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448|回复: 4

“皇皇巨著唤醒河南记忆”系列之《武术卷》 中原沃土润泽武学成大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9 14: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原武学既能策源天下,又能海纳百川,肚量特宏大,所以才形成了宏大的格局,包含三大武学系统,出现四大武术世家。武术并不是打几趟拳那么简单,它是中原文化大背景培育的奇葩,其风貌是由中原人的性格、气质浸润而成。”
  坐在王广西先生家整洁的客厅里,啜饮着清茶,听主人严谨翔实又富有文采地纵论中原武学,实在是件令人惬意的事。
  王广西先生是省社科院的研究员,长期从事近代文学、佛学方面的研究,学术成就灿然。大约20年前,喜爱武术并习武多年的王先生开始进行武术文化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武术与武术流派》、《中国武术》、《功夫:中国武术文化》等专著,从地域文化学角度,探讨武术的形成、发展、演变,并进行科学阐释,破除武术中的巫文化色彩,具有深厚的理论性。《中原文化大典》寻找《武术卷》主编人选时,责编扫视一圈后,目光自然盯上了他。经《大典》执行总主编孙广举先生亲自出马游说,王广西先生接下了这个艰难的任务。《武术卷》是特色独具的一卷,相对独立,专家们先把它归到《教育典》中,后觉得不妥又放进《民俗典》,但也还只是“挂靠”关系,该卷最终由王广西先生独立完成。
  该书约66万字,近500张图片,很多是十分难得的历史资料。书中收集了一些流传于民间的珍稀拳谱,有的是手抄本,还没有公开过。书中对少林寺、千载寺、回族等三大中原武学系统进行了全面梳理,展示其形成、发展过程和风格特色。作者认为,中原武术,是由中原地域文化熏陶、孕育而成,发源于中原的道家学说,为武学提供了理论基础,道家的主要观点成为中原武术流派的技击原则。中原又是儒、道、佛三教最早汇流之地,三教汇流的成果,对武术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因为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战乱频仍,百姓不得不习武自保,形成强悍尚武的民风,这对武术的普及和发展也有巨大的影响。
  有关评审专家认为,《武术卷》基本理清了河南两千多年武术发展脉络,在中原武学研究方面有开创性的意义。
  少林武功原非达摩初创
  数十年来,武侠小说风靡天下,达摩老祖、少林《易筋经》为大众耳熟能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印度人达摩始创了少林武功,他的《易筋经》是武林的至尊秘典。但据专家考证,这些看法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
  早在80年前,中国现代武术史奠基人唐豪就写出《少林武当考》,依据大量事实得出结论:达摩不会武术,所谓少林拳始于达摩,是后人牵强附会之说。在学术界,这一点已经没有什么争议。
  达摩对少林寺贡献巨大,他传授的禅宗心法,经少林寺僧人慧可发扬光大,历代传承不绝,代有高僧,法雨遍及大江南北,成为中国佛教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教派。少林寺因此被奉为禅宗祖庭,达摩被奉为禅宗初祖,慧可被奉为禅宗二祖。但如今民间流传的达摩故事,诸如“面壁九年”、“撰写《易筋经》”等,多是经不起推敲的附会之辞。其实,达摩并没有长住少林寺,更没有撰写过《易筋经》。《易筋经》一书,乃天台山紫凝道人托名达摩所撰,比达摩生活的时代晚了1100年。这本书大概直到清嘉庆、道光年间才辗转传入少林寺,不久又由少林寺传出。清咸丰八年刊行时,曾易名为《卫生要术》。由此可见,达摩与少林武功并无什么关系。而少林武功的渊源,只能说是北方地区,特别是中原地区的民间武功。
  自古中原多任侠之风。王广西先生认为,因地处兵家必争之地,中原尚武之风盛行。战国时有“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之说,可见地处中原的魏国武风之盛。西汉初年,名垂青史的中原大侠为数众多,如洛阳的剧孟、陈地的周庸、梁地的韩无辟、阳翟的薛兄、颍川的韩孺、轵地的郭解,等等,虽屡遭官府杀禁,而游侠之风不止。
  在河南出土的汉画像石中,人们可以发现不少有关古代中原武术的珍贵资料,如郑州出土的“剑戟对刺图”、“击刺图”、“技击射猎图”、“骑射图”,南阳唐河出土的“击剑图”、“短剑斗长梃图”,南阳出土的“舞剑图”、“空手夺枪图”,等等,反映出当时中原武术已经出现了单练套路和对练套路,具有相当水准。
