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234|回复: 5

太极文化之探讨(最新修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3 15: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温县陈家沟——闻名天下的太极拳发源地。一九七八年,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到温县访问,看了陈家沟的太极拳表演,曾经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温县―太极拳的发迹之乡,
   它举止安详,解数流畅,
   令人想起本县人民的形象。
   一自跨入新时代,
   他们稳步前进,
   他们势不可挡……

    陈家沟位于温县东十里的青风岭上,这里的拳术明代已闻名暇尔。而首创太极拳的则是明末陈家沟陈氏第九代后裔陈王廷(字奏庭)。他根据《黄廷经》、《易经阴阳治理》等医书,按着人体经络、穴位等生理特征,结合民间流行的拳术,又吸取了明将戚继光三十二式绝命拳中选出来的拳式精华,创编而成太极拳,也就是后来的陈氏太极拳。
     这陈氏太极拳以“粘绵”、“柔化”而独树一帜,也融合有跳跃、跌叉、震脚及显示于外的刚劲等多种拳术形态,构成了刚柔相济,连绵贯穿,上下相随,蓄发相变,螺旋缠绕,快慢相间的特异风格。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历经了三百余年的演变发展后,这项古老的传统体育运动,终于焕发出无尽的青春魅力。二十一世纪,从人类健康角度来看,是一个人类自我保健的世纪,而人类自我保健的手段中,最卓有成效的,首推融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为一体,代表东方文化智慧结晶的――太极拳。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已从过去单纯以技击为主的拳术,逐渐发展走向融健身、技击、养性、娱乐等为主要功能的运动项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极拳也将要接受新的实践。新的世纪太极拳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扩展加强,以适应和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要,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同时,太极拳文化功能将在本世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示。太极拳文化将成为展示东方传统文化和文明的一个突出的代表。太极拳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充分运用到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将会出现以阴阳互变、刚柔相济,随曲就伸,以柔克刚等太极原理为主要内容的《太极管理学说》。太极文化现象,将是下世纪人们对太极拳重新认识的新视点。
      随着太极拳在全球的普及,将会形成巨大的太极拳市场,从而带动太极拳产业的形成。除了大量的太极拳传播学校、中心、俱乐部出现外,与其相关的太极拳网站、图书、音像、服装、器械等都将形成产业化、专业化。同时,赢得国际著名企业集团的关注和投入。太极拳走向产业化、市场化是必然趋势,也只有太极拳产业化、市场化的形成,才能为太极拳国际化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虽然太极拳已相当普及, 但绝大多数止于形式, 且问题不少。照此发展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老太极拳家的谢世, 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太极拳就有流变、乃至湮灭的危险。
     我们知道,河南是中国两大功夫少林和太极的发源地,在历经十几年的社会大潮洗礼后,少林和太极的命运如今竟是截然不同。
      如今,“少林功夫”已不折不扣成为当地经济最大的拉动力。武术学校的猛增可以为此提供一个例证。20世纪80年代初,师从少林功夫的登封人刘宝山开始带徒,后创办塔沟武校,至今学生人数已超过1.6万,培养出世界级冠军98个,塔沟武校因此被称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武校”。
      与少林的火热势头相比,相去不足百里的焦作市温县陈家沟却是一片冷清。作为陈氏太极拳发祥地的陈家沟,拥有700多年历史却至今仍默默无闻。从温县到陈家沟,沿路没有宾馆,没有武校,甚至没有稍显高大一点的建筑,除了豫北普通的农家院落外,挤满眼帘的就是广袤的农地。这和从登封去往少林寺的途中,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比较于巨大的品牌价值,太极拳的商业开发极其落后,太极拳的发祥“圣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人们,无不为太极拳商机的难以利用而焦虑:
    首先, 是人员散。被誉为“四大金刚” 的拳师中,陈小旺定居澳大利亚,近几年才逐渐增加回乡探亲的次数;陈正雷多年在省体育局工作,后来又在郑州开武馆;朱天才又经常出访其他国家,在家的时间极少;只有王西安尚留在陈家沟创办武校,但“会一点太极拳的人随后又都出去当教练了”。近千的拳师散布于国内外,各自为战,小打小闹,满足于养家温饱。况且在国外教拳,每小时可收到1 0 0 美元的学费,高收入诱惑着许多拳师把未来的发展定位于国外。一放难收,形势逼人。
     其次,基础差,缺乏硬件方面的吸引力。缺乏正规的教学培训场所,多数仍是家庭式教学。并且有的教学培训场所的基本的生活条件仍然很差,距城市相对偏远,生活及文化消费都不方便,发达地区特别是国外太极拳爱好者存在着生活方面的拒绝心理。
     第三,起步难。到现在为止,有关方面对陈家沟和太极文化的定位最高届于旅游景观,还没有人把它作为系统的产业进行全面的论证和启动,招商引资缺乏基本的条件,做大做强不具备基础实力,业内人士干着急却力不从心。
     第四,太极拳理论方面也急需整理、完善。温县的太极拳理论研究者受水平方面的局限,急需专家学者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学者又大多居住在大城市,太极拳爱好者群体大多是知识者阶层和离退休城市居民,远离太极拳土壤的理论难免显得苍白薄弱。
     应当说, 太极拳的民族文化内涵远比少林拳厚重得多, 因而其世界性意义和文化影响力也大得多。但作为一项产业,却远远逊色于少林拳。如何去改变这一现状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加快传播速度,是太极拳在新世纪的当务之急。太极拳三百余年的历史和近几十年的成功发展经验证明,任何事物离开了政府的重视,离开了媒体的宣传,将一事无成。
    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加快太极传播速度。将太极拳博大精深的内容,全面系统地整理后,进入国际互联网,让太极拳通过电脑网络遍及全球。
     另外还应继续加强图书、音像、光盘的编辑翻译、出版工作;可以利用拍摄一批高质量的反映太极拳的影像作品契机,掀起新的太极拳热。
   

发表于 2011-3-23 16: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氏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珍宝。但是陈家沟的发展和少林寺的发展比较起来。主要因素不是软件与硬件的问题。而是一个思想和精神层面上的问题。要想发展陈家沟的经济。不能走人家走过的路。不能走少林寺的路。要有陈家沟人的创新才行。思想开放是第一位的。太极拳的舍已从人思想或许可以启示陈家沟人探索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太极的功效和文化内涵与少林拳是一样的。谁能发挥自己的光亮点,谁就能成功!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08: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太极翁 的帖子

思想和精神层面那是比较高的层面。只有把最基本的硬件和软件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思想和精神层面。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在制订国家计划时,首先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再解决人们的文化、知识问题的性质一样
发表于 2011-3-24 09: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探讨很好。太极拳不是少林拳,这也许是陈家沟与少林寺(或者说登封)不能走同一条发展之路的根本吧。
发表于 2011-3-24 15: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本人去过几次登封少林,要说他们是软硬件都具备才发展起来的,那一定不是事实。开始的时候登封也和陈家沟差不了多少。文革刚结束的时候,少林寺里真会武功的和尚找一个都不是很容易。八十年代未我去过登封,九十年代我也去过登封,那里的社会风气和环境绝不能让人用好来形容。就是现在河南少林寺的环境也不能人让满意。而陈家沟几百年来,民风纯朴,高手辈出,单民风一项是登封少林寺所没法比的。所以陈家沟没有少林寺发展的好。我认为还是有其它的原因。
发表于 2011-4-9 21: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找一个懂经营管理的人来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