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青青侠客

试揭气学千古谜-----气的物质性猜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 0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楚的。需要实践时间来证明
发表于 2004-5-1 16: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是一只会打字的猫,这个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楚,需要实践实践来证明。
 楼主| 发表于 2004-5-1 1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的太长,网上浏览,极可能没有耐心读下去.......
发表于 2004-5-6 2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zbsz.net/du/揭开气学千古谜               这打不开!
倒是http://zbsz.net/du                          这打开了

大致看了一遍,阁下博学,真是博阅中西之学啊,但对阁下的氢气论实在不敢恭维!
看来阁下各论皆为下文演衍出。在下斗胆出招,请接手。哈哈。(括号中有“按”既是)

关于气及经络穴位的运行模式猜想

 
(关键词:气 氢气 经络穴位 通道空间 模式猜想)
(内容提要:气及经络穴位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气是物质,是现代科学范畴中的物质,是实体性物质,是气体物质,具能量且是高能,由此,气是氢气(H2)。经络是气运行的通道,不是血管般的管道,不是神经般的实体,无固定的边界,无规则的形态学特点,是通道间隙隧道。穴位是这通道中的较大空间。)
一.引言

气及经络穴位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相关的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该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经络穴位则是遍布全身的运行气的通道。通俗地说,经络穴位相当于江河湖泊,气则是水,这和人体循环系统的模式极为相似。
应当肯定,该理论学说经过几千年的实践验证,是实实在在的科学。但是,遗憾的是和现代科学体系格格不入,无法得到现代科学体系的认可,在基础理论上很难统一。因此,种种猜想假说,应运而生。笔者综合有关论点,提自己的想法如下。
二.气的物质模式猜想

1. 气是物质----是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

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气文化”,涉及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按:严格来说中国是一个反宗教而务实的国度,宗教方面的“气”?在下孤陋寡闻,请赐教)、医学、武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所说,是指传统医学即中医学范畴的气。
气在生命是非常重要、基本、普遍的物质。《辞海》说,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本原。(按:《辞海》对气的叙述并未限定在中医范畴,故在下所论也就立于广义角度,强以为说。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本原。
气之为:1.无形质可见。《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庄子.秋水》:致精无形。《管子.内业》: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慎言.道体》: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道寓其中矣。若说是极细微的物质,十分不妥。
2.形质之始。一切有形质的具体之物皆气聚而成。《物理小识.四行五行说》:气凝为形。在这个角度说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则比较恰当,但“气论”仅仅限于形质之始,那和古希腊之“原子论”又有何分别?“气论”之伟大是在于其整体观与过程观啊!
3.具有运动属性,如“气化”。《正蒙.神化》: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正蒙.太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4.无处不在。《正蒙.太和》:虚空即气。《物理小识.气论》:空皆其所实也。《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试问在宇宙间,有多大的空间是没有“极细微的物质”的,如“氢气”?)
“人以天地之气生”“气者,人之根本也”。 这到底是什么物质呢?(按:什么是物质?若以“存在即物质”作论,那么气即是物质。)
考察许多古今气论,都是经过了实实在在的自身体认,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应当肯定,气是实在的物质探索而非纯粹的哲理思辩。----气是物质,这已是共识。(按:首先,“气论”是中华先贤在对已知事物进行归纳演绎前提下,继而哲理思辩,最后验证并获得巨大成功而产生的。所以我们不能忽略思辩在中间的作用,更不能忘了“气论”是在哲理思辩下产生的,其验证与结果是对已知事物归纳演绎和对未知事物的推演。也就是说“气”不是具体“物质”。“古今气论,都是经过了实实在在的自身体认”,这并不能说“气”是物质,只能说“存在”,以一句“自身体认”而得出“气”是物质,似乎太儿戏。古今之七情六欲,都是经过了实实在在的自身体认的,在下又能不能说“感觉”是物质呢?)
近代以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气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认为气是电磁波、红外线、激光、静电等,这是气学探索上的重大进步和飞跃。 但是,这仅是气的局部属性和效应,而不是气本身。无法想象这样的场、波在体内的经络中运行,对机体提供能量并在许多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从中医和气学的实践看,气是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按:学医数载,未闻此论,从实践也看不出气是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一句“从中医和气学的实践看”就证明“气是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那在下又能说“从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实践看,我是一只猫”吗?开玩笑就可以。)而不是物理属性的场态物质。这物质是什么呢?
现代科学对物质层次的认识可谓完美,宏观至百亿光年之外,微观至基本粒子,纤毫不乱,泾渭分明。 诚然,也还不尽善尽美,但是……如此基本、普遍、常规的物质竟未被认识,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许多人从理论上不承认中医,也是基于此)(按:从理论上不承认中医的,大多数是没有中华哲理文化,或低) 今人古人之间、东方西方之间、古典现代之间,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如此亘古奇绝的认识断带。 可以断定,气,不在虚无缥缈之中,不在神秘虚幻之内,应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元素之内、物质之中。(按:又来了!突然一句“可以断定”就来推出结论……) 今人古人之间,缺乏的是概念术语上的沟通。 现代科学缺乏的不是物质上的再发现,而是这物质意义作用上的再认识。(按:这句说的好啊!赞成!) 这应是气的物质探索的基本原则和思想。
2.气是气体物质----是高能物质----是氢气(H2)

