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修与太极
上个月温县太极拳师赵育林先生到乐友太极俱乐部讲课时说到太极拳之用:"拳以怡情,拳以交友,拳以应事,拳以养心,拳以证理,拳以载道."其中"载道"是精髓和本质.前两天看到天津电视台一则报道<美女道姑洋太极>说一位34岁的法国女医学博士弃家舍业来中国出家修道练太极拳.人们对她这样放着豪华好日子不过而来偏避穷困的道观苦行求道很不理解.她显然也是把太极拳看成载道的一个工具.那么她求的“道”到底是什么呢?学人跟罗老师习练太极拳多年,同时深好习禅,初学拳时就听师爷徐宗琦和在午朝门教拳的仲炎老师都说“练太极拳不习禅定永无大成。”禅修和太极拳都是求道,因此它们有太多的相同之处,也可以说就是一回事.
首先,禅修的两个主要方法“打坐和径行”和太极拳站桩和走架的身体要求是一样的。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坐时稍向前倾,重心在胯骨上,使尾骨微微腾空,这样中气充足时才能从后面上升从前面下降,自然通周天。慢速径行时每一步都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小心觉知抬脚,运行,落脚,踏实。
其次,二者心理要求相同. 都要求心意专注,消除杂念。 <南传法句经>云:"诸法意先导".内观禅修要求行者从觉知身心感受入手修正定三昧.首先关注小腹呼吸及全身感受.心念转到任何地方,身体要做任何动作都要立刻觉知.这和太极拳意守丹田,以意领气,领劲行拳,听劲发劲意在人先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三,二者的修炼方法是一样的.“道”者,须臾不可离也.禅者认为,二六时中行住坐卧,连吃饭睡觉都要守在“道”中,觉察起心动念,观照起心动念,从而改变我们的习性(我们的习性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向外攀缘,而禅修要求我们关闭六根向内省察).进而改变我们的本性(人的本性是贪,嗔,痴,慢,疑,喜欢财,色,名,食,睡,而禅修要除去这一切才能入定证道.)太极拳的修法也是如此.天下所有的体育活动功夫武术都要求外形上的力量大,速度快,动作灵,但太极拳要求动作慢,不用力,松静自然.练习推手更要求我们意在人先,改变我们用拙力僵劲,遇力就顶抗的习性,强调松柔虚沉,遇力缠化,舍己从人,顺势借力.这样才能达到其标榜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制大的境界.在此基础上修持,改变我们争强好胜唯我独尊的本性,净心求道,才能真正达到“无我”,将太极拳融入天地宇宙的化境,收则弥小归于内,放则弥大发于外.全身无处不太极,无往而不利.(这拳与道合的功夫可能自太极拳创建以来也少有人成就,正如几千年来修禅者多如牛毛而成就者少似鳞角.)
第四,二者的修炼次第相似.依天台宗说法禅修有三步.一是由假入空,空观.二是从空出假,假观.三是中道实相,中观.练太极拳首先要改变人的习性,化悼僵劲拙力学习松沉柔化引进落空(由假入空).然后学习避实击虚,顺势借力,打击对方(从空出假).最后达到即化即打,化不异打,化即是打的神妙境界(中道实相).
最后,修炼的结果也很相似.太极拳修道追求的是“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禅修者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境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禅家说:禅定的境界要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开口就错,动念即乖,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谈玄说妙为能事,非要本人下功夫去体验证悟的.
如上所说,习禅与练太极的要点都是改变我们的习性和本性.这样就会产生误解,以为练太极拳就不要练力量不要练速度不要练反应敏捷了.实际上相反,太极拳好手的本力,速度,反应都是要下苦功夫练的,而且用的更巧妙更经济.改变“争强好胜”的本性绝非没本事争胜负,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如果这样你没有“争强好胜”的本钱还用得着改变吗?正如同不少学佛习禅者,世间生活,感情,事业不顺利了,得不到“名”“利”“权”“情”,就说是看破“名枷利锁”“权牢情关”来学佛修道,把佛,道看成是消极避世的宗教迷信了,怎么可能入道?历史上的成佛成道者都是福德智慧具足,世出世间生活,事业都圆满出众的.
最后说一下,鄙人是闲着无聊,胡侃乱说,来网上闹着玩的,禅修也不会,太极也打不好.朋友们别见笑啊,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