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國人中說拳的越來越多,而且對於很多人練是為了說。鄙人雖功夫一般,但走南闖北這麼多年,至少還積累了點淺見。這幾天對孫門爭論的挺激烈,其實真是浪費精神。
老一輩的拳家我還是見過不少,如楊松山、楊奎山、劉志清、郝家俊、馬禮堂、李天驥、沙國正、何福生、周元龍、顧留馨、萬籟聲等等等等,不一一枚舉了,提起孫祿堂先生,老練家子們沒有一個不服的,皆認為孫祿堂先生是絕頂的功夫。這本來就是早已蓋棺論定的事。就像多少年後,人們爭論當年貝利、馬拉多那會不會踢足球一樣,吵的天翻地覆,簡直是太無聊了。
據我多年的見識,孫門的情況正如周元龍先生所說:真正的傳人極少。因為孫氏拳多少年來都是師選徒,而不是徒找師。記名弟子很多,但不教你真東西。這與錢無關,全在緣份。真正得孫氏拳真傳的,據說除了孫存周外,上海只有支燮堂。
支燮堂有個弟子壽關順,功夫確實超凡。上海還有一位老中醫程大夫,是孫門傳人,注意是姓程而不是陳。程傳給了原浙江省武術隊教練、省傳統武術挖整負責人凌耀華孫氏八卦盤根和孫氏太極拳。凌得孫氏拳之一鱗半爪,功夫脫俗。
此外,北京的孫劍雲據說尚有其先人的形跡,至於其內容如何不得而知。天津的張烈,也許是他太聰明了,他的拳理與孫氏拳的拳理大相逕庭,完全是他自己的一套。功夫倒也有一些,但是未能脫俗。與張烈談拳,他最得意的似乎是如何使用胡椒面外加鋼絲鎖。
黃萬祥真正的師傅是萬良,萬良解放後一直被管制。黃萬祥是有功夫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按照我的體認,也只能算是俗中佼佼、庸中錚錚。談不上超凡。安徽的余永年很難算是孫門的正宗傳人,至多只能算是旁系。
余永年有功夫,但保守的很。其他的如白普山,人很軟,推手馬馬乎乎。童旭東在研究歷史方面狠下些功夫,有人說他胡吹,倒也不是,我和他見過幾面,他確實掌握不少資料。不過他幾乎沒有什麼功夫,當老闆的人,盡忙他的項目了。張振華以前就認識,天生不是練拳的料,根本不懂拳。以前有個小劉還行。也是很一般。開封還有幾個練孫氏拳的,小魏、小馬、小時,名字忘了。
不過那時他們幾個還是真有些功夫。如果練拳一直沒扔下,現在夠得上人物了。這是我瞭解的孫門的大致情況。我說這些話,孫門的人要罵我,一門心思要貶低孫門的人也要罵我,笑罵隨他便,反正這是我的親身經驗。下面再談談楊氏的情況。
有人說楊氏到了楊澄甫先生時,就沒真東西了。這是胡說八道。楊澄甫先生的功夫是非常厲害的。散手、推手都行。當年楊澄甫先生去廣州,李濟深不僅借給他一幢小洋樓,還送給他兩個小姐(相當於現在的二奶)。沒真功夫,哪能有這種待遇。這事不是我胡說,廣州的朋友馬志斌也知道的很清楚。根據我的體會楊氏太極練的好的還是在上海。比較出色的田照臨一支,田的徒弟葉大密一支,褚桂亭一支,此外還有位姚師傅據說是武匯川的徒弟都有功夫,可以說是藏龍臥虎。但脫俗的高手也沒有見到。
相比而言,金仁霖的推手功夫確實很高。蔡松芳並沒有傳說的那麼神,與金仁霖相仲伯。褚桂亭的傳人葛先生發人的功夫很好,打出去咚咚的響。傅鐘文不跟外人推手,不知其底細。田照臨的徒孫李歌清,觸人甚輕,發力生脆,但是得進他的點,應變差一些,也算是好手了。