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从众多的论述和体认看,气又是一种气体物质。其主要证据如下。
古人命名,象形取意。大陆型农业文化,决定了祖先的务实性。创造了象形文字的祖先,在命名气的时候,一定是有所考虑。决不会把子虚无有的东西命名为气,也不会把液体的固体的物质,命名为气。(按:说的对!的确如此!符合发生学和现实情况,但讲得是气体的气,非哲学思辩气论之“炁”。两者有本质的不同)气,应为气体。(按:错了,“气论”之“气”字,实乃“炁”字。古人以“炁”字命之“气论”之“气”,乃强而为之,阁下想到了象形却忽略了通假/借代。如指“你”之义的ru字,本无此字,古人以汝水之“汝”代之。)“古人不予欺也”。更多的接触业内人士,如有经验的中医针灸按摩师等,都能体会到气感。有意思的是,气,也是传统武术如太极拳等的基本理论,锻炼有素的人,确确实实感受到气的充盈鼓荡。气,也是太极拳的基本理论。----这也成为支持本论点的论据之一。(按:此句言之无据)气,更大可能是一种气体物质。有体验的人都说,气不是呼吸之气,这否定了气是氧气。但又无意中肯定了它是气体。并且,有和氧气相似相近,有相提并论的可能。(按:退一万步来说,就当“炁”是气体,是氢气。从“气不是呼吸之气”而否定气是氧气,那么呼吸的气体中就没有氢气?!又有“无意中肯定了它是气体”,荒缪!老渔夫死于海上,有人证明其仇家当时在家,这无意中肯定了凶手是人?哈哈哈哈,凶手就不能是鲨鱼?不能是海龙卷?涡旋?……)
细究传统中医理论中的气,还有最轻、最细微、无色、无嗅、属基本物质,运行时气行滑利、气行慓悍等,也是气态特征。(按:中医理论中的气有宗气、卫气、经气等等之分。而它们各有共性,也各有特点。不能以个别特性,以偏概全。)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能量且是高能,对人体起推动温煦作用,由此,气又是一种具能量的气体物质。
综合上述分析,同时符合以上特点的,笔者认为,气是氢气(H2)。
三.经络穴位循行模式猜想

