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温县陈家沟——闻名天下的太极拳发源地。一九七八年,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到温县访问,看了陈家沟的太极拳表演,曾经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温县―太极拳的发迹之乡,
它举止安详,解数流畅,
令人想起本县人民的形象。
一自跨入新时代,
他们稳步前进,
他们势不可挡……
陈家沟位于温县东十里的青风岭上,这里的拳术明代已闻名暇尔。而首创太极拳的则是明末陈家沟陈氏第九代后裔陈王廷(字奏庭)。他根据《黄廷经》、《易经阴阳治理》等医书,按着人体经络、穴位等生理特征,结合民间流行的拳术,又吸取了明将戚继光三十二式绝命拳中选出来的拳式精华,创编而成太极拳,也就是后来的陈氏太极拳。
这陈氏太极拳以“粘绵”、“柔化”而独树一帜,也融合有跳跃、跌叉、震脚及显示于外的刚劲等多种拳术形态,构成了刚柔相济,连绵贯穿,上下相随,蓄发相变,螺旋缠绕,快慢相间的特异风格。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历经了三百余年的演变发展后,这项古老的传统体育运动,终于焕发出无尽的青春魅力。二十一世纪,从人类健康角度来看,是一个人类自我保健的世纪,而人类自我保健的手段中,最卓有成效的,首推融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为一体,代表东方文化智慧结晶的――太极拳。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已从过去单纯以技击为主的拳术,逐渐发展走向融健身、技击、养性、娱乐等为主要功能的运动项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极拳也将要接受新的实践。新的世纪太极拳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扩展加强,以适应和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要,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同时,太极拳文化功能将在本世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示。太极拳文化将成为展示东方传统文化和文明的一个突出的代表。太极拳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充分运用到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将会出现以阴阳互变、刚柔相济,随曲就伸,以柔克刚等太极原理为主要内容的《太极管理学说》。太极文化现象,将是下世纪人们对太极拳重新认识的新视点。
随着太极拳在全球的普及,将会形成巨大的太极拳市场,从而带动太极拳产业的形成。除了大量的太极拳传播学校、中心、俱乐部出现外,与其相关的太极拳网站、图书、音像、服装、器械等都将形成产业化、专业化。同时,赢得国际著名企业集团的关注和投入。太极拳走向产业化、市场化是必然趋势,也只有太极拳产业化、市场化的形成,才能为太极拳国际化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虽然太极拳已相当普及, 但绝大多数止于形式, 且问题不少。照此发展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老太极拳家的谢世, 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太极拳就有流变、乃至湮灭的危险。
我们知道,河南是中国两大功夫少林和太极的发源地,在历经十几年的社会大潮洗礼后,少林和太极的命运如今竟是截然不同。
如今,“少林功夫”已不折不扣成为当地经济最大的拉动力。武术学校的猛增可以为此提供一个例证。20世纪80年代初,师从少林功夫的登封人刘宝山开始带徒,后创办塔沟武校,至今学生人数已超过1.6万,培养出世界级冠军98个,塔沟武校因此被称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武校”。
与少林的火热势头相比,相去不足百里的焦作市温县陈家沟却是一片冷清。作为陈氏太极拳发祥地的陈家沟,拥有700多年历史却至今仍默默无闻。从温县到陈家沟,沿路没有宾馆,没有武校,甚至没有稍显高大一点的建筑,除了豫北普通的农家院落外,挤满眼帘的就是广袤的农地。这和从登封去往少林寺的途中,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比较于巨大的品牌价值,太极拳的商业开发极其落后,太极拳的发祥“圣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人们,无不为太极拳商机的难以利用而焦虑:
首先, 是人员散。被誉为“四大金刚” 的拳师中,陈小旺定居澳大利亚,近几年才逐渐增加回乡探亲的次数;陈正雷多年在省体育局工作,后来又在郑州开武馆;朱天才又经常出访其他国家,在家的时间极少;只有王西安尚留在陈家沟创办武校,但“会一点太极拳的人随后又都出去当教练了”。近千的拳师散布于国内外,各自为战,小打小闹,满足于养家温饱。况且在国外教拳,每小时可收到1 0 0 美元的学费,高收入诱惑着许多拳师把未来的发展定位于国外。一放难收,形势逼人。
其次,基础差,缺乏硬件方面的吸引力。缺乏正规的教学培训场所,多数仍是家庭式教学。并且有的教学培训场所的基本的生活条件仍然很差,距城市相对偏远,生活及文化消费都不方便,发达地区特别是国外太极拳爱好者存在着生活方面的拒绝心理。
第三,起步难。到现在为止,有关方面对陈家沟和太极文化的定位最高届于旅游景观,还没有人把它作为系统的产业进行全面的论证和启动,招商引资缺乏基本的条件,做大做强不具备基础实力,业内人士干着急却力不从心。
第四,太极拳理论方面也急需整理、完善。温县的太极拳理论研究者受水平方面的局限,急需专家学者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学者又大多居住在大城市,太极拳爱好者群体大多是知识者阶层和离退休城市居民,远离太极拳土壤的理论难免显得苍白薄弱。
应当说, 太极拳的民族文化内涵远比少林拳厚重得多, 因而其世界性意义和文化影响力也大得多。但作为一项产业,却远远逊色于少林拳。如何去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加快传播速度,是太极拳在新世纪的当务之急。太极拳三百余年的历史和近几十年的成功发展经验证明,任何事物离开了政府的重视,离开了媒体的宣传,将一事无成。
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加快太极传播速度。将太极拳博大精深的内容,全面系统地整理后,进入国际互联网,让太极拳通过电脑网络遍及全球。
另外还应继续加强图书、音像、光盘的编辑翻译、出版工作;可以利用拍摄一批高质量的反映太极拳的影像作品契机,掀起新的太极拳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