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107|回复: 0

《习武序》考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1 16: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代梅花拳大师、康熙壬辰探花、御前侍卫杨炳于乾隆7年撰写的武术名著《习武序》,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武林瑰宝。历史学家因发现了这篇著述。解开了我国近代发生的义和拳运动之谜。武术界把《习武序》看作梅花拳的文武大法,称杨炳关于梅花拳的文理和拳理博大精深、细微玄妙而又包罗万象。我国著名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振江教授说,“杨炳是康熙壬辰科探花,文武双全,武术技艺精湛绝伦,犹为重视武艺理论的探索与创造;他是中华武术宝库中著名的流派梅花拳的宗师,授徒众多,影响深远,且有明确的武术宗旨和深入浅出的武术理论著作《习武序》传世。诚然,武术界历来注重以侠、义、勇和尊师重道为内容的武世子欲学文武之道者,一而已矣,讵可泛视也哉!


问:至圣之心如明镜止水者,何谓也?答曰:即周子通书曰: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感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一谓为太极者,何谓也?答曰: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万物之理具于一心,随感而应,皆合其宜,如四时行百物生,故曰圣心一太极。德,以崇尚忠勇、义气、和气与凛然正气相标榜,但是都没有杨炳的《习武序》的内容充实系统,戒律规范,武术理论深邃而明晰,包容性强,并为梅花拳在武术实践中发扬光大。因此,杨炳及其著作成为当今武术界和学术界争相研究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武术经典。这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 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专家、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路遥先生说,“杨炳的《习武序》在梅花拳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杨炳是康熙年间的武探花,他的拳论至今还没有人超过它。”梅花拳传人、山东大学数学系教授燕子杰先生说,“杨炳文武兼备,精通易理、儒学和老庄哲学。《习武序》立论精辟,见解深刻,思想层次很高,为梅花拳立教育人、习武学文的传世之作。对梅花拳的历代发展、流传亦有很大影响。”


《习武序》于乾隆7年问世之后,便刻版印刷。因梅花拳是一个内聚力十分强韧的拳会组织,《习武序》只在梅花拳民们内部流传,所以外人知之甚少。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路遥教授等在河北平乡、广宗一带发现了《习武序》民国10年手抄本。之后,在路遥教授的《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和山东大学燕子杰教授的《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青岛出版社,1998年1月)以及燕子杰、张文瑄的《中国梅花桩武功全书》(山东新闻出版局,1993年8月)等著作中先后公开面世。由于《习武序》问世后200多年内,被拳民们辗转传抄,内容难免有错漏之处。1998年以来,作者多次赴河北省平乡、广宗、威县、邢台市“访梅”,从民间搜集到道光23年、同治12年和民国10年等10余种不同版本的《习武序》。然后经过互相比较印证,研究思考,对《习武序》进行了考订。笔者订正的原则是:第一,改正明显的错字、错句;第二,对于意思一样,文字不同的地方,以年代早的版本为准;第三,对于意思不同,文字亦不相同的地方,取其与文章上下内容一致的版本。订正之处有60处之多。因为现在许多作者的作品中,要经常引用《习武序》的内容,如果原著不准,难免出现讹误。于是作者在2004年出版了《武探花杨炳与〈习武序〉》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习武序》的考订情况。现将经过考订的《习武序》公布于众,为大家提供资讯。因笔者水平所限,其中可能还有谬误之处,望读者指正。


 


习 武 序


杨  炳(清)


有谓至治之世而武可以不练,此言之者迂也。盖武可以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自古圣帝明王莫不隆文重武,公卿大夫率皆出将入相。无如时至近今,每多庸儒俗子,互相讥笑,文而弗武者有之,武而弗文者有之。此无他,皆所以自待者薄而期许者浅也。故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炳幸中探花,愧无全才之足录,幸有寸长之堪信。每遇亲友,屡请教授,恐为人之所患。若欲隐密,惧负师之所传。无可奈何,须俟尚志好学之士,将管窥微技细细详说。倘学者诚心习之,宝珍爱之,如君子深造之以道,焉知无左右逢源之乐,七日不食弹琴咏歌之趣乎!时而穷也,可以保身保家;时而达也,可以卫君卫国。治四海如盘石之安,登万民于仁寿之域,讵曰小补之哉!


