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华武术》杂志第3期《传承太极 榜上有名》——《太极拳名家》陈立伟老师
〖简介〗陈立伟,山东省临沂人,现居江西南昌,自幼习武,走少林、访武当、问道陈家沟,师承陈氏太极拳第11代嫡宗传人、中国“十大武术名师”陈正雷大师,系陈氏太极拳第12代传承人,2024年获评首届《太极拳名家》荣誉称号,2025年《中华武术》杂志第3期以《传承太极 榜上有名》为题刊发宣传;江西省武术协会太极拳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顾问,江西省太极拳协会专家顾问。
武海浮沉迷障多,养生何计费研磨? 休下苦功贪强健,抱圆守一问太和。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日益强烈,传统武学与养生的关系也成为热议话题。笔者深耕武学与养生领域数十年,以实践经验与理论积淀,揭开了笼罩在武学之上的重重迷思,为现代人的养生之路抛砖引玉。笔者的见解不仅颠覆了传统认知中“功夫即养生”的片面观念,更以科学辩证的思维,构建一套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的养生体系。
一、正本清源:打破“唯功夫论”的认知桎梏
(一)功夫≠养生:被夸大的认识误区
传统武学文化中,“功夫即养生”的观念根深蒂固,不少人认为只要勤修苦练,便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然而笔者指出,这种认知存在严重偏差。从生理学角度看,武术本质是对身体机能的极限开发,无论是剧烈的肢体对抗,还是高强度的力量训练,都会对肌肉、骨骼、关节造成慢性损耗。以职业泰拳为例,其训练体系追求“钢铁之躯”,但数据显示,职业泰拳王的平均寿命不足50岁,远低于普通人群。这种“以命换功”的训练模式,恰恰违背了养生的核心宗旨——和谐共生。
(二)历史镜鉴:武学名家的寿命启示
翻开武学史册,诸多名人、名家的人生轨迹引人深思。截拳道创始人李某龙33岁便英年早逝,其高强度的训练模式与长期透支身体的工作状态,被认为是重要诱因;太极拳名家梅先生59岁离世,生前虽精研太极哲学,却未能平衡练功与养生的关系;一代大成拳宗师王先生64岁辞世,少林门功夫名人释大师59岁圆寂……这些案例并非偶然,折射出传统武学体系中“重功轻养”的深层问题。笔者强调:“武术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可强身延年,用之失度则伤身丧命。”
二、养生之道:构建“三维一体”的健康体系
(一)心性养生:万病由心起,修心即修命。
有人说:练外家拳,功夫越高脾气越大;习内家拳,功夫越高忍耐越高。在笔者的理念中,“心性”是根基。《黄帝内经》云:平者不病——“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理论,指出现代人70%的慢性病源于情绪失衡。
“与人为善、不争勇斗狠”——不仅是处世哲学,更是养生之道。笔者举例,太极拳“以柔克刚”的哲学本质,并非单纯的技击技巧,而是通过肢体的舒缓运动,引导习练者放下执念、调和气血。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实,长期保持平和心态的人群,其免疫力与自愈能力显著高于焦虑暴躁者。
(二)生活养生:遵循自然节律的智慧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笔者强调的养生准则,不倡导“胡吃海喝、熬夜透支”的生活方式,认为这是对身体生物钟的粗暴破坏。在饮食上,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反对盲目追求“进补”,尤其强调“戒酒色过度”——酒对肝肾慢性损伤;色则是伤人钢刀,纵欲过度,往往在中年后集中爆发;起居方面,倡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认为熬夜会导致肝血不足、虚火上炎,现代医学中的“昼夜节律紊乱与癌症风险升高”理论,恰与此不谋而合。
(三)运动养生:量身定制的动态平衡
针对“运动越剧烈越好”的误区,笔者提出“运动养生三原则”:
1. 年龄定位:30岁之前,抻筋拨骨,可侧重“练形”(如武术基本功、健身力量训练);40岁后气血渐衰,宜转向“练气”(习内家拳——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轻柔拍打);50岁后肾气渐亏,当以“练神”,以静功为主(如站桩、八段锦、慢练太极拳,少发力,运动时间一小时为宜)。
2. 体质适配:阳虚者,锻炼后避免清晨冷水澡与过度出汗,阴虚者忌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痰湿体质宜侧重健脾祛湿的运动(如快走、瑜伽)。
3. 火候把控:无论何种运动,以“脸不失色、气不窜胸”、“微汗而不喘、神清而不疲”为度。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推手不角力,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含‘用意不用力’的养生智慧,绝非蛮力对抗。”
三、进阶之道:武学与养生的辩证融合
(一)武医同源:从“伤身”到“疗愈”的转变
