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太极拳时,其实就是桩啊!有定步桩,和活步桩之分。平时的套路其实就是活桩。每天的运动量只要做到合适,肯定会受益延年,坚持练拳效果如何,你妻子最清楚。
怎样判断每天运动量合适???
我论练太极拳功法的“强度”与“密度”
能否掌握太极拳实用方法的“功夫”,是每位练太极拳拳友们的期望。但是,要想得到.掌握这门技艺,是必须需要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的。而科学的训练方法“三要素”之一的就是:训练方法的“强度”与“密度”。那么,什么才是训练方法的“强度”与“密度”呢? 训练强度:就是用某种练功方法训练时,使受训者的心跳每分钟达到多少次,受训者每分钟心跳的次数越高,强度越大(人的心跳承受能力是有极限的)。 注:这还要根据受训者的年龄,身体素质而论。例:40岁至50岁的人们,在受训时高强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转到16岁至18岁的人们,在受训时的心跳次数,充其量也就算是中等强度,依此类推。 训练密度:就是使高.中.低强度的训练持续时间。训练时间持续越长,训练密度越大;反之,越小。 注:受训者的训练强度与密度,是可随着受训者受训时间的积累和通过受训,使受训者的身体素质增长而增长的。但是,这种增长不是无限的。因为人的身体承受能力是有极限的,掌握一旦失衡,会有损人体健康的,甚至会致人死命的。 高血压病患者,在其血压降不到正常状况时;心脏病患者;有重大隐形病患者;其他医嘱不宜的一切疾病患者,都绝对不得进行有“强度”与“密度”运动量的任何训练! 文章来自:http://www.zhanglianen.com/ 张联恩 |
我论怎样处理练太极拳功法时出现的体力透支现象
任何事物都是适可有度为好。练太极拳功法,也是如此。那些主张每天每次练功练的越多越好的人,无论从养生保健医学角度及人体运动学而论,确实显得浅薄了。 当人在经过较强.较大.较密的运动量训练后,一旦出现体力透支的现象,必须及时地减少训练运动量的强度和密度,或立即停止训练,及时.充足的休息才是;必要时,还得及时地就医。 人与人之间因年龄.健康状况.营养条件.膳食结构.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其体力.精力存在的差异是相当大的。但是,体力一旦出现透支后的表现.感觉都是相同的。那么,什么才是体力透支的现象呢: 一.训练初始时出现:大汗淋漓;口干舌燥;脸色苍白;胸闷憋气;心慌心悸;头痛目眩。一旦出现以上任何一种症状时,必须立即停止训练,立即到医院请医生做进一步的体检,确诊没有心脏病.高血压病及其他疾病后,再循序渐进的训练。 二.肌肉.关节.韧带经训练后,在12小时内就能恢复正常,说明其训练运动量不足;在经训练后,在12小时内觉得较疲劳,轻微酸疼,但在24小时后(经过8小时以上的睡眠后),体力.精力都能得到恢复,说明其训练运动量适宜;如经24小时恢复不了体力和精力,肌肉.关节.韧带都感觉到较大的疼痛,说明其训练运动量过了,应及时调轻训练运动量的强度和密度;如有感觉极度疼痛,上下楼梯出现不便的感觉时,就说明体力透支现象较重了,应立即停止训练,休息到症状消失后,再调轻训练运动量的强度和密度后恢复训练。 三.经训练后出现:食欲欠佳;睡眠时多梦;甚至发生失眠症状时,应及时调整训练时间,避免在临睡前进行这样带有强度和密度的训练运动量;还应避免在临睡前饮茶水;养成临临睡前热水泡脚的习惯(泡到头上出汗的程度最好)。但应坚持训练,直到症状改善和消失。 如采取以上措施后,其症状没有改善时,就应及时调轻训练运动量的强度和密度,直到改善消失为宜,但不应放弃训练。 四.经一段时日训练后出现:精神不振;疲惫嗜睡;性欲低下;甚至性能力出现“不应症状”时,应在每周采取一到两天的调轻训练运动量的强度和密度,或者采取每周,一到两天的停训休息后,以上所谓“症状”不但会消失,一定还会有加倍的惊喜回报的。 文章来自:http://www.zhanglianen.com/ 张联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