  少林寺的僧人多数来自中原民间,尤其是下层社会,有些人入寺之前就会武功,入寺之后僧众之间互相传授切磋武术。僧俗两界的武功精华交流融会,因此武技不断得到创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原人的性格气质对少林武功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原地区自然条件比较艰苦,夏季炎热,冬季酷寒,多水旱蝗蝻之灾,且数千年来兵连祸接,战乱频仍,天灾人祸,史不绝书。在如此环境的长期磨练下,中原人养成了吃苦耐劳、诚厚朴实、坚忍不拔、刚勇剽悍的品格。他们身高体壮,伟岸多力,多憨厚之态,少黠敏之智,反映在拳路上,则是大开大合,劲力迅猛。少林拳质朴无华,很少搞花架子,其编排基本从实战格斗出发,来去一条线,横身而进,顺身(侧身)而落,在击敌的一瞬间,能将劲力较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实战性很强。
  “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功”,这是明代傅梅吟咏少林的两句诗。唐代初年,少林十三棍僧生擒王仁则,迫使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投降李世民。李世民为此对少林寺大加优赏,颁发玺书,赐少林寺田四十顷,水碾一具。从此,少林寺声名大盛。
  到明代,少林僧兵再次出山,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扬名立万,并使少林寺以武功名扬天下。戚继光与倭寇之战,属于大兵团厮杀,而少林武僧与日本武士的面对面格斗,则是中日武功的直接较量。当时,少林武僧“俱持铁棍,长七尺,重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杖,骁勇雄杰。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前锋”。少林寺铁棍最终制伏了日本武士的长刀,为中国武术史写下了壮烈辉煌的一页。
  经千年演变,少林武学积淀深厚,涵盖了北方大部分拳派,对其他拳系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少林寺僧人一向有兼收并蓄、善于学习的传统,曾广泛吸收其他拳系的精华,至明朝末年,少林武学形成博大精深的体系,被武林视为武学正宗。
  老庄奠定内功基本理论
  内外兼修、形神合一是中国武术的基本特征。王广西先生告诉记者,修炼内功的法门,不是源自印度僧人达摩,而是源自中原先哲老庄。
  中原是古代行气术的重要发源地。行气,又称“导引”,今通称气功。道家行气术源于老子和庄子,是中国各种行气术中影响最大的一支。
  老子主张“营魄抱一”,“专气致柔”,“致虚极,守静笃”,勾勒出“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哲学境界。这些富于哲理的格言,被后来的道家奉为行气的基本理论。庄子则进一步将这些理论引入练功实践:“吹 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庄子所说的“吹 呼吸,吐故纳新”,就是行气之术,即通过导引而吐出秽气,吸进新气,后来的道家养生把这个过程称作“食生吐死”。在这里庄子还描绘了行气时的动作,即像熊那样攀树直立,像鸟飞行时一样伸直腿脚,很像后来的五禽戏。
  老庄的行气理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其后成为中国武术内功训练的基本理论。老子所揭示的某些哲理,诸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大巧若拙等,后来被中国武术的各种拳派普遍吸收,更为太极拳等内家拳派奉为技击原则。
  庄子所言的导引动作,可谓开了行气术与技击相结合的先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武术与行气术相互渗透融会,养生家吸收武术中的某些动作以加强导引效果,武术家则通过系统的行气训练来充分调动人体内部的潜能,追求“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的技击效果。这样,不仅促进了少林拳等外家武功的发展,也为太极拳等内家武功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之际,武术与行气的密切结合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大趋势。少林武功至明末而大备,太极拳至清初而崛起,都不是偶然现象。