传统武学常与中医密不可分,笔者主张 “武医同源”的本质。以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功”为例,指出其螺旋运动轨迹可疏通经络、调理三焦,与中医推拿中的“导引术”异曲同工。现代康复医学也发现,适度的武术训练(如陈氏太极拳中的双手缠丝)对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慢性病有显著康复效果,但前提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模仿高难度动作。
(二)借假修真:从肢体训练到生命觉悟
在笔者眼中,武术的最高境界并非技击胜负,而是“借假修真”——通过肢体的训练,领悟生命的本质。我解释说:“‘真’指的是内在的心,敬、静、轻、清、灵——是对自我人生的认知,是对太极拳习练中的要求。太极拳中步步为桩,动作与动作用转换,注重转关时的松柔圆活,处处在寻找身体与心灵的平衡点,这种觉知能力,才是养生的核心。”这种理念与现代正念疗法不谋而合,通过专注当下的运动,达到减轻压力、提升专注力的效果。
四、时代启示:在快时代里慢养生
面对现代人“急于求成”的健康焦虑,笔者提醒:“养生是一场与时间的温柔对话,而非与身体的对抗博弈。”笔者不赞同“速成养生法”、“极端运动挑战”,认为这是对生命规律的背离。真正的养生,应如太极行拳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在饮食中要学会节制,在运动中懂得收敛,在情绪中保持淡定与从容。
从武学迷思到养生正道,笔者的探索不仅是对传统的回归,更是对现代健康理念的创新。实践证明:健康不是百米冲刺,不是马拉松挑战生命极限,同时,也不要夸大运动”的执念,必须建立“平衡为道”的理念,才能在岁月的流转中,书写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生命传奇。这或许正是传统武学留给现代人最珍贵的礼物——不是一招制敌的武功,而是一份“与自己和解、与自然共生、与他人和谐”共处的生命智慧。
五、浅谈内家拳哲学:易筋、易骨、易髓的生命蜕变
内家拳作为武学的精髓,其修炼体系暗合天地之道,以“易筋、易骨、易髓”三阶次第,构建了从身体改造到精神升华的完整路径。这一过程不仅是武术技艺的精进,更是一场与生命对话的养生修行。
(一)初级阶段:心明招熟,易筋中松柔为本,核心要诀:以心导形,松筋活络。
初入内家拳门,首重修“心”。习练者需放下浮躁执念,如太极起势般“心定神凝”,在一招一式中领悟“用意不用力”的真谛。此阶段以“易筋”为基,通过站桩、云手等功法,拉伸全身筋膜——双脚如树根深扎,脊柱似竹节舒展,双臂若鸿毛轻扬,在静态中感受筋膜的微微震颤。正如拳诀云:“筋弱则懈,筋强则刚”,当筋膜被激活舒展,气血运行阻力锐减,常见的肩颈僵硬、腰膝劳损等都市病悄然改善。此时身体松而不懈,柔中藏刚,如春日柳枝,虽软却具韧性,为后续修炼开辟能量通道。
(二)中级阶段:体明懂劲 易骨中刚柔相济,核心要诀:以气养骨,骨正筋柔,待筋膜松柔贯通,便入“易骨”之境。
此阶段在太极拳中指 “体明”、“懂劲”——对身体的感知如明镜照物,每一丝发力皆循经络而行。以太极拳掩手肱拳为例,发拳时意念从丹田而起,经肝脾肾三脏催力,直达拳面,看似迅猛实则“骨节如榫卯相扣”,骨骼在气血冲击下密度增加,如钢铁淬火般坚实。现代运动医学证实,适度的“以气催骨”训练可提升骨矿物质含量,降低骨质疏松风险。此时习者挥臂生风,却非蛮力外露,而是“刚在他力前,柔在己力后”——遇外力时骨骼如盾甲护持,发力时如钢鞭破竹,实现“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的境界,既具实战威力,又因发力科学避免运动损伤。
(三)高级阶段:神明易髓,天人合一,核心要诀:以神御气,髓满精足。
此阶段为内家拳至高境界,所谓“神明”,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易髓”即精神与天地交感,意念可随意调动周身能量。此阶段修炼融合丹田内转,行拳鼓荡,打坐站桩,等功法,使真气渗透骨髓,滋养神经中枢。传统医典记载:“髓为先天之本,髓满则百病不生”,当精髓充盈,人如孩童般“筋骨劲强,齿更发长”。洗髓功法中,开穴拍打、铁板桥功、垂吊功等,令习练者以丹田内劲承载数倍体重,看似反生理常识,实则通过“神凝气聚”激发身体潜能——肌肉放松而筋骨整肃,精神内敛而外显威仪。此境界下,武术已超越技击范畴,成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养生大道,如《庄子》所言:“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三阶辩证——武学养生的平衡之道。内家拳三阶修炼,暗合“阴阳互藏”之理:初级“松柔”为阴,养足气血根基;中级“刚硬”为阳,激发机体潜能;高级“虚空”为阴阳和合,回归生命本真。然需警惕“贪功冒进”——初级未稳而强练易骨,如幼苗强施猛肥,必致根伤;中级未透而妄求易髓,如江河未纳细流,必成断流。正如笔者常言:“内家拳非朝夕之功,需如太极图般‘循环无端,动静相兼’,方能在武学精进中实现养生真谛。”
从易筋、易骨到易髓,不是对身体的暴力改造,而是一场温柔的生命重塑。它提醒现代人:健康无需外求捷径,只需遵循“次第练拳习功、内外兼养”的智慧——在初级阶段学会与身体对话,在中级阶段懂得与力量和解,在高级阶段领悟与自然共生。当我们以“心明、体明、神明”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动作,武学便不再是伤身的苦行,而是通向长寿的坦途。
陈立伟太极剑演练 首届《太极拳名家》颁奖典礼陈立伟演练太极拳(前一)
拳中悟得阴阳妙 ,空生妙用自徜徉。 抛却痴嗔归本真 ,养生延寿岁月长。 作者:陈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