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是一幅灿烂辉煌的图画,它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是人类用智慧和汗水培植出来的奇花异果,从古至今它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自己的作用,以便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增强人们的生活乐趣,并帮助人们排除病痛,使人类能在更加美好的生活之海中畅游无阻。李氏形意太极拳做为图画中的一笔,本身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同 时,又能够突破众多生理与心理上的束缚,使其具备了鲜明的特色。
“形意太极”顾名思义是形意拳与太极拳的一个组合体,形意拳与太极拳统属内功拳法,都有数百年的流传史,修习者不乏修为高深之人。李氏形意太极拳更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可以说有继承,有创新,形成了能养生、可技击、讲理法、通道义、简单易学、学之能用、用之能行、有较为独特色彩的拳种,为推动武术的发展进步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李氏形意太极拳在理论上充分借鉴了中医学、运动生理学、解剖学、阴阳五行学说、力学、养生学等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在多种学科的基础上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论证和吸取精粹。使其在身体形态、动作特征、技术特点、生理心理机制、训练方式、方法论基础、战略选择、文化总体特色等多方面都有特别表现,形成:“养练结合、养练兼得、内外双修、形神兼备、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这一实践与总结性的武术整体体育观,并以此来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与竞争实力。
为了能够具体论述李氏形意太极拳的特点,我们就从武术所具备的两大特殊功能:养生与技击说开来。
李氏形意太极的养生方式处在拳法中的主导地位,它在配合医学、哲学等理论的同时着重吸取了形意拳的善养气与太极拳的善养血功能,并把它们有机而合理地揉合于自身拳法中。形意拳养气之法有其独到之处,其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故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因为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以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应和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悖者易之和,变化人之气质,练精化气,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练拳之规模煅,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也”。形意名家宋世英论拳时说:“三体式桩用后天之意引呼吸之气积蓄于丹田之内,其坚如铁石,周身沉重站立如泰山一般。若与他人相较,不怕足踢手击”。又论:“先天之一真气,为人生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也。自虚无中含此一气,不有不无,非有非无,非色非空,活活泼泼。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谓有名万物之母,虚无中即有一点生机在内,……动为阳,静为阴,是动静即生于一气、两仪。因此,一气开根也。……练拳时以手足动作调息,起落进退皆合规矩,手足动作亦具和顺,内外神形相合,谓之‘调息’。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无有停滞,一气流行,循环无端,调之停息,亦谓之‘脱胎神化’也”。
李氏形意太极拳法在演练时以呼吸配合手足运行,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促进机体供氧能力,加强周身的一气流行、内外和顺之法,且又将养气分为静养与动养两部分,这样一来使李氏形意太极拳在养气方面更加趋于完善。这一点在其混元桩、三体势桩功与五行拳中表现的较为突出,这两种功法配合调气法则和暗劲法则加强了健身效果,在表现疗病强身成绩显著而迅速的同时又可增进内气、内力,都帮助进一步完善了功法的特色性质。
