9:31:0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