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155|回复: 0

陈立伟:太极枢机解读经典 阴阳流转观人观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6 16: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图片_20250512113219.jpg
2025年《中华武术》杂志第3期《传承太极  榜上有名》——《太极拳名家》陈立伟老师

太极混元贯古今,阴阳流转见天心。
传人解典寻枢要,诸子遗风入妙襟。
观事观人皆有道,知柔知刚总明心。
智光相续照今古,一脉玄思万象深。
  何为太极?太极者,阴阳之母,动静之根,万物化生之本源;太极图,它以黑白双鱼的流转,诠释着宇宙间最朴素的平衡哲学——阴与阳、刚与柔、动与静,皆在对立中统一,于变化中守恒。于个人而言,太极思想不仅是认知世界的棱镜,更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圭臬;于社会层面,它指引我们在纷繁世事中把握规律,以圆融智慧处事待人。从古圣先贤的经典著作,到脍炙人口的四大名著,从“佛之心、道之骨、儒之表、法之矩”的处世妙方,到修身养性的生命智慧,太极思想始终贯穿其中,为我们照亮观人观事、对人对事的立身处世之路。以太极之眼观照经典,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溯源,更是一场探寻生命平衡之道、滋养身心的修行。
微信图片_20241231145239.jpg
  ——道家智慧:阴阳流转中的道法自然
  太极以阴阳为基,道家智慧亦暗合此道。在观人层面,道家将人的品性分为"阴"与"阳"两面,德行深厚之人如同婴儿般"纯阳未散",而过度机巧则被视为"阴气过盛";观事时强调"阴阳相生",如《道德经》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主张以动态平衡的视角看待事物变化;在对人处事上,推崇"刚柔并济"——面对无道之人以柔克刚,引导其回归正道;对待自然规律则如太极推手,以"无为"应万变,保持"阴消阳长"的动态平衡。
  老子与庄子同属道家,其观人观事智慧各有特色又一脉相承。(1)老子以“道”为核心,观人注重返璞归真,推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的质朴品性;观事强调阴阳相生、祸福转化,主张以“无为”顺应自然规律,在动态平衡中把握事物本质;(2)庄子则以“逍遥”为旨归,观人倡导超越世俗评判,追求精神自由与无拘无束;观事秉持齐物论,认为万物平等、是非相对,主张破除偏见,以豁达超脱的心境看待世间万象,二者共同构筑道家深邃的处世哲学。
微信图片_20250526145053.jpg
  ——佛家智慧:动静相宜的明心见性
  太极讲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佛家思想与之异曲同工。观人时,佛家透过"五蕴皆空"的视角,破除表象的"阴阳对立",直指心性本源;观事强调"诸行无常",如同太极图中阴阳鱼的永恒流转,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之中。在待人接物上,秉持"慈悲为怀"的柔性智慧,同时以"般若智慧"的刚性原则破除执着。正如《六祖坛经》所言"于相离相",在动静之间把握中道,实现心灵的平衡。
微信图片_20250526145527.jpg
  ——儒家智慧:阴阳和合的中庸之道
     太极阴阳互济的思想,与儒家"执两用中"的理念高度契合。观人时,儒家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多维视角,全面把握一个人的"阴阳属性"。观事注重"时中"原则,如同太极的"随曲就伸",根据具体情境把握做事的尺度。在对人方面,倡导"和而不同",以"仁"的柔性凝聚人心,以"礼"的刚性规范行为。正如《易经》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儒家智慧始终追求动态平衡的处世艺术。
微信图片_20250526145533.jpg
  ——法家智慧:刚柔并济的循法明术
  太极讲究"刚柔相济",法家思想同样深谙此道。观人时,法家从人性"趋利避害"的本质出发,如同太极辨阴阳般区分可用之人与隐患之人。观事强调"法不阿贵"的刚性原则,同时注重"术"的灵活运用,刚柔结合。在管理上,以法律制度为"阳刚"骨架,以权术谋略为"阴柔"调节,如同太极推手般收放自如。正如韩非子所言"法不两适",法家智慧在刚柔平衡中实现有效治理。
微信图片_20250526145534.jpg
  ——墨家智慧:阴阳互补的兼爱互利
  太极"阴阳互补"的思想,与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相映成趣。观人时,墨家以"兼爱"为准则,打破亲疏贵贱的"阴阳界限"。观事从"兴天下之利"的宏观视角出发,注重事物的整体平衡。在实践中,墨家既展现"赴汤蹈火"的阳刚行动力,又秉持"非攻止战"的阴柔调和智慧。正如墨子带领弟子制造守城器械,既体现积极入世的刚劲,又蕴含守护和平的柔性智慧。
微信图片_202505261455331.jpg
  ——兵家商家:以太极之道应对不同“战场”