气及经络穴位是一个整体,气的循行通道就是经络穴位。(按:穴位不是通道)
经络穴位的客观实在性,已不容怀疑。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如声、光、电、热及同位素示踪等,都证明了经络的存在。相关的学说,也不下几十种。令人遗憾的是在解剖学上仍未能找到其结构实体。即使在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也同样令人失望。(按:现在有个新学说:纤维液晶学说。很值得了解)
经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运行气血,一为联系脏腑和肢体。《内经》说: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 于肢节”。这两方面作用很容易理解,在人们的观念中也就形成了两种模式。一为血管般的管道式,一为神经般的实体式。(看众多的经络穴位图,也确能如此想象)同样地,这两种模式无法得到解剖学上的支持。
经络系统----不同层次的特定间隙,仅是通道隧道。无固定的边界,无规则的形态学特点,不是管道,不是实体。古人众多的结论也都证明经络系统是一种间隙结构。《灵枢·本藏篇》中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素问·经脉》中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索问·痹论》说:“卫气,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不言而喻,“分肉”“腠理”等诸多的描述,就是现代术语中的间隙。(按:不是!) 经络依大小可分为孙脉、络脉、经脉。一般地说,孙脉多指细胞间隙,络脉多指大的细胞团块及组织之间的间隙,经脉多指大的器官(主要是肌肉)的间隙。就象江河的支流向干流汇集一佯,由孙脉、络脉、经脉依次汇流。《灵枢·痈疽》说:“……血和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穴位,是这间隙行程中的较大空间。就象江河行程中的湖泊。
《灵枢·经水》有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肤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解剖学上找不到经络,主要是由于观念的误差。观念中的经络是血管样的管道或神经般的实体。而事实上它是一种通道,没有管壁不是管道,不具备规则的形态学特点,循着细胞之间、组织之间、器官之间的间隙,忽而深浅、时而上下,倘遇大的空间,便“聚水成泊”----这便是穴位了。缺乏这样的观点,即使是钻到了经络里面,也不知道它是什么。
常把经络比方为河流,但应是天然河,“有气则开,无气则合”。水大河面宽阔,反之则狭窄,倘若水流干枯,就无所谓河流了……但经络在观念中却成了人工河、水渠甚至自来水管……在解剖学上则倾全力去找那固定的河堤、渠道、管壁。而穴位,则是这间隙的较大空间,解剖观念上,又把它当成实体的“小米粒”般的实体,巴不得用镊子镊起来,“你看,你看……”更准确的比方----经络是地下河!他依赖周围的岩层断带为界,忽而深浅、时而上下,倘遇大的空间,便“聚水成泊”----这便是穴位了。人们不会因为找不到河界去否认河的存在,而在经络上,却犯了一个这样的错误。
经络是存在于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不同间隙。----是间隙、空间、通道、隧道。不是血管般管道,也不是神经般的实体,更不是其他的神秘玄虚的未知之物。不是实体是“虚体”。这种“虚”,虚到连他自己的存在都值得怀疑。没有固定的边界,不具备规则的形态学特点。不可能幻想象血管神经一样,可以单独地制成标本,供人们研究观瞻。这使得本来朴素的结构变的神秘难识。经络的存在依赖于气,就象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河流。经络的存在,依赖于其他组织的存在,也就象没有了房屋,也就失去了小巷。其他组织,规范了经络不定的边界。边界呈开放性而非封闭性。解剖学上,人们却在淘尽流水找江河,拆尽房屋找小巷。岂不悲乎?(按:经络间隙说,很有新意,在下亦有相类似的想法,但内容不尽相同,而且不成熟。阁下此中所论真是新颖、具有启迪,大受裨益,多谢指教)
间隙是非常客观地存在着。就象自然界中,不可能有铁板一块的结构一样。有山,便有山谷,有板块、岩层,便有断带。也自然产生了山间小溪或地下河流。 人体也是。既然有众多的器官、组织、细胞,便自然产生了不同层次的间隙、隧道。充盈于其中的,就是气了。如此看来,气及经络穴位是非常朴素的,非常好理解,没有更多的神秘可言。(推而广之,经络现象,应是物质世界的普遍共性。)
四.气及经络穴位整体系统的模式创建
由上述分析,气及经络穴位可构成人体一个独立的、全新的系统。该系统由遍布全身的间隙通道隧道空间和充盈其中的氢气等组成,(按:氢气充盈全身的间隙通道隧道空间?激光手术时不就冒火出来了吗!)这系统我们可称为经络穴位系统,或者气循环系统,(实际上是人体内部空间系统)。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作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营养功能。即对机体起营养作用。3.免疫防御功能。即抗御外邪, 保卫机体的作用。4.沟通联系功能。即在机体各部分之间起联系作用。5.充盈支撑功能。即在组织细胞之间起填充充实作用。6.其他功能。
作为一种新的模式,本猜想难免简单粗糙。草成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文字