太极拳有善养血之功能,李氏形意太极取其:“心静浑圆、连贯匀缓、开合有致、虚实相间、轻沉兼备、刚柔内含、呼吸自然、气沉丹田”之法。在练拳过程中,以气养脏腑,以脏腑生血,以血润周身,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圈。因人体布满经络,它们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发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李氏形意太极拳就是依此理论,用呼吸调整法则与四肢相配合,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转、左右抽换,使气血布于周身(上行则可转肩旋腕,下行则可转膝旋踝,达于四梢(手足尖端),复归于丹田、脏腑)起到了内外调节的作用。而且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尤其是李氏功法中的形意太极拳在到达意、气、劲三位一体时,可以不增加心脏博动次数的情况下加大机体供血、供氧量。这是因为太极拳的运行匀速而缓柔,在运动过程中肌肉松紧有度(外松内紧),关节圆活滑利,在加上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善,胸腹压变大,有助于静脉血液回流心脏,而且其动作还呈螺旋拧转进退,这比一般的体育运动更能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从而使心脏每次收缩的搏出血量加多,对心脏工作有利,更可使心脏冠状动脉供血充足,加大了心脏的收缩力度,使血液动力过程特别良好,对祛病健身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正是其它竞技性体育所望尘莫及之处。形意养气法与太极养血法高度而紧密的结合,使李氏形意太极拳在养生祛病上表现出了,用时短,见效快的特点,使其紧随时代步伐,是适合现代人工作繁忙之余健身祛病的好方法。
在技击上李氏形意太极拳同时突出了形意拳的打法和太极拳的摔法,形成“远打近摔”这一全面合理的技击术。形意拳自李洛能、车毅斋等前辈创编以来,高手倍出,其中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车毅斋在天津擂以近八十高龄击败日本一级武士板山太郎,名声大震,清政府特授予“花翎五品军功”以示嘉奖。民国七年(1918年)形意拳师韩慕侠在北京擂击败俄国大力士康泰尔,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所以民间有“形意一年打死人”之说。由此可见形意拳术在其打法上有独到之处,此拳防中寓攻、攻中寓防、攻防结合,无任何过度修饰,一招一式都讲求实用。清代形意名家宋世荣先生云:“应敌之时,当刚则刚,当柔则柔,起落进退变化,皆可因敌而用之也”,显示了此拳的技击之能。其基本拳理:“象形取意、六合为法、阴阳为母、‘四象’为根、三节为用”无不充分体现了形意拳的技击功用。李氏形意太极拳在打法上重点吸取了:“疾顺势合、先顾后打、惊弹抖擞和抗重击”等特点。
太极拳法以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蓄发互变为原则,贯穿缠丝劲的核心作用,以内劲为统驭下开创了武术的一个新内容——推手,它综合了擒、拿、跌、掷打等竞技技巧,技击性非常强烈,与摔跤相似,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反应、变化、技巧都有相当大的价值,而且推手还把踢法中伤害性大的部分去除,只采用管脚法,这样一来练习者即能提高技击水平,弥补习武中实践不足的缺憾,又能减轻实战练习中的伤害性,增强习武者的兴趣。太极拳谱《拳经总歌》的头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充分表现出了太极拳的独创性摔法成就,(‘诸靠’指推手八法,即:‘堋、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别)以粘随不脱、引进落空为技术训练的基本原则,概括地说明了推手的特点与方法。两人在粘贴缠绕中练习懂劲和放劲的技巧,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后,更可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推手高级境界,这是从外形技术提高到了“劲由内换”、“内气潜转”和“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的一种技巧,这些无不在李氏形意太极拳推手练习中表显得淋漓尽致。由于吸收了太极拳的“缠绕进退、疾若风云、封闭掷放、引进落空”诸摔法,也使李氏形意太极拳形成了自身发展的全面性。
在吸收转化其它拳种优异之处的同时,李氏形意太极拳也着重创意,特别创编出一套“全身功力练习法”,用以快速增加习武者的内外功力。这套练习功力的方法是通过两人练习的二十几种方式,把双方从头至脚的各个关节、肌肉、韧带、骨骼都深浅不一地训练一遍,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功力,而且双方可以在练习时加强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性。这套以人练功的模式,最为突出地展现了李氏形意太极拳的鲜明特色。因为武术讲技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而“全身功力练习法”本身是以人为对象练习的,形成了自然性、习惯性,再与人交手就可驾轻就熟,手到功成。“全身功力练习法”的出现还解决了用器械练力的场地、繁索、僵滞、费时等问题,开辟了一条提高技术既快又简便易行的途径。
李氏形意太极拳的特性一言难以蔽之,要想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解它,就要从其功法的几大部分(桩功、五行健身拳、五行连环拳、十二形拳、功力练习法则、形意太极、技击法则)中展开全面的研究讨论,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见其“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