  (1)兵家,在军事领域,《孙子兵法》以“知己知彼”“避实击虚”把握敌我虚实转化,以“奇正相生”平衡攻守,以柔弱策略迂回破敌之刚强;吴起“文德武备”调和阴阳强军,李靖“致人不致于人”主导战局,尽显战术变化之妙;(2)商家,在商海博弈中,胡雪岩深谙太极精髓,观市场如察阴阳,柔性调整经营策略适应供需变化,刚性决策抢占商机;观人时,以诚信服务为“阴”凝聚客户,以创新变革为“阳”突破竞争,同时善于洞察人心,以柔克刚化解商业矛盾,在义利之间实现动态平衡成就商业传奇。
微信图片_20241231145334.jpg
  ——《黄帝内经》:“医理渊深,道法自然”
  “医理渊深”—体现其医学理论丰富、深刻且系统,涵盖经络、气血、藏象等诸多方面;“道法自然”则反映出它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从人体自身到人与外界环境,都遵循自然之道来养生、治病。它,以太极阴阳思想为根基,构建观人观事与养生体系。观人时,通过望、闻、问、切分辨人体阴阳盛衰,将面色、脉象、情志等表征对应阴阳属性,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判断健康状态;观事,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与自然阴阳变化同频,如春生夏长应养阳,秋收冬藏宜养阴。养生主张“和于术数”,从饮食寒温搭配、起居动静交替,到情志刚柔调节,皆以平衡阴阳为核心,实现身心和谐。
微信图片_202505261455341.jpg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阴阳平衡
  太极强调"阴阳一体",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亦有相通之处。观人时,心学主张透过外在行为洞察内心"良知",如同分辨太极阴阳的本质。观事秉持"心即理",认为万事万物的规律皆在心中阴阳调和之中。在对人对事上,倡导以"致良知"的刚性原则坚守道德底线,以"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灵活应变。正如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既有坚守正道的阳刚之气,又有随机应变的阴柔谋略。
微信图片_202505261455342.jpg
  ——四大名著:看百态人生的阴阳辩证
  (1)《西游记》:取经路上的刚柔之途
  师徒四人的组合恰似太极阴阳:孙悟空的刚猛与唐僧的慈悲、猪八戒的随性与沙僧的持重,构成动态平衡。八十一难如同阴阳交替的考验,既需要降妖除魔的刚劲,也需要化解心魔的柔性智慧。正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展现除暴安良的阳刚,却也需在紧箍咒的约束下学会克制,体现阴阳调和的处世哲学。
  (2)《三国演义》:权谋纷争的虚实之变
  三国乱世中,各方势力的博弈暗合太极原理。诸葛亮"空城计"以虚为实,体现阴柔谋略;张飞长坂坡喝退曹军,展现阳刚威慑。战争胜负不仅在于兵力多寡,更在于把握"阴阳转化"的时机。正如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火攻之"阳",破曹军水战之"阴",在刚柔相济中扭转局势。
  (3)《红楼梦》:家族兴衰的盛衰之理
  贾府的兴衰如同太极阴阳消长:前期烈火烹油的繁华是"阳极",后期树倒猢狲散的衰败是"阴极"。人物性格亦充满矛盾:王熙凤的精明强干与内心脆弱、贾宝玉的叛逆与妥协,皆是阴阳并存的写照。正如大观园的繁华与落寞,揭示"物极必反"的永恒规律。
  (4)《水浒传》:江湖聚义的曲直之道
  梁山好汉的故事充满刚柔辩证法:鲁智深的豪爽与细腻、林冲的隐忍与爆发,构成人物的阴阳两面。梁山从聚义到招安的历程,恰似太极曲线——前期反抗朝廷展现阳刚之气,后期接受招安则体现以柔克刚的无奈。这种刚柔转换,深刻展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平衡。
微信图片_202505261455343.jpg
  ——太极智慧:修身养心之道
  太极,阴阳之道不仅是观人观事的镜鉴,更是修身养性的根本法则。做人当以"阴阳平衡"为尺,既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阳刚进取,也要存"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阴柔包容;处世需把握"过犹不及"的中庸,在原则问题上坚守如刚,于人际交往中圆融似柔。养生亦循此道,起居作息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四时流转;饮食调理讲究寒热互补、荤素平衡,忌过偏过极。养心更需调和阴阳,以道家的"逍遥"疏解压力,以佛家的"空明"消解执念,以儒家的"担当"提振精神,以《黄帝内经》“平”者不病为指引,最终实现身心和谐、内外通达。太极智慧的终极追求,正是通过阴阳平衡的哲学实践,塑造积极向上的生命姿态,成就健康丰盈的人生境界。
太极流转贯千秋,诸子精思一脉收。
阴阳互济观今古,动静相宜解百忧。
观事观人循正道,知柔知刚守中庸。
薪火相传开新境,哲光永续耀神州。
作者:陈立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