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529|回复: 2

太极拳体用新书(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5 09: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前很多新人不求甚解,不明太极拳的练法和用法,我在此专开此贴,为大家解疑。之所以很多人 练不出来功夫者,“体不松而用招;招不熟而言劲;劲不懂而炼气;气不感焉得通天下?”

    太极拳所有内容的基础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身体结构,即为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裹裆护臀、塌腰坐胯、五趾着地(也有的说抓)等等
    首先,我从头部开始讲,头顶云领,你可以试试当你坐着的时候,别人用一根手指顶着你的脑门, 你不用两只手按你的座椅的话,你是站不起来的。。。当你站着的时候,你如果没有下颌微收脑门向前上方略顶的话,别人可以用一根手指点你的脑门把你推倒。。。当你做过这个试验以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要虚灵顶劲了。。。这个顶劲顶在哪里??你试试就能明白。。。
    脖子,脖子不能硬梗着,但是要顺项灌顶,也就是你的上6截颈椎基本做到和第7块的大椎到将近一个直线上,这点也是很多人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
    口微闭,舌顶上颚???在此我郑重的声明一点,太极拳练功时不要闭口,口微张更有利于呼吸和身体的放松!如果你练得是走刚猛路线的拳,我肯定推荐你舌顶上颚和叩齿,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的避免大脑受到震荡!比如你练陈式的金刚大倒锥,或者做一些跳跃啊什么的动作的,请你一定要叩齿并舌顶上颚。。。舌顶上颚的最佳位置是——你说一下“尔”这个字,说这个字时你的舌头所触到的位置才是真正的舌顶上颚。不相信不理解的话我也绝对不再解释。叩齿的正确做法是把你的后槽牙咬在一起,同样,不解释!
    下颌微收,下颌微收可有效地保证你的喉头不暴露出来!拳谱上讲“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其重要性不解释!
    沉肩坠肘,沉肩是要让你的肩膀和脊骨连接的更紧密,沉肩才能让你“力由脊发”。坠肘,坠肘的实际作用是护肋。肘尖下垂斜指地含胸拔背,这是一个大家争议颇多的问题。我也不过多解释,正确姿势是,你自然坐在椅子上,不要靠靠背噢。。两手放在膝盖处,这样的姿势是标准的含胸拔背!两肩头有合抱之感。
    束肋下气,肋骨有种束缚感,也就能让气沉丹田。。
    裹裆护臀,也有的说圆裆开胯,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裆,指两腿的中间。这个很多人的说法都不一致。。。这个我有我自己的方法,大家这个还是查询其它资料吧。毕竟这个地方的争议太大了!
    膝盖,练拳这个地方疼的人不在少数!膝盖要有上顶之意,练拳时,做动作膝盖不要超过脚尖为准!太极拳要分虚实,分阴阳,所以经常会使你的一条腿成为主要承重腿,姿势掌握的不好的话就会造成膝关节承受了全部的身体重量,正确的做法就是你的承重腿的膝盖不能够超出你的脚尖!所有的动作在内!
    踝,踝与膝是相辅相成的关节,同时脚的动作都与踝密不可分。。。
    身体上的姿势大致就讲到这里,另外,我引用李秒丰讲的“头领足蹬臂悬撑,松肩肘沉必起胸(含胸拨背),井(肩井穴)塌膝顶尾闾中,坐胯缩肛踝自拧,裆圆胯缩臀内裹,气势拧拔神形合,神意合一掤劲成。掤劲不丢即是太极功。”“五弓备而掤劲成”
    上面讲的是基本的姿势,紧接着就是向太极拳的第一步“松”功进发。。。松,松是相对紧而言的,其实,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身体并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松开,尤其是长期不进行运动的人,身体都是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09: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僵紧的。怎样才能达到太极拳所要求的松呢???
首先,我们要确定松的目标是什么,有了目标我们才能有好的方案,身体的结构主要由筋骨和肌肉皮肤构成。
    “抻筋拔骨”,广播体操里的伸展运动就是很好的抻筋拔骨的方法,但是他的方法太慢了。适合中老年朋友来做,身体强壮些的可以做“弓步冲拳”的练习,和“蹬脚”的练习。。。同时配合以“压腿”等方法。这一步主要的作用是“抻拉”   “舒筋活骨”我介绍几个简单的方法,1、以肩关节为轴心,两臂做顺逆时针旋转数圈。2、两臂侧 平举,双手握拳,以两肘为轴,向胸前收回,再打开,做扩胸运动。同时锻炼了两肘。3、两脚开立比肩略宽,双手努力触地,然后两手由下向左、向上、向右、再回到下。如此反复做顺逆时针旋转。4、做“蛙跳”,跳不起来就蹲下站起的反复练习。5、转腰的练习,转腰不要转太大的角度,30度到45度之间即可。能下腰当然更好。
    总之,用各种方法去使自己的全身各关节得到更宽广的活动范围。为能在太极拳的功法里得到易筋换骨而进行好准备,这些个抻筋拔骨、舒筋活骨的运动练习也是需要长期去坚持的。学了拳架以后,在开始打拳之前,最好也要做些准备活动。。。