  儒、道、释三教汇流,对武术的发展也产生过深刻影响。位于今博爱县的千载寺,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三教交融之地。这个寺庙由三教建筑“组团”而成,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汇、竞相争辉而又和谐共融,焕发出非同寻常的生命活力。
  王广西先生认为,千载寺是三大中原武学体系之一,太极拳、王堡枪法、苌家拳都发源于此,心意六和拳也很可能源于该寺。王先生认为,轻柔缓慢、技击结合养生的太极拳,是传统文化在武学上的完美体现,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和处世方式,其拳法理论追求和谐完美的人生境界,有异常可贵的价值。而太极拳形成于三教合一的千载寺,也并非偶然,三教合流的文化背景,对其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原武林高手辈出
  有清一代,河南只出过一个状元。这是一般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只包括文状元,并不包括武状元。
  据王广西先生统计,清代河南出了7个武状元,8个武榜眼,3个武探花。仅顺治到乾隆年间,河南就出了武进士221个,武举人2367个。而说起来,武进士、武状元,可比文进士、文状元少得多。
  深厚的武术文化和民间盛行的尚武之风,使河南武林人才辈出。通过武举进入仕途的高手,不少成为高级武官。如淮阳武榜眼崔连魁作战英勇,屡立大功,曾随左宗棠收复南疆,功勋卓著,可惜英年早逝,只做到副将。
  王广西说,武术的发展,往往与社会发展不同步。和平时期武术发展慢,但易出现宗师级人物,有所发现、创造。而战乱时期武术发展快,易出高手级人物。明末、清末的长期战乱中,中原堡寨林立。官府不能提供安全保障了,农村老百姓为了自保,各村寨自己修寨。清末中原堡寨有1万多个。冷兵器时代,武功起很大作用,为了增强自卫能力,上万个堡寨都大练武术。那时候可没有花架子,都是实在的招数。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清末民初时,中原武术有过一段飞速发展的经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1935年,在“民国”第六届全运会上,河南男队获得团体冠军,女队获得团体亚军,这其中不少分是武术挣的。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中国武术代表团大受欢迎,而该团9个人中,有4个是河南人。到1958年,中国第一批武术九段授予了三个人,其中两个是河南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九段都是回族人。王广西把回族武术列为中原三大武术系统之一,该系统包括心意六和拳、查拳、弹腿等。回族武术一般以清真寺为依托,著名的有沈丘槐店东关清真寺、开封东大寺等。王广西先生认为,清真寺武功有两大优势:寺周边回民习惯把男孩儿送去习武;清真寺出面聘请高手任教。这样既保证人才来源不断,又保持了较高的教学水平。另外,回民有较强的凝聚力,一旦清真寺房屋出现损坏,能及时得到修葺,始终保持较好的练武场所,这些原因,使回族武术传承不息,跻身中原三大武学系统之列。
  在河南武学发展史上,也出现了一些武林世家,这些家族往往经济富裕,文武双修,数百年一直研究一两个拳种,代有高手,成为中原武林领军人物,对武术文化的发展推动极大。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有四家:河内唐村(今焦作博爱唐村)李氏、温县陈家沟陈氏、洛阳塔湾马氏、汜水(今荥阳汜水)苌村苌氏。另外,河内(今焦作)王堡王氏、周口西寨杨氏、许昌大安庄郭氏、登封塔湾刘氏、登封鹅坡梁氏、镇平水氏等,也都是习武百年以上的著名世家。
  博爱千载寺(曾名无极寺),是儒、道、释三教最早合流的地方,这里形成的千载寺武学,是中原三大武学系统之一。图为千载寺遗址。
发表于 2008-5-9 18: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
发表于 2008-5-9 1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有点天下功夫出千载寺的意思
发表于 2008-5-10 1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斧式巡航导弹即将发射
发表于 2008-5-10 15: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咋没带图片,叫我分析一下是不是加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