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姚继祖师爷举的一个例子
戴金选
姚继祖师爷去世十周年了,但他那慈祥的面容时常浮现在眼前。 十几年前我和丁志起、冯双科、贾广泰常常骑自行车走大约六十里的路去拜望他老人家。我们深为他的武德和武技所感动。 那时,我们对推手知之甚少,不知道在推手时与对方的接触密度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有的说要放松,与对方轻轻接触才符合太极的松柔;有的说要接触紧密才能生效。我们甚是迷惑不解。于是有一次我们就问到了姚师爷这个问题。 姚师爷当时坐在正对门口的八仙桌东面的圈椅上。他听了我们的问题后,从身后的条几上拿了一个火柴盒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食指轻轻地按在上面,移动右手去带火柴盒,火柴盒没动,他说:“在推手时也一样,接触轻了,是不能把对方拿起来的”;然后,他又重重地把食指按在火柴盒上去带动它,火柴盒被压扁了,没有带动。他紧接着说:“按得太重了也不能带动”;最后他用适当的力度按在上面右手随意带动它在桌上移动。这时他告诉我们:“推手和这个是一样的道理,接触轻了不能把对方拿起,接触重了,费力气,自己也容易失去平衡,也不容易拿起对方,只有合适的力度才能把对方拿起,这时对方的身体与我们的身体已经结合成为一家,拿起对方就像拿自己的胳膊一样容易。这种接触密度的掌握必须通过推手实践,细心体认才能做到。” 经过多年的琢磨与探讨,我才真正领略到其中一些奥妙。当对方的力将出未发之际,自己要不后不先,接定彼劲,与对方连成一家(即与对方的劲焊住),运用沾黏连随,使我顺人背,从而达到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的结果。对这种接触密度的理解就像对水的温度理解一样,我们很难去确定什么温度之间叫温,什么温度之间叫凉,我们只能去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