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373|回复: 1

[转帖]宋朝最牛的辩论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鹅湖之会:宋朝最牛的辩论会


导语




南宋淳熙年间,一场辩论赛在江西鹅湖展开。参赛双方阵容豪华:正方朱熹,反方陆九龄、陆九渊兄弟。文人唇舌之间,隐隐金戈铁马之声。大师的激烈碰撞,不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更促进南宋理学的大发展,仿佛九霄天籁,绕梁三日而不绝!


 


——《儒学杂谈》之四


作者:金果 编辑:杨益


前几年时兴的大专辩论会,各高校学子衣冠楚楚站在台上作指点江山状,可谓慷慨激昂,意气风发。不过所辩题目,往往是由抽签决定,难免落入卖弄唇舌的表演。


而在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的夏日,在江西省铅山县鹅湖边上,却进行着一场惊心动魄的辩论赛。


相传,东晋时有一户龚姓人家在湖边养鹅。后来,这对鹅带着生育的小鹅们腾云飞去,再不复返。人们认为鹅成仙升天了,便将湖命名为鹅湖。湖周围风光旖旎,古木苍翠。


波平如镜,微澜不起的鹅湖边,耸立着鹅湖寺经堂的高台。台上,几个宽袖长髯的中年男子相向而立。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争得面红耳赤,口干舌燥,大汗淋漓,却丝毫没有罢休的势头。



南昌市城雕·鹅湖之会


参赛的双方,阵容无比强大。


一位是朱熹,鼎鼎有名的理学巨家,“程朱学派”的掌门。


一位是陆九渊,宋朝的鸿儒,更是“心学”最早的创始人。


这两位,无论在当时,还是从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上看,都是一等一的大牛。他们之间这场辩论赛,那自然要斗得天昏地暗,日夜无光了。


辩论会的组织者兼裁判,则是人称“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


当时为南宋孝宗,隆兴和议之后,天下太平。儒家的理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两大派系。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形成了“性即理”的哲学思想,学徒众多;另一派以陆九渊为首,推崇“心即理”的学说,名镇一方。两派互不认同,渐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是南宋一位重要学者和思想家。其在学业上体现的那种宽宏涵容和兼收并蓄的精神,使他的学说独树一帜。


吕祖谦与两位领头人物都有些渊源:他与朱熹是密友,又当过陆九渊的主考官。他一向主张学问上的兼容并蓄,心想做个和事佬吧,把两人叫到一块好好交流一下,切磋切磋。要是他们的观点能“会归于一”,那可是理学的一大幸事!


于是,在吕大师的号召下,朱熹、陆九渊及九渊之兄陆九龄都应邀前来鹅湖寺。为呐喊助威,还带来了各自的门生弟子。据《游鹅湖及诸祠记》描写,一时间,鹅湖寺“会者百人,云滃雾聚,一何盛也”。


同时,辩论的主角朱熹、二陆及号召者吕祖谦都曾做过大官,于是吸引了不少官员前来捧场。他们在学界的赫赫声明,更使一些著名文人学者也慕名到场旁听。这么一来,鹅湖之会在整个大宋都传得沸沸扬扬,出现了众星捧月的壮观场景。


辩论的主题是“教人之法”。说是“教人”,其实是认知的方法论。朱熹主张问学而致知,也就是通过广泛阅读先贤经典,求索“天道”,提高自身修养;而陆九渊认为人本心中即有真善美,主张先通过自省从本心中发掘大道,然后博览才有价值,他反对过多的理论教育和研讨。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双方就理学中的道德观点和修养、教学等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锋。辩论一开始,气氛就相当紧张,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火药味。


哥哥陆九龄上来先吟了一首诗: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


珍重友朋相切磋,须知至乐在于今。


他认为,人有天赋道德之心,自古圣贤相传的也不过就是这种本心。牢牢掌握先天具有的良知良能,才是成为圣贤的根本,何必把精力耗费在诠释古人经典上呢?


