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602|回复: 3

博爱县武术发展概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3 1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爱县武术发展概况


 


 


 魏美智


    


 


        一、博爱县武术发展的历史


       博爱县建县于1927年,在历史上曾归多方管辖。秦汉时期东部和南部归武德县、安昌县、平皋县(俱在温县武德镇附近)管辖;西北部归野王、河内县管辖。1927年吉鸿昌移军驻博,在解决回汉民族矛盾时,发现沁河以北,丹河以东地域辽阔,物产丰富,遂呈报河南省政府,将博爱划为单独的县治。


博爱县虽然建县时间短,但是,一是由于博爱这块地方自古养生文化积淀深厚,由养生文化派生出来的养生功、无极拳、太极拳比较早就在博爱这块地方产生;二是由于远离县城,地方治安比较薄弱,人们为了自我防范,多练习拳脚、枪械,以自卫防身。三是随着社会的繁荣进步和社会交往的频繁,外来的武术也不断传入博爱,为博爱的武术活动增加了新的内容。


博爱县的武术活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虞舜时期。虞舜时期就有我国最早的道教鼻祖尹寿子说道经于河阳。这个河阳,就是沁河之阳,即今天的唐村千载寺。到了汉武帝时期,有柏山村的导引养生大师刘自然的导引养生术。过去,下期城村有一所玉皇庙,其碑记中就有汉武帝学道柏山村的记载;汉武帝


元溯三年乙卯岁八月一日安昌县知县刘德辛所立的汉大夫东方朔写的《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碑刻,详细记载了刘自然所练的导引养生功的情景。


     到了唐朝,唐村千载寺住持李道子把三教合一的理论和《易经》相结合,创造了无极养生武功。首先提出了“舍己从人,以柔克刚”的理念,者应当说是我国目前所存时的最早的太极拳理论。李道子对中国武术的最大贡献主要有:1.创造了无极养生武功;2.创立了无极养生拳的理论基础。明确提出以“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度无极经、易筋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传千载养生医鉴秘决。”这是迄今为止对无极拳、太极拳创拳理论最早、最全面的阐述。


     金大定年间,月山寺的苍公大师创造了月山八极拳。以后代代相传。明清时期,传到我国很多省市,民国以后传到国外。宋金之后,全国许多武林名宿都来千载寺学艺、交流。如王重阳、丘处机等都到过千载寺,并留有碑刻。


到了明末清初,一代武术宗师李春茂对流传在千载寺的武术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的总结,创作了《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对各种武功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把各种武功动作归纳为“棚、履、挤、按、踩、挒、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十三势。”


       在李春茂的指导下,李岩李仲陈王庭在古传无极养生武功、十三势养生武功的基础上,创艺了太极拳养生武功,即太极拳。


       清乾隆年间,李氏第十二世李鹤林创作了著名的太极拳经典理论《太极拳论》,把博爱(河内)的武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千载寺的通背拳、无极拳、太极拳、心意拳、炮拳,以及各种以枪术、刀术等为主的武术器械,在武术界广泛流传,传播到了全国各地,为全国的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解放以后,由于冷兵器的发展,很多武术器械失去了实用价值,主要用于表演,因此,武术活动相对减弱。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锻炼身体的热情也不不断提高。注重养生,陶冶情操,提高生活质量,成了大多数人的追求,因此练拳的人越来越多,太极拳也越来越普及。全县大部分村庄都有练拳的人员和场地。这对促进我县的武术事业发展起到较大作用。


         二、博爱县武术发展的规模


        1.发展规模。博爱县共有行政村233个,自然村100多个,在解放以前,基本村村都有武术 队,村村都有习武的人。1928年全国举行国术国考,博爱县共参加36人,号称“三十六天罡闹京城”(当时的国都为南京),我县吕店村的王秉瑞获得中等第十二名。黄岭村的王子耀、冯竹园村的冯自海,都取得了好的成绩。这三个人所练得拳术分别为:王秉瑞为十三势软手;王子耀为炮拳;冯志海为通背拳。全县武术活动比较好的村庄有唐村、王堡、义沟、小中里、柏山、司窑、贵屯、九府坟、黄岭、东樊厂、西樊厂、北里、赵郭、邬庄、内都、冯竹园、监军庄、狄林、西庄、吕店、小王庄、大新庄、西关、寨卜昌、北石涧、苏家作、张茹集、清化镇三街、六街、七街等数十个村庄。


        2 .武术组织。主要有:


武学。一是专门的武术学校(详情另述);二是短期的武术培训学校;凡构成学校成为的,一般规模较大。


武场。人数、规模比学校少的称为武场。一般有固定的武术老师,有固定的教学场地,有相对固定的学生队伍。一般以村、街为单位,几户或几十户集资请一位武术老师(教头);解放后一般以大队或者村街集体出资请一位教头。学期不定,有长有短。