 楼主| 发表于 2004-5-22 0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绿茶傻猫友能认真提这么多问题....谢谢了。  

   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气文化”,涉及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按:严格来说中国是一个反宗教而务实的国度,宗教方面的“气”?在下孤陋寡闻,请赐教)、
   宗教谈气,比比皆是。典型的如道教。

发表于 2004-5-26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道、释、儒三家皆非宗教!!
什么是宗教?以“青青侠客”这么有学识也搞错啊!如果道家是宗教,那国民党就是国民教吗?共产党就是共产教吗?政治书是谁写的?以此论三家为教,一笑大方矣。

迷信活动是无孔不入的,随着文明发展而变化的,可算是与时俱进了。就如什么电脑算命、网上占卜一样。随着中西文化的互融互撞,又有什么算命中西结合,什么四柱星座学……

历史往往总是这样的。道、释、儒三家皆非宗教,只是被人利用而已,不代表他们就是宗教。他们的经义无不渗透着无神论调。后来到现在充其量只是被人作为迷信的道具,他们有宗教性质吗?有宗教形式结构吗?有宗教典籍吗?都没有,谈何宗教!?

民间的求神拜佛是一种内心慰籍或寄托,已失三家真意。请明之。

发表于 2004-5-27 2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云:三教九流。
古人所云之“教”非宗教,乃西学传播时翻译借用而已,如心、肝、肺等等实乃中医之名,后来西医在翻译时借用而名。
此乃我等后世不可不知。
 楼主| 发表于 2004-6-2 16: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1...气之为:1.无形质可见。《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庄子.秋水》:致精无形。《管子.内业》: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慎言.道体》:有形亦是气,无形亦是气,道寓其中矣。若说是极细微的物质,十分不妥。
2.形质之始。一切有形质的具体之物皆气聚而成。《物理小识.四行五行说》:气凝为形。在这个角度说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则比较恰当,但“气论”仅仅限于形质之始,那和古希腊之“原子论”又有何分别?“气论”之伟大是在于其整体观与过程观啊!
3.具有运动属性,如“气化”。《正蒙.神化》: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正蒙.太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4.无处不在。《正蒙.太和》:虚空即气。《物理小识.气论》:空皆其所实也。《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试问在宇宙间,有多大的空间是没有“极细微的物质”的,如“氢气”?)

.........猫兄学识渊博,佩服!


2....
(按:什么是物质?若以“存在即物质”作论,那么气即是物质。)
 气是物质,不用多解释。这是气学界的共识。


3....(按:学医数载,未闻此论,从实践也看不出气是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一句“从中医和气学的实践看”就证明“气是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
 
猫兄学医,可喜可喜!
气,来自于气感,内功体验的气感。气是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也是如此。书中当然没有原话,........只好靠独悟。

发表于 2004-6-3 23: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气是物质,不用多解释。这是气学界的共识”。错!
名不正则言不顺,那些所谓“气学界”连“气”是什么都搞不懂,就为迎合死套马克思主义辩证,而把“气”说成是物质,好像不这样“气”就不科学。这种做法恰恰是反辩证思想的。
“气论”是先贤为揭示世事万物规律之哲学,是一种存在的规律和真理。“气”在其中是作为解释的依据。我们说“气”为世事万物之源,是万物运化之本。这都是建立在一种哲学上的解释。并非说“气”是一样什么东西,若“气”是物质,是什么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那这样的“气”又是从何而来?!这样是一个无底的问题,永远都无法探究清楚。
先贤是从哲学层面中,用“气论”解释世事,指导实践万事,从“变易”中寻找出“不易”,并归纳演绎成“简易”。终于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而证明“气论”这真理。

若说古人从“内证试验”中感悟到“气是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从而知道这种“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的组成结构,宇宙充斥着这种物质,因为这种“分子结构的实体性物质”,而世事运化着。
不说其荒谬可笑的认识,单说其本末倒置的逻辑就已经自打嘴巴。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应该是先有“气论”,后有“内证试验”将“内证试验”中那种“气感”名之曰“气”而融入“气论”这一大范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