北京練楊氏的,解放後兩大支,崔毅士、汪永泉。說實話與上海練楊氏的比差了一節。兩邊的練法也不一樣。崔毅士是個踮腳,靠在樹上跟徒弟玩推手,看著都彆扭。汪永泉是說拳的主兒,北京話老頭兒拳,老頭兒玩玩的玩藝兒,離實用遠了點。仲浩群說魏樹人有功夫,不知是按照什麼標準。根據我的體會,基本沒什麼功夫,推手恐怕還不如白普山,比金仁霖、蔡松芳就差遠了。
北京人懶,在公園裡盡是湊在一起說拳的,上海人講究實際,在公園裡練的多說的少。看來北京人要罵我了。北京練楊氏的還喜歡空談高境界,什麼空啊、意啊。這點倒與上海吳式的馬岳梁一支很相似。先談些,吳、武、陳式的情況以後再談。
吳式太極拳沒有什麼可炫耀的歷史,吳鑒泉的功夫比楊澄甫差了一節。不過吳鑒泉不保守,時間一久,他的後人的功夫倒出來。上海的趙壽村、吳耀宗都是好手。常遠亭的傳人功夫也好。大名鼎鼎的馬殿臣就是一位代表。
仔細體味他們幾家的味道也不同。趙壽村、吳耀宗還有些硬的東西隱隱的在裡面,有點咯登勁。常家傳下來的東西,好像更柔軟。馬岳梁的東西要更硬一些,招也外在。
可是他卻喜歡演示氣,所謂凌空勁。
吳式太極拳各支的東西用來健身挺好,基本都不合技擊。聽說這幾年出了位嚴子元專去打老頭兒,沒見過面。
吳公儀與陳克夫的錄影,實在沒什麼東西,比現在的散打還沒有內容。確實談不上輸贏。這幾年吳家的人猛吹這件事,這不是不打自招說自己沒東西嗎?這本是件醜事,還拿出來吹,不知道一些人是怎麼想的。說這些話,練吳式的要恨我。
練吳式的推手有好手。但跟汪永泉的玩藝兒相似,玩玩勁還行,不能真用。為什麼這麼說,前面有位朋友已經點明了,生理沒有發生質的變化。骨頭、筋、肌肉的性狀沒有大的改變,再高的技巧也只能是玩,派不上真場面。
北京練吳式出名的有兩個半,楊禹庭、王子英、吳圖南。有人吹王培生,王培生八十年代初是北京推手隊的教練,但是當時的隊員牛勝先不服他,根本不聽他的,牛勝先只服李天驥。王培生有氣,跟牛勝先推手,連推七次,牛勝先贏了七次。王培生窩了口氣,沒辦法走吧。83 年牛勝先拿了全國推手冠軍,從此牛勝先就成了北京推手隊的教練。所以上了真場面,只會玩玩勁就不行了。
楊禹庭活著的時候,沒聽說他推手好,我曾親耳聽他說他只會套,不會推。不知道是不是對外保守。王子英能推兩下子,但不能打,也沒教出什麼徒弟。吳圖南有吳式的基礎,也有楊少侯的技術。只能算半個吳式。吳圖南也沒教出像樣的徒弟,什麼於志鈞、陳惠良等,功夫太一般了。
吳式推手好的是劉晚倉,老頭有真功夫。劉晚倉的功夫算得上是俗中佼佼了。大成拳的姚宗勳、王選傑都怕劉晚倉。劉晚倉讓給帶過話,他們就是不敢來。劉晚倉尤善發人,如果遇到功夫差點的,真能把對方發出去離地一尺多高。劉三爺的手法也多,招熟的很,本力又大,推手、散手都好。現在小馬,馬長勳還有點三爺的味道,但功夫比三爺差了一截了。
練吳式的功夫好的還有一位北戴河的李經五,不過李經五也跟陳發科練陳式。李經五的架子不好看,但是推手不錯,尤其掤勁好。有人說他能用氣發人,沒體驗過。李經五推手時喜歡把兩手垂在下面,身子微微一轉,就把人送出去了。
吳式中的現在最有風頭的是大名鼎鼎的李秉慈,可是唯獨他沒有什麼功夫。如果吳式朝著他的路子發展,就要全毀了。仲浩群對於我評價汪永泉的功夫耿耿於懷,認為我貶低了汪老。仲浩群真是個文人,怕是即沒有參加過對抗性比較強的比賽也沒有經歷幾次真正的搏鬥。所以對於真功夫三個字的含義與我不同。