枪会。名称不一,有的叫红枪会,花枪会,老虎会,灯山会,祖先会等等。


         3.武术学校。最著名的有唐村的讲武堂,月山寺的武下院,规模较大,学员众多,有固定的教头,固定的学员,固定的场地,有完整的教学机构,有完整的教学设施。改革开放后,武术学校的办学体制有了更大的改革,把武术教学与文化学习相结合,把武术学校办成了中等专业学校,如博爱的八极武术学校、育英武术学校等等。


4.流动的武术教学。过去,很多拳师没有固定的职业,据唐村李氏家谱记载,唐村的拳师以武术教学为业,他们的足迹走遍了全国各地。还有参加过1928年全国国术国考的博爱的武术家,很多都被当时的国民党部队聘请为武术教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3 16:55:1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1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博爱县的武术种类


1.原创性武术。分为两类。


一是拳术类,主要有:太极拳、无极拳、无极缠拳、十三势软手、通背拳、心意六合拳、乌龙缠柱、长拳、五虎运气锤、八极拳、六合架等等。


无极拳、无极缠拳、十三势软手,初创于唐朝时的千载寺住持十力和尚。经过数百年的实践与提高,逐渐流传下来。通背拳也是发源于千载寺,为何人所创尚待考证。清乾隆时由博爱月山镇七方村的郭永福传至山西洪洞县。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习练者。


心意六合拳为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领袖李牟的父亲李自奇在李春茂的指导下所创。


太极拳为李岩李仲陈王庭所创,创拳时间约在1636年前。唐村流传下来的拳术套路很多,惜乎经过文化大革命很多拳谱都毁于破四旧的烟火之中。目前所留传下来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乌龙缠柱是和王堡枪相伴而传的一个拳种,主要用于王堡枪的习练。


五虎运气锤为清末民初博爱县孝敬镇赵郭村的赵宗原所传。这套拳术是把太极拳与心意拳相结合而创的,他把心意拳与太极拳揉合在一起,既有心意拳的刚猛,又有太极拳的柔和,技击性较强。


八极拳又称月山八极拳,为月山寺第二代住持苍公所创。创拳时间约在金大定年间。后传至全国各地,在国外也流传很广。拳风刚猛。目前在民间流传的还有大八劲、小八劲、粘劲等武术套路和对练。武林谚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相传就是乾隆朝月山时赞誉博爱的武术的。


二是器械类。主要有王堡枪、大锛、春秋刀、大花枪、小花枪、扎枪、五虎绝命刀、钩镰枪、虎头双钩等等。王堡枪为太极宫道士、武陟县小董人董秉乾所传,王仲锦之后在王堡村王氏家族代代相传。到了清代,出了位著名的枪法大师王霖苍将枪术等武艺传入清宫。春秋刀不知何人所创,在千载寺代代相传。千载寺的春秋亭前有一通石碑,上面刻有春秋刀谱。大锛、大花枪、小花枪、梨花枪、虎头双钩等的原创者尚有待考证。


2.外来武术。


一是拳术类。主要有陈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查拳、炮拳、十路谭腿等。


二是器械类。镗镰等多种武术器械。


四、     博爱县的武术理论


1.  李道子的创拳理论。主要记录在《唐僧十力和尚传碑》中。其主要理论是释道儒三教理论、导引养生与易经等典籍相结合创无极拳。


2.  李春茂的《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无极养生拳论》


3.  李仲:《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释名》


4.  李鹤林《太极拳论》《打手歌》


以上拳术理论均见附件。


五、     近代以来武术名家


吕  店  王秉瑞    武日新   冯竹园  冯志海   黄  岭  王子耀


监军庄  王明淮    王立恒   王光甫  西  庄   吕恩英


九府坟  刘世聪    刘世明   刘起瑞  孙家誉   狄  林  黄天佑


矾  厂  王天命    西中道   常广新  李豪清   侯卜昌  侯长周


清  化  路毛驴    毕发信   孝  敬  赵雷山   唐  村  李振兴


王  堡  王三岐   北  里    侯振田  魏德乾   图  王  王作温


赵  郭  赵宗元   董承斋


以上仅仅是民国以来的一些武术名家,因我们掌握的信息有限,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失。我们相信,随着我们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经过进一步挖掘整理,一定会不断地完善,提供更多武术名家的信息。 


 


 


附录:


附1:唐僧十力传碑
大唐贞观赐李氏,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僧游化号道子,河内人,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河内无极寺域,三教门弟,神龙降凡,马兰草母诞世,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呐,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传千载养生医鉴秘诀,武练月雪,感之三圣,梦中授艺,功惊武林,诏住京师,造像西山,化名隐籍,艺传东泉,医游扬州,授贤大明,庐山传艺,塑艺少林,晚秋黄业,归故育弟。师曰:三教义正,严律武风,勿为霸腐,拳为民生,以柔克刚,舍已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苍龙抬头,千载重逢,传奇十力大僧,养生神通,六旬寂息,十八天日,九九重阳,返老还童,星寿一百二十八载,开元中,圆寂千载寺三教堂殿,葬仪时容体柔软,面色如生,身穿道袍,体盖袈裟,头枕三教经书,手持墨剑,僧人立左,道士立右,儒官仪礼,三教经日不散。嘱弟秘葬,师贤刹共,勿筑志塔,而天下稀及之;大巧若拙,养生神器,故天下莫能胜誉。释道儒三教合一,博艺修僧,无极养生,拳功胜创,先师之争。
大清康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千载寺古臧残碑,译撰书,普观题



