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的人都会接触到一个词,就是“气归丹田”、或称“气沉丹田”。尤其是初学太极拳者,会感到这一概念很抽象,无从下手。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下我在练拳过程中的体会。
丹田一词是源于道家丹功。后来在武术内功练习中亦被沿袭下来。关于丹田的概念在不同的修炼门派会有所出入。仅是名称就有,黄庭宫、绛宫、中丹田等等不同说法。丹田的具体位置同样也是众说不一。有言,脐下一寸三者,亦有言一寸五者,更有言直接守脐者。清代丹书《大成捷要、关窍秘诀》将其具体位置规范为“脐之后,肾之前,中间一穴。名曰偃月楼,又曰气海。稍下一寸二分,名曰华池,乃下丹田藏精之所,采药之处,左明堂,右洞房,亦是虚空一穴,方圆一寸二分。”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其著作《奇经八脉考》中亦十分详细的称丹田在“尾闾之上,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之气根,产铅之地也。"然而,对于初学太极拳的人来说,这些似乎太专业了,恐怕一时很难掌握。过分执泥于此,反倒会带来种种不良影响。在《陈氏太极拳图说、第六势搂膝拗步》中陈鑫先生称:“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执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言归此,不过略言大意而已。”在我初学太极拳疑惑时,得益于此而少走了许多弯路。
丹田的具体位置基本明确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使中气归于丹田。这又是一个听起来非常熟悉却很难实际做到的问题。目前学练太极拳的人中,大多数很难得到系统而规范的传授,或者说是“真传”。大多初学者就是想弄明白,也不知从何下手。并且,社会上流行的各式太极拳书籍,在这个至关重要的基础入门功夫上,都很少投入应有的篇幅去专门论述。
在解决这个入门功夫时,我修炼丹功的朋友们给了我很大启发和帮助。据这些朋友介绍,道祖张三丰祖师的《道言浅近说》中有云:“神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聚气。”这两句话,已经将气归丹田的理法讲得十分明白。我在实践中的体会文中所说之“神”,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念。“气”就是丹田得气之感。我的练丹功朋友也证实说,丹功修炼过程中心神常守于丹田,功久则真气聚于丹田不散,心神方亦有所依守,且守而有所感。此即正念所生之正觉,继而觉念相继不断,相依相生、相对相寓、合而为一。是为初步的神气合一、神入气穴,也称为神抱住气、意合住息。这才是真正的气归丹田、气沉丹田。张三丰祖师称这是下手工夫,为积劲累气功夫。到这里可以说气归丹田已经走上轨道。
然而初学者不可至此而止。当如陈鑫先生《图说、文王八卦方位图说》中所说在进一步,“学拳者以后天人心、有识之识神习其姿势规矩。久练纯熟而生先天道心、不知之慧神。”修炼丹功亦尤讲此。丹书《性命圭旨》认为“未发之前心是性,已发之后性是心。”言,此心性之论是“最上一乘大道”。称把握此是“齐襟必举领,整网必提纲。”真可谓是 “学之道之人不悟真,只为从前认识神。”由此可见凝神归真,识得人之真性是何等重要。由此推及,练太极拳不能气归丹田,内功则就无从谈起。没有内功太极拳就是空架子。要想做到这样,二者前提则是神能凝、气能聚。
练到此初步功夫以后,练拳时须时刻留心,万不可心猿意马而失根本。甚至应当像丹书《太一金华密旨》所说,即使在生活中应事接物,也应当唯以正念治事,无一刻间断。我们常听到形容有修行者为“喜怒不形于色”,遇事而“宠辱不惊”。的确,常人很难做到这样,那是因为常人心无所守,故而,一遇事则无不随之而动。
孔老夫子曾在《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既是言人心未动,识神未显,而得常人难得之心静。此时非喜非怒非哀非乐,故谓其为中。南宋大儒、理学家朱熹解释这句话称:“喜、怒、哀、乐,精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这个中字和陈鑫先生所说的中气之“中”很近似。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也能保持正念治事,心神就可以得到这一“中”字而正念不偏、真气不散。长此以往,对练拳中的气归丹田、气沉丹田功夫是一定会有帮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