關於功夫脫俗是個什麼樣子,我暫不想在這裡做具體的描寫。因為,估計沒有幾個人會相信。但是,這樣的人現在還有,而且不久中央電視台就會進行介紹。這比我在這說效果要好。那時再討論什麼是脫俗的功夫吧。
汪永泉的功夫屬於俗手。當然是有些功夫的俗手。朱懷元、孫德善、高德元以及前面有人提到的趙洪普、石明都是有功夫的,但都沒有脫俗,都是俗手。要吹,也都有些資本。孫德善在地壇當年也是非常著名的,名氣不在劉晚倉之下。
我曾親眼見孫德善讓幾個人排成一個縱隊來推他,他讓誰出去,誰就一準被發出去,排隊的人並非都是他的徒弟。所以並不是作秀。作為玩藝兒,這手功夫夠得上高妙。
但這也只能作為玩藝兒。
朱懷元粘人的功夫也可以說是高超,當時一塊玩的有位翁師傅,看見朱懷元了,從後面拍了下朱懷元的肩膀,結果怎麼著,手拿不下來了,一步一趨地跟著朱懷元屁股後面走,惹得大家都笑。這沾勁,能讓老翁的手找不著著力點,夠傳神的吧。但還是俗手,因為拍他的人是老翁而不是泰森。在一定強度、一定力度的對抗範圍內,技巧可以表現的淋漓盡致,近乎於神。中國足球隊也是這樣,自己練著玩的時候,球也漂亮著那,好像不比人家差多少,可是到世界盃上,就跟不會踢一樣。對抗性強到一定程度,玩藝兒就沒了。作為健身,走走意、玩玩勁挺好。作為修身就欠些,作為實用就差的遠了。
說起武式太極拳,其理論貢獻不能不提。李亦畬的五字訣,是真正從實踐中來的理論,所以能對實踐有實際的指導作用。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這是武式太極拳的特色。
說這話,有人說我是話裡有話,明褒暗貶。但是又能讓我說什麼呢?到現在為止,我所遇到的武式傳人的拳術造詣還不如前面幾派。
郝少如在上海就沒教出什麼像樣的徒弟。天津麼家楨的工夫太一般了。姚繼祖的工夫是可以的,看見他能發人。小孫(名字是建國吧?忘了)的功夫很好,邯鄲聯誼會上見過。喬松茂一門心思的給自己提大輩,搭過兩回手,江湖的很。第一次使暗腳,沒得手。第二次看有人圍過來看,忽然莫名其妙的哈哈一笑,煞有介事地說:「不錯,不錯!」像演戲一樣了事。薛乃印就更沒什麼功夫,好面子、講虛榮,真本事一點沒有,錢倒有一些,是個武林中的混子。
吳文翰也是個說拳的,基本上沒什麼功夫,推手還不如魏樹人。高連成的推手還馬馬虎虎,繼承了些姚繼祖的東西。但還是頂,手法還是比較熟的。還有王善德是靠打筆墨官司出名,能侃不能練,口氣倒是挺大,勁僵的很,沒有真功夫。武式前輩對太極拳貢獻很大,又是儒生,應該修養不錯。但是傳到今天,真是沒落了。
當然,我接觸的人很有限,可能武式的高人我沒有接觸到,不能以偏蓋全說武式太極拳不行。一些隱藏在民間的高手,不是誰想見就能見得到的。這裡也有緣分。小賈已經介紹了壽關順,不過我一直覺得像壽關順這樣的人最好是不要用文字來描寫,很容易引起誤解出偏差。據一位朋友講中央電視台準備專門做壽關順的節目,我本想在他做出來功夫給大家看後再討論他,這樣可以避免很多無謂的爭吵。