附2:李春茂《无极养生拳论》


无极者,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亡,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三教融易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八卦之天理矣!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功能生一气者是也,吾练功深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功者,苟以异端目元远矣,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也,谓世裔贤徒大功练而远矣,谨无极养生论焉。


大明万历庚寅年岁次春月于太室祠传拳训论  李叶蓁   


附3:李春茂《十三势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烫(荡)神宜内敛(练)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高低处无使有断虚处;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大明崇祯壬申年二月研拳草论  李春茂


附4:《十三势行功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故变化视神奇  势势存心揆力意   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闻静气腾然  尾间中止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休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贻叹惜



附5:《十三势释名》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棚履挤按踩掠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势也。棚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锊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附6李仲《十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行功心解〉为:以心行乞,务令沉着,乃能收剑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挽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正中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似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为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剑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往来气贴背,剑入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行功心法辩


李仲


     附7:李鹤林《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面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沿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至则右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耆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工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惟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附8李鹤林《打手歌》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聚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讲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打手要言: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附9:东方朔《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


碑文云:汉大夫东方朔奉命东干,谒金伞山万寿观主自然先生刘公古迹,追慕其德,乃留赞曰:妙哉至道,无极无穷,无影无形,无始无终,佃无不入,大无不容,分判混沌,运斡元穹,造化川谷,备列西东,生育生物,孕产禽虫,五行否泰,八卦屯蒙,随缘祸福,应兆吉凶,非道能著,惟人可宏。昔者自然,天锡英雄,作用法则,动止谦恭,量若冥海,声如巨钟,解忿判锐,知自知清,深达奥旨,洞晓真宗,金伞山侧,万寿观中,持诵精恳,焚修至诚,飞符走录斩妖灭凶,迎神役鬼,降虎伏龙,拯济水旱,时稔岁丰,制服灵液,采铒赤松,吞日钦月,单衣拒冬。一百十九,貌若婴童,迥光返照,圣智圆通,灵丹济鼎,彩霞飞虹,旧缘宿行,相契是功,金书赫赫,鹤驾腾腾,仙乐嘹亮,啸歌雍雍,祥去蔽日,瑞气凌空,履石遗迹,以记名崇,麾幡鼓节,迎旧洞宫,飘飘仙袂,隐隐叮咚,信土继踵,洪波立封,秦室堕废,战国奸雄,岁月既久,观宇颓崩,千载之后,耳阐元风。再然远嗣,重耀仙踪,兴修大履,宏壮孤峰,寒灰复炽,枯木重荣,四方归奉,万里和同,圣躬万寿,帝道兴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3 17:04:16编辑过]
发表于 2008-9-4 0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欺世盗名!


博爱县(置县)的历史仅仅几十年,现在已把李商隐、司马懿、太极拳、八极拳收到囊中,魏美智真博爱一大功臣啊!

 楼主| 发表于 2008-9-4 1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小迷瞪在2008-9-4 1:43:00的发言:

呵呵,欺世盗名!


博爱县(置县)的历史仅仅几十年,现在已把李商隐、司马懿、太极拳、八极拳收到囊中,魏美智真博爱一大功臣啊!


      你的说法不确切。李商隐的坟墓在清化北山下是《怀庆府志》记载的,我也从没有研究过李商隐,请你别往我头上挂桂冠。


     司马懿是温县人,我也从没有给谁争过;我调查的结果是司马卬的祖籍是在博爱县的孝敬村。司马卬与司马懿相隔十三代,他们的籍贯的变化是历史的,谁也否定不了的。这和我们大多数人的籍贯变化一样,是自然形成的。比如我们很多姓氏都是从山西省洪洞过来的,我们不能说他们的籍贯是一成不变的,是山西人。这是违背历史的。况且孝敬原先就是属于温县所管辖的。说他们是温县人,是很正常的。但是,现在孝敬是博爱的,那他就是博爱的,这也是有理有据的。


     八极拳历代都是这样说,我也不能违背历史。我写作一篇文章也是顺理成章的。


     太极拳的历史我正在研究。我所做的工作如果对博爱县的历史有所裨益的话,那只能说我努力了。


      我喜欢研究,喜欢写作,只是一个爱好而已。并没有什么功利观点。


     欺世盗名的头衔你还是赠给别人吧。我实在没有那么大的功劳。谢谢!不过我想奉劝老弟的是,以后说话得讲究点依据,别人云亦云。可别迷瞪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