        时    乾隆七年岁次壬戌春二月朔一日


     原任御前侍卫壬辰科探花及第杨 炳虎文甫编着


     儒学生员王  端方儒校阅


     校字  受业门人岳金梁擎天  武登科镇远


     表侄周名久健庵  男兆熊梦叶


 


立教条目:


     拳堂中间立


     天地君亲师  神位


     左书:振三纲须赖真武(论纲常要恃文友讲)


     右书:整五常全凭大文(定太平还让武将能)


     上书:一贯之道


设炉次第:上三炉,左一炉,右一炉


上香定则:五炉上香不必拘定。一握十数柱,上三炉或一握六柱,东炉三柱,西炉五柱。亦可为其贫富不等,只要诚敬为主,且简可行。


拜祖师仪注:


每逢朔望日期,定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平常日期,只行一跪三叩首之礼,亦只要诚敬为主。


拳堂中徒拜师仪注:


拜师时只可先一揖,次叩首二个再一揖。若在别处见师,只用一揖。若久久不见,即叩首亦无不可。


历代相传武祖要言,如文子敬孔子,使人有遇庙生肃、过墓生哀之意。真性本于天生,教道成于师传。


 


上拜收元老祖


注解:收元老祖即天地也。言一元之气,化生万物,成始成终,故为收元老祖。


 


次拜均天教主


注解:均天教主即帝王也。言一人立极,居中治外,六合一家,故为均天教主。


 


终拜东都护法


注解:东都护法即亲师也。言一生气肇东,生我成我,恪遵王法,故曰东都护法。不可退前落后,切忌忘师背祖。然后再一愿,不可犯上作乱,连累父兄。如孔子曰:如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师立于左右边,学徒望上叩首,如前着的拜法。


 


[习武规矩十二条]


第一条:凡立教之始,务要他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异日可以入则事其父兄,出则事其长上,不愧有勇知方之士。


第二条:凡入教之时,务要他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讲习武艺,所以保身体。好勇斗狠,所以危父母。切宜熟记。


第三条:凡习武务要使他知拳脚为枪棍之母。不活拳脚,则枪棍不获臻其妙。徒尚拳脚,则遇敌不克取其胜。二者兼之,方得其趣。


第四条:凡学技之士,务要知安详恭敬。虽曰手舞足蹈,似与文人不同,而其神化莫测,非粗心浮气者所能入也。昔宋将岳武穆上马如无敌天神,下马如有道贤人。


第五条:凡入拳堂时,务要沉细,不可喧哗,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着,趋避之内有利害。万不可视拳脚如戏场,则学习才有进益。


第六条:凡出拳堂时,务要如见大敌,不可轻忽。当思何法可以破他,何着得以胜他,久久习之,可以登堂入室。


第七条:凡见师面,即便站起,不可视若路人。每见庸师俗弟之辈,并肩而行,同凳而坐,全无师弟之分,绝无尊敬之意。一则师艺浅,一则弟心傲,所以徒有习武之名而全无真艺之用也。


第八条:凡师弟授受之际,弟子却不听。俗人曰:不打师傅不得妙着。每有乘师无备,偷刺暗打,是最轻狂可恶。窃思奇着妙法,孰有圮上老人必待子房三进礼而后授。盖奇着妙法,何师无之,皆因弟子轻薄不知尊师重道,不可大受,故秘而弗传。况奇着妙法,俱是杀敌之毒手段,倘若轻施,弟必受伤,定要缓缓传授,慢慢讲说,始堪有得。自古学武难,传武更难,因材而教,文武皆然,岂可躐等也哉!


第九条:凡教习武之士,当尊孔子有教无类。不然,仲弓不得列德行之科,互乡鲜克有见圣之童。务使其改过自新,正见人才难得故耳。


第十条:凡传教之师,断不可重利轻艺。苟授匪人,败名丧德,明有王法,暗有神鬼,可轻泄哉!孔子曰:我待价者也。价非千两银万两金,是待有尊德之君、重道之主。卑礼厚聘,方可出而仕也,如千银万金视若涕唾,岂足以动至圣之心哉?教者当如是耳。


第十一条:凡入教习武之士,谅其身之强弱、人之雅俗,如讲道书生只可缓授其进退之法、闪搕之术,步骑身势而已,断不宜拳打脚踢,与门浑者一样看也。


第十二条:凡拜师,于每月朔望日期,只行二拜礼,不必同君亲之礼。何也,礼有隆杀,过犹不及,方免足恭之讥。切记,切记。


 


[或问]