不錯,壽關順的功夫是脫俗了。幾十年來我遇到的功夫脫俗的高手也只有一、兩位,壽關順是其中之一。實事求是的說壽關順是學過許多門派的東西的,只是他的功夫的基礎是孫門的,他的內功完全是從支燮堂那得來的。支燮堂去世時他還沒有來得及系統的學習孫門的用法,他的推手技術來自楊式,以後又學過攔手(上海叫操拳)、綿拳,與心意拳的人也經常交流,所以他這人融會了多種技藝,沒有門派之見。
有人說壽關順完整地繼承了孫祿堂先生的拳學,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據童旭東講孫存周先生也只是繼承了孫祿堂先生拳學的一部分,有個說法,不到十之二、三。
支燮堂先生是得到了孫門真傳,但是得到的掌握的東西不可能比孫存周先生更多。因為童旭東說支燮堂先生跟孫祿堂先生也就是三年,而且也不是天天在一起。所以介紹人物時一定要力求準確、客觀。壽關順是有神通的,小賈介紹了一些,不過在這裡我不想做進一步的具體介紹,還是那句話容易引起誤解。
當年李天驥對外一個說法,對內又是一種說法。為什麼會這樣,就是怕對外界介紹內家藝業時,話說不準一點兒都會引起很大的誤會,需要加上很多解釋。尤其是自己沒有練到的時候,是很難解釋確切的。但是既然說壽關順的功夫脫俗那與俗手就不是在一個層次上,完全是質的區別。這不僅僅是實用不實用的問題,確實是層次問題。無論是人體的功能還是骨頭、筋、肌肉的性狀都已發生質的變化。
陳式太極拳的陳發科先生是位令人神往的人物,雖然我沒見過他,但他的拳照實在是漂亮。那勁勢超過了楊澄甫先生早年的水平,與楊澄甫晚年拳照的水平相仲伯,確實是好。
陳發科的傳人我見過一些,沒有一個能打出陳發科那股勁勢。陳正雷、陳小旺、王西安、朱天才都比陳發科差遠了。老一輩的田秀臣架子還不錯,推手就不行。馮志強的推手靠力氣,連摔帶頂,散手幾乎不懂。馮志強上了點歲數後也大談養生了,結果現在他的身體還是很糟。
天壇的李師傅、老劉、地壇的老鄧功夫也有一些,他們都不服馮志強。但是也沒覺出他們比馮志強強在什麼地方。話說回來,跟馮志強學的人還是要感謝他,因為他的東西好賺錢,這是一有陳式太極拳這塊招牌,二有馮志強的名人招牌,三是馮志強的推手中摔跤的玩藝兒比較多,這也是陳式的特點,掌握起來用起來都快。
其實真對陳式有研究的還是濟南洪均生的一支。洪均生自己的功夫並不高,但他真研究,教出來的學生水平比他高。像老劉、小李、小張、小蔣以及再小一輩的小黃等都不錯。雖然都是俗手,不過功夫還是有的,推手尤其好。小蔣在《武林》上不斷介紹太極拳的散手,其實那只能用來玩。真正的太極拳散手練法小蔣並不懂。
陳式的洪派架子用來鍛煉身體比陳家溝的架子要好。陳兆丕的功夫比陳發科差著一節,我在西單體育場見到陳兆丕最後一次出來打拳時,金雞獨立腿已經抬不起來了,身體很糟。練太極拳起碼要做到活著的時候有精神,死的時候要快,不拖累人。長壽不在練不練拳,遺傳和環境最主要。所以我從來不拿壽命長短論造詣。
陳兆奎功夫是很一般的,推手也是喜歡使拌子,結果碰到個懂點摔跤的自己就栽了。他也是靠他父親的名聲吃飯。
馬虹、陳正雷只能表演,無論是推手還是散手都不行。陳小旺推手還馬馬虎虎,步太死,但馬步扎的還比較結實。推一般人還是可以的。但他不懂散手。還有一個王西安本力不小,有些力氣。他推手是跤勁、跤拌加力氣,同樣也不懂散手。