    太极拳的每一个招式都有其独立意义。每一个招式的定式都可以单独的作为一个桩功去练习。这就是拳架,太极拳整个套路是由一个个独立的拳架串连起来而构成的。如果你的每一个拳架都很标准,那你的整套拳也是很标准的!“贪多嚼不烂”“太极非太急”必须要科学而系统的去练习才能够功到自然成!太极拳套路的编排上,有很多式子不止重复一两次,而实际上传统太极拳的非重复性招式就才40多个。把这些招式学会其实用不了多长时间的。。。每天学一个才40多天。。。关键是把这每一招练好练会并且会用了,那就会时间更长些。。。这些都要靠自己去多体悟。
    我开始学拳时,我师父就教了我一招揽雀尾,师父说:“这一招你要是会了,太极拳你就都会了”师父所言并非虚言,太极拳的精华之处就在这一招揽雀尾里面!我回家后反复的练习,脑子里满是师父教我时的情景,我师父收徒主要看的是缘分和悟性,师父也怕自己白费功。。。我第一次去师父家,师父并没有要收我为徒的意思,师父要考察弟子的。嘴上不说,实际上是那么回事。。。当时我师父只说“先练练吧,拜师不拜师的,想学我就教你。”其实,那意思就是要先考察。等我第二次去时,我把揽雀尾打了一遍,师父很高兴,又接着往下教了我一招单鞭和提手上式。。。我现在认为,我当时打得不怎么好,但是我练得很认真,很投入,很。。。在师父的指点下,我进步的很快。。。后来我学完搂膝拗步时,我师父才和我谈正式拜师的事。
    呵呵,说了一点我拜师时候的事情,言归正传,其实太极拳每一招都是精华,太极拳有他独特的运动规律,有些东西是要靠你自己去体悟,去总结,去发现的。“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师父只能给你指明方向,路还是要靠你自己去走。武术其实没有什么秘诀,真正的秘诀就是一个字“练”
这个练要苦练加巧练。要“悟在心中,会在身中” 太极拳招不熟不足以言劲!太极拳架中的攻防概念必须清楚,不会用招就没有机会用劲。招熟了以后自然就知道什么时候化劲和发劲了。。。其实,掌握了基本的太极拳的推手以后,就要在推手中去检验你的拳架了。。。双方对练,得机便要用招来发放对手,从推手再逐渐的过渡到散手。。。散手对练中双方以招式互相攻守变化,其要旨同样是推手中的听化拿发,沾连粘随,人刚我柔,我顺人背,舍己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09: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人等等。。。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真正的具备了听化拿发的能力就叫懂劲了(懂别人的劲)。而听的功夫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你能否化开,拿起,发出。。 而这些还都只是练习,并不是真正的实战,大家应该知道,实战中光靠听劲是远远不够的!听劲的前提是要接触对手,在不接触对手的情况下,你已经做好了对手将要攻击你的准备,在对手将攻击你的瞬间,你可以凭你的快速反应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措施,这便是所谓的“神明”。
    所谓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我先动。不管是谁先出的手,只要你一动,绝对不能停下来等着挨打。打就要打对手的攻击间隙。。。并且,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接对手的招千万不要接空,接空是一个谁都有可能犯的错误,避免接空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接!他打他的,你打你的!同时要顾住三前盼七星。
    “容情不动手,动手不留情”要么不打,要么就照死里打!“打人没好手,骂人没好口”一旦动手就要敢打、狠打、切莫瞎打!急则急应、缓则缓随。
    实战要想取胜,有几点必须注意,第一就是切记不要头脑发热发昏,要冷静,思维要清晰,反应要敏捷、要迅速。这也就是常说的动中求静之根本!求的是“沉着冷静”。不冷静你就不会去舍己从人,你就会犯双重之病。你会去和对手拼蛮力。那你赢的可能性就很小了。第二就是要保持气沉丹田,心浮气躁,气急败坏会让你四肢无力的!打过架的应该清楚这点。激将法就是要让对手心浮气躁,让对手生气,让对手失去理智。打架前先要骂街也是这个道理。第三就是以退为进,格斗是一件非常消耗体力的事情,对手来攻,我先求立于不败之地,利用身法灵活,让对手攻击落空,让对手体能消耗,我抓对手的破绽来打。第四是以进为进,用虚招迷惑对手用实招打击对手,虚实结合,以主动进攻虚虚实实之道来制胜。第五是出奇制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也!第六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慢练是练功,快练就是用”一拳有九架。怎么练都对!
我从不提倡一味的慢练~前提一是你必须体松,二是你必须招熟,在你求劲的时候你才能做适当的快速发劲练习。。。
所谓三年练拳,一劲难求(懂自己的劲),没有点儿耐性是不行的!太极劲是一种气力协调下产生的一种劲!缺一者不可称为整劲!发劲与不发,是慢还是快,都在你个人掌握,反正我打108式一整套下来,要是招招式式都快打发劲的话,我是100%不可能做到的。。。
我认为练拳应该是“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无断续处,无凸凹处。。。”有气者无力,有力者无气,无气者纯刚,气与力合才为劲!
所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也~之所以名为太极十三势者。。。必须要做到心意气力形声六合才能成势。气为柔,力为刚,“刚柔相济方为懂劲”刚中有柔、柔中带刚者,劲也!
关于练气,练力,练形,发声,练势等等,我有时间再来解释。暂时写到这里吧。“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