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空劲”与“发功”
关于太极有无“凌空劲”,说法不一。当年从报刊上看到这一说法,不免好奇,于是专门
向经梧老师求教。先生说:老师不懂凌空劲,你几个师爷也未教过凌空劲。所谓凌空劲,据说是两人不挨身便有一方会被击倒,甚至可以被放出一两丈远。对此神奇功夫,我曾觉得十分神秘。旧武侠小说上便有“隔山打老牛”的功夫,此或类之,然而那是小说啊。我以为老师功夫精湛,见多识广,又曾广拜名师,一定会知道或者会此功夫。不想,老师的回答让我“失望”。也许,我原来的“希望”本身就不值得肯定。但我不甘心,仍想再探究竟,听听老师对此的看法,结果,经梧先生一点也不故弄玄虚,他对太极功夫深信不疑,十分崇敬前辈的功夫,但对自己不知道不认同的说法,毫不含糊。经梧先生说:就我所知,两个活生生的人,挨着身你还不见得能把对方如何呢,何况不挨身?这不符合科学道理。再神奇的太极功,也是要“借力打力”,不借力而放人丈外,那不是玄乎么?你陈发科师爷功夫那么好,也从未说过凌空劲。其实,太极拳理虽然十分深奥,论到功夫本身,仍然是十分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也是很朴素的。不过,功夫出神入化时,也难免有“神来之拳”。先生说,他有一次和我一师兄推手,由于彼此劲力特别熟悉,而且当
时老师神意旺足,似乎未及接上手,那位师兄已
从老师的肩上被翻身扔过。老师说,他自己也说不清楚。那位师兄惊出了一身冷汗。老师说,事后再专门要出现这个场面和效果,就没有了。为此,先生说,功夫是实实在在的,练上身与未练上身不一样。功夫上身后,在特殊的对手面前偶然有特殊的效果是可能的,但这种状态可遇而不可求。
那次老师发手颇近于所谓“凌空劲”,好像他还未触到师兄的手,似接未接,也算是一种功能场吧。但老师并不以此而认为是“凌空劲”。那次他还为我讲述了师祖王茂斋的过人功夫,但老师强调仍然是师祖“听劲”至为虚灵而已。
80年代大兴“气功热”,许多气功大师讲“发功”,即利用自身能量为他人治病。为此,我也向经经梧先生请教,他肯定地说:老师不懂。他说这个话时,十分自然平淡,言从心出,表里如一,也没有任何唯我独是的轻蔑意思。由此,我认识到老师虽不大讲科学(一如他不大讲玄学),但他是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太极拳功的,绝不会自欺欺人,更不会故弄玄虚。人品即拳品。另一面,先生也用非常客观的心态向我讲述了功夫可以出神入化,可以练至师祖吴鉴泉“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落”的境界,然后,他告诉我:今人多不肯下苦功。功夫前人好,理论今人高。我对此事印象殊深,终生难忘。通过此事,也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经梧师,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太极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