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一》问:如何才能做到气沉丹田而不会憋气? 答:所谓气沉(归)丹田仅仅是以意为之,所谓用意,亦不过是加一些注意而已,不是用力努气,也不是用呼吸硬压,将气下压当然发生弊病了,如果顺其自然,觉得有气流动,或有麻酸的感觉,指尖有针刺的感觉,都是气通的现象,此种现象不过是生理之反应,在功夫方面,能够觉得内气(即中气)有些活动而已,待功夫深进,内气逐渐充沛,就能做到以意引气,由气催形,达到功夫高深的境界。
使用道具 举报
《十一》问:『重心虚实』与『外形虚实』之比较? 答:有人谓「重心就是重心,重心可以变动,却没有虚实」,以此否定重心虚实是不对的,重心之变动不外上(高)下(低)左、右、前、后,即影响拳架(外形)之虚实,偏左则左实右虚,偏右则右实左虚,故虚实确实包含着外形,因为拳架外形变动,重心亦必变动而变动了虚实,所以一般只说重心虚实,不说外形虚实。
《十四》问:『腹内松静』其中之『静』字与『净』字之比较? 答:腹内松静最早应是见于李亦畲手写本武氏太极拳谱中之『十三势行工歌诀』,有『腹内松静气腾然』之句,后来杨家拳谱将此句之『静』字改作『净』字,『净』字似乎可以包含『静』字之义,我之用『腹内松静』是从陈鑫对于无极和太极在拳的解释:『平心静气以待其动』之言,故用此『静』字,至于有一股气腾然而起,是所谓『以待其动』,动的时机一种感觉而已,并非丹田内转之象。
《十五》问:陈鑫文中说「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住劲」其意为何?相互间有何相关性作用? 答:这是陈鑫在论缠丝劲文内所说练拳时周身规举,是说顶劲要上领, 劲要下去,(再说明 要撑圆而合住),这样有上下对拉之意,自能自然中正,两肩之劲松下,两肘之劲沉下,两手之劲合住,而胸自然前合,目勿旁视,而以在前面的手为目标,顶劲不倒塌,胸中心气静而沉下降,气自然归入丹田,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是塌下之意)两足常用钩劲,不论何种步型,两足能在并行线上,自有钩劲,要前后合住,如此则 、手、膝、足四部都合住,支撑八面,稳如泰山矣,自己根盘稳固不呆板而灵活,自能物来顺应,自然合拍了。
《十六》问:同门中谈起拳理和看法均差不多,但演架味道却不同,觉得迷惑?又演架刚柔之间如何掌握才对? 答:演架有关各人之个性习惯喜好勤惰悟性体型种种情形而有所不同,因之同一老师教出来的,着法相同外,神韵味道等颇多不一样,尤其是学多种拳术的更受影响,只要无乖于理法即可,比较注意这个或那个都无关紧要,但一门自有一门之特点,陈氏太极拳除缠丝法则外,演来要有空松圆活之趣,能够做到空松圆活,就能掌握刚柔快慢虚实等所谓阴阳合德矣。
《十八》问:练拳的阶段中,内劲与外形动作,需由腰脊引发再催到四肢,是否应留意催动,又留意腰间会不会造成过度与强求? 答:关于四肢动作应由腰脊催动,初学时要注意四肢身体如何动作,是无从留意腰脊去催动,要到动作稍熟练后身体四肢的动作可以不加思索了,再留意于每一动作由腰脊催动而出,开始时当然不能使所谓中气内劲运行到四梢(动作螺旋即为缠丝劲),功未成会有劲走一半催不到末梢不均匀偏重偏弱等情形,功夫不辍,日久渐能达到运行畅利而且不须去留意腰脊如何去催动了,一动自然由腰脊而发,全身各部成一整体(整劲),不但外形如此,内里气功亦可配合达到意到气到劲到的境界并非难事。
由上述所看。解释者并不懂什么是;腹内松净气腾然。所以我劝你,别在此瞎忽悠。
此解释也没说清楚;如何做到气沉丹田。
真是生理反应吗。但愿你,不懂别瞎说。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
豫ICP备05002751号-1
豫公网安备 4108250241088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21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