武教条约立于前,固可取信于众。若不再设或问数条,恐心有种疑,习武不专。故再立或问之说,使人深服于心,而后武可成。


或问曰:叟年已七旬有一,正静养时也,犹斤斤以武艺为念,常常讲说,毋乃非自重之道、延年益寿之方乎?答曰:贫当益坚,老当益壮。窃思由泮水以登鹰扬,由鹰扬以升会武历至殿试。圣祖仁皇帝特授探花二等侍卫,恩至重也。屡蒙皇赏,情至厚也。每与同朝比武较艺,侥幸俱捷,名至美也。年虽老迈,犹欲得好学尚志之士,诚心习之,庶宿学之,片长可继后生之玉成有期,予岂好劳哉,予不得已也。


或问曰:将者操旗鼓耳,一剑之力,非将任也,奚用技为?答曰:否,否,不然。盖为将者身先士卒。若无技艺,士卒之勇怯不得知,行伍之整乱不得明,赏罚之厚薄不得平。况处玉石不分之际,敌惟恐不获将领为首功,武艺重乎不重乎。


或问曰:武艺者,兵丁之所先,士民之所缓,似为不急之务。答曰:否,否,不然。盖丈夫生而志在四方。士居四民之首,自古士子出门,每携琴剑书箱。夫琴者禁也,禁止邪妄,而归中正,为调养性情之具。至于剑,讵能使贼一见而即避,能于百步之外取人首者乎。今之腐儒每笑武为鲁夫,宜为元之邓弼肆酒而怒诧者乎。推之农工商贾,在所宜习,概可知矣。


或问曰:何谓把势?何谓学活?答曰:把者,握也,操也;势者,因利而制权,以静而待动,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一发而人无补救之术,此之谓也。学之为言效也。活者,不拘上下左右前后,顾之严备之密,不露破绽。设若二人比武,数人较技,要看他力从何处来,待他旧力略过新力未来而乘之,则无不胜也。或用肘靠之法,先用虚着哄他进来,我之枪棍侵入他二三尺急力拍开,务要以响为度。经曰:一声响处值千金,彼失提防我便赢,至精至妙之诀也。


或问曰:武者粗迹也,文者细事也。子言一贯,予惑滋甚。答曰:坐,吾明语子。圣人之心譬如明镜止水,无彻不照。事来随应,不先事而为之备,不后事而为之留,深合时措之宜,切契内外之道,如天之无不覆,如地之无不载。易曰:其惟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孔子曰:我战则克。夫克者无他术,唯以静待动也,以逸待劳也,以主待客也。静待之义即君子之道费而隐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谓费矣。然其理之所以然,则隐而不可见也。鲁论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苏子曰: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致百动。圣经曰:定静安虑。鲁论曰: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子之所慎齐战疾,善人教民七年亦可即戎矣。自古名将之统众兵,临大敌不动如山岳,难测如阴阳,静如处女,动若雷电。武经曰:致人而不致于人,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作之而知动静之理,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用而示之不用,不用而示之用,神而明之,化而裁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总不外乎主敬之心、格物之学,故曰:一贯之道。岂予无根之谈,而诈妄欺人也哉!


 


[一贯之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爻,生生无穷。夫一者,太极也。贯者,生生不穷之仪也。易曰: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夫干,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太极拍位图(略)


 


咏太极诗:


要落空浑是有有,非滞物寂如无无;


不知太极森然处,三复濂溪太极图。


                古肥郡邑痒生刘汉裔敬


 


3:47:22赞曰:


佳作出自杨虎文,武艺文章两绝伦;


探花及第非侥幸,果是忠君报国臣。


识见高明达时务,龙潭虎穴难久存;


致仕养亲归故里,满腹经纶谁认真。


金鲤已化黄池隐,安贫乐道耕有莘。


老生勤施趋庭教,公子科会定超寻。


古海陵邑痒生孙文宣敬尼题


又赞曰:


十载寒窗苦用心,得会皇榜第三人;


名满天下咸钦仰,丹心报国扶明君。


大鹏初展垂天翅,金线钓出虎狼群;


正当统军为元帅,忽动终养一片心。


致仕孝亲为处士,愿效伊尹耕有莘。


又曰:


先生武艺比人强,文章超群不寻常;


曾中壬辰探花客,名传九州岛达四方。


御前侍卫宫爵贵,有福有寿子孙昌;


奉旨回籍行孝道,忠孝两全姓名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