弟弟陆九渊也作诗一首,与哥哥相和:


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经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辩只今。


他认为细流众多,才能汇成澎湃的大海。发自本心的做法,才是简易而行之有效的,终究将长久光大。


哥俩吟诗唱和,朱熹大为不快。他强压住心中的火气,说:


“我方认为,应先致知而后存心。心与理是在两个不同的轴上,理生万物,心具众理,所以我们应该穷究实理。”


陆九渊反驳:


“我方观点,应先存心而另简自高。心与理是一回事,我们要用心来统领客体与主体。我们应离事自悟。”


朱熹:


“大家应该多读书,多观察事物,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人内心潜在的良知。”


陆九渊:


“理在我心,我心即理,我心即宇宙,良知和良心人所固有,所以我们应发明本心。尊德性,养心神最重要。一味讲学读书,只能是徒劳无功。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



陆九渊(1139~1192),号象山,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与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心学”在明朝由王阳明发扬光大。


朱熹面色发青,眉头纠结,讥讽道:“你这掩耳盗铃的,分明是和佛家‘禅学’一样狂妄自大,空洞无物!”


陆反唇相讥:“那你这盲人摸象的,就和道家学说一样支离破碎!”


两派宗师,为了各自心中的真理激战,不禁都口不择言起来。论战间隙,气氛沉闷,在座的弟子们相顾无语,仿佛能听见自己汗水跌落的声音。


朱熹为人颇为“峻厉”,陆九渊也非随和之人。双方又都是学问渊博,求道执着的鸿儒,当下各持己见,你来我往,谁也说服不了谁。


据说,最后陆派的观点,在场面上稍占上风。这许是因为兄弟俩以二敌一,阵前更加从容;许是因为陆九渊对这个辩论准备的比较充分,或者口才更胜一筹。


但作为会议的主持者,吕祖谦最后的评价却是:“元晦英迈刚明,而工夫就实入细,殊未可量。子静亦坚实有力,但欠开阔。”


他的结论,却偏向朱熹一点。至于是不是“黑哨”,就不得而知了。


辩论持续了整整三日,双方辩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竭,却是不欢而散。


若拿今天的“辩证”观点来裁判,两派理学观点该各打五十大板:他们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


朱为客观唯心主义,陆为主观唯心主义。


当然,拿这个去苛责古人,也够无聊的。朱陆两派,毕竟都是对儒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巨匠。



陆九龄(1132-1180),字子寿。他与弟陆九渊相为师友,时称“二陆”。


此次辩论没有达成吕祖谦期望的“会归于一”的结果,却也留下了深远的意义。辩论结束后,朱熹在归途中,回想起三日鏖战的情形,忽然对二陆的观点起了惺惺相惜。


在途经分水岭时,他触景生情,作了一首题为《过分水岭有感》的五言绝句:


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朱熹意识到,双方观点尽管有不同,但从大处着眼,主旨更是相同的。两家都没有完全排斥对方的学说,而是彼此包容,互有交替。


朱熹和陆九渊两人也并未因为这场激烈的辩论而心生芥蒂,而是把手言欢。朱熹还曾邀请陆九渊来白鹿书院讲学。虽然,他们在观点中的分歧,终生也未达成一致。


君子和而不同,大师们豁达开放的学术胸襟,被后人所景仰。


此次辩论,在中国哲学史堪称典范,开了学术会讲的先河。会上双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客观上也推动了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南宋学术的繁荣。



鹅湖书院


这场辩论还成就了一所著名的书院。就是为了纪念鹅湖之会,在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和吕祖谦四人辞世后,信州刺史杨汝砺修筑了“四贤祠”。淳祐十年(1250),朝廷将其命名为“文宗书院”。明景泰四年(1453),改称“鹅湖书院”。这所书院,培养了大量人才。明代大学士曾赞:“大江以西,古称文献之邦,书院之建不知有几,惟鹅湖之名与白鹿洞书院并称于天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 14:37:43编辑过]
发表于 2009-5-23 0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