都說陳式太極拳古樸,這種古樸體現在哪兒呢?體現在步上,陳式太極拳的步不是用拳的步,而是用桿或用槍的步。拳腳相交,至少是兩個拳頭兩隻腳,可用來同時使用的武器至少是「四對四」,加上近身時的膝肘肩胯臀以及頭則可同時用來使用的武器就更多。所以拳步既要穩更要活。絕不能死,步一死就要挨打。
但是兩槍相對,是一對一,兩條腿以及膝肘等一般夠不著對方,用不上,所以對步的要求重點是穩固,在靈活上的要求不如拳腳那麼高。陳式太極拳的步是桿步,陳式太極拳原是作為用桿的基礎功夫,所以陳式太極拳的步不是很靈活。在這樣的基礎上練散手是要吃虧的。或者說你練的東西與你用時的東西必然要脫節。說這話,練陳式的一定不愛聽,但是如果撇開門派,從道理上技術上分析分析,也許火氣會小一些。
練陳式的特點是上功夫較快,但很少有人能以輕制重,哪怕是玩玩勁,他們也很難做到,在這點上他們不如楊、吳。從技術特點上說,陳式推手可以稱為柔跤。李玉琳先生本是位了不起的大武術家,功夫非常好。但是他的兒子李天驥是個有頭腦的人,就是不許宣傳他父親,李天驥在國家體委幾十年,從他哪兒就把他父親的名聲冷凍起來了。
為什麼?李天驥明白只有這樣做,他才能在國家體委坐穩。
現在的年輕人對解放後中國的政治環境沒有感性認識,那時即使是文革前也是政治背景決定一切,在舊社會做過事的人,如果不知道收斂,想不到的災難就會不斷而來。
李玉琳曾隨李景林去山東國術館,並擔任國術館的教務長。李景林是什麼人?是被魯迅點過名的大軍閥,是魯迅罵過的鎮壓群眾的噲子手,以後又投靠了蔣介石。這樣的人雖然對武術有重大貢獻,但是在那種政治形勢下,誰敢跟他沾邊啊。所以,李天驥很聰明,把他父親冷凍起來,他盡量不提他父親的事。別人提起來了,他也盡量壓住。這樣實際上就是保護了他父親。所以現在的人沒有幾個知道李玉琳的,即使知道這個名字也不知道他的功夫到底怎樣。
天津人稱李玉琳是「鐵胳膊李」,咋一聽以為李玉琳是練硬功的,其實不是這個意思,是因為李玉琳的胳膊就像楊澄甫說的棉裹鐵一樣,特別重!不用說打在人身上必受內傷,就是抬,一般也沒有人能抬的動。楊澄甫先生的五虎將沒有一個能推過李玉琳的,北京武術圈的三老四少更抬不動李玉琳的胳膊,推手就更沒門了。所以,自從有推手比賽以來牛勝先的學生的成績相對比較突出,他這裡面還是有傳承上的訣竅的。
牛勝先是李玉琳的徒孫。我看他們的特點主要是形意拳的三體式樁步和劈拳的鑽翻勁並結合進了太極拳的手法。他們發人常常能把人打的像飛起來一樣。不過在比賽中他們的這種用法常常被判為犯規,所以,大牛的弟子經常是打翻的對手自己反倒丟分。所以,我常疑問推手能用來比賽嗎?
大牛這派推手是作為散手的基礎,能與散手結合的比較自然。但是用於推手比賽則要被扣分。
吳圖南、汪永泉這派推手,勁玩的精巧細膩,但需要雙方配合,雙方都要按照不丟不頂的意思走意。挨打的時候也不許硬抗,要順著對方的勁出去,玩的是道理。但是很難用於比賽,比賽中對方玩命一抱一頂,你不能講對方不懂勁啊。但是面對這樣的對抗強度自己又沒辦法,只好自己出去吧。所以也不能適應比賽。
於是現在的太極拳推手比賽越來越朝著一種四不像的對抗形式上發展。推手本是技擊訓練的輔助手段,如今卻成為一種獨立的競賽形式,這玩藝兒不變形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