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000|回复: 2

太极拳发力关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3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极拳发力关键
 作为内家拳的形意、太极、八卦,都主张发整劲。这在三种拳的拳谱中都能体现出来,形意拳谱中的


“腰挺则四梢一统”,太极拳谱中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


须完整一气”,八卦掌谱中的“眼到,手到,腰腿到”都是说整劲的。所谓整劲,就是发力时,手、


脚、身一处动,处处都动,不是只动手臂的局部发力。



整劲怎么发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以腰为主宰,由腰到胯、到膝、到足。由腰到脊、到肩、到肘、到手的发劲方法



这种发劲方法,主要靠身体的姿势来完成。内家拳的姿势要求基本一致,大致是含胸、拔背、沉肩(松


肩)、坠肘、坐腕、收臀、提裆、吊顶等。其中关键是腰,主张“主宰于腰”,“腰为纛”。发力时,


腰部要向后挺。腰的自然生理状态是向前弯曲的,腰一挺,则由曲变直,曲短直长,其劲力则向上下


延伸。向上一股,沿脊柱上行,催动脊背上拔,这就是“拔背”。杨澄甫说“能含胸自然能拔背”,


其实反过来也对,能拔背自然能含胸。力再由脊背达于两膊,主要是肩、肘、腕,通过沉肩、坠肘、


坐腕、舒掌,使力量达于掌指(或掌心)。其中沉肩、坠肘非常重要,拳谱云:“身力到手,肩之所为


”,“肩垂则气力到肘,肘垂则气力到手”。



这里重点说一下“含胸拔背”的练法和标准。《太极拳表解》中说:“含胸,胸略内含。”“拔背,


使气贴于背。”含胸的方法:主要力源是挺腰,命门穴后凸,配合两肩胛骨和双臂向前外展送。形意


拳的说法是:“两肩要扣”,这样自然会出现胸向内收的姿态。至于“含胸拔背”多大程度为合适,


只说胸略内含,多大为“略”,书上没有介绍过。我根据多年练拳教拳的经验,找出了两条检验的标


准,一是按形意拳谱



“脊背要圆、气力催身”的要求,检查脊背是否圆了,方法是看脊背正中的一条竖沟是不是没有了。


圆了,竖沟没有了,就算达到标准了。二是用“气”来衡量,《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牵动往来气


贴背”。《太极拳表解》中说“拔背使气贴于背”,都是以“气贴背”作为标准的。怎么检查“气”


是否“贴背”了呢?当你深呼吸时,如果挺胸,前胸有紧的感觉,像是有一张纸贴上去了一样;当你含


胸拔背时,后背紧,像是有一张纸贴在后背上了,这就是“气贴背”。当你不挺不含时,前胸后背的


感觉都不明显。当你做到“气贴背”时,小腹则有挺实的感觉,这就是“气沉丹田”,能如此则下盘


稳固,如挺胸则气拥胸际,下盘不稳,否则,小腹则没有这样的感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松胸实腹(能


含胸拔背,胸就松了)。有人说含胸要含成“后边一张弓,前边一个坑”,那就做“过”了,做错了。


含胸拔背正确了,不仅下盘稳固,而且发力的效果大增,正像杨澄甫所说“能拔背则力由脊发,力大


无穷矣”。另外,内气由脊柱经过,有益于扩通督脉,贯通小周天。



再说“沉肩坠肘”,这两项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肘抬则肩必耸,肩沉又促使肘坠。肩的动作


应当包括三项内容:沉、扣、展。沉肩,是肩向下沉,使脊背之力通过肩传递到肘,这就是“肩催肘


”。“肩垂则力催肘前”,沉肩也促使气沉丹田。如两肩端起(八反中称之为“寒肩”——人们遇寒冷


时,两肩耸起的现象),则气上浮,全身皆不得力,当然发力就不整了。肩扣,就是两肩向前外展扣,


可使背圆,胸含,



辅助使肩的力量到肘。形意拳有“肩扣则气力到肘”之说。肩开,就是把大臂根部的肱股头和肩胛骨


之间的缝隙拉开,起到放长击远的目的。拉开后,用手可以摸到肩和臂的连结处有一小沟。我的老师


萧功卓在肩展开时,开处可放下一个小酒杯。沉、扣、展三者同时运作,似乎互相矛盾,不易做到,


这就要.求在肩的松柔情况下,慢慢去体悟,绝不能僵。所谓“坠肘”,也叫垂肘,坠的方向是既向


下同时又向前。拳谱云“肘垂则气力到手”。但是如果只单纯下坠,没有向前动作的力量,就不能使


气力到手。
 



腰挺,向下的力量,催动胯部剥向下向前移动,这叫“腰催胯”。因为胯和臀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一


般不说胯而说臀,叫做收臀、敛臀、垂刊臀,但我认为收、敛并不太确切,这容易让人理解成向前平


移,而没有向下的力量,这样就起不到胯催膝引的作用。只有臀部既向下又向前才一能催动胯的力量


向下,再催动膝,引膝再催动足,这就是“胯催膝,膝催一足”的传动方法。



腰挺,腰部直了,臀部向下向前收了,原先腰部的横沟就没有了,用手由腰向下摸,臀部和腰部 是平


的,感觉不到臀部突起。挺腰目要贯穿在打拳的全过程,但在发力时,要加大挺腰的力度。这时当你


手放在一个训练有素的拳家的腰部时,你会有命门穴向外突的感觉。当你将两手分别放在其臀部和挨


着腰的背部时,你会感到臀部在向下运转,背部则有上拔的动势。



挺腰、含胸拔背、收臀……几项要领是既制约又相辅相成的,像一台机器上的几个啮合严实的齿轮,


一动俱动,一停俱停,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坠胯不仅能达到“胯催膝”的目的,


同时也推动了“提裆”,所以拳谱说“提裆要领收臀为高”,反之,臀不收而后突,裆部则会自然下


坠。下坠则又会影响收臀。收臀、提裆又能促使丹田气沉,发力。收臀和拔背也是互动的,收臀正确


了,含胸也就正确了。如果臀不收而后突,必然会挺胸,说句土话,叫做“撅屁股必然挺胸”。这几


项虽然是互动的齿轮,但“主动轮”是腰,其它为“从动轮”。所以说关键在腰,“腰为纛”,“主


宰于腰”,“刻刻留意在腰隙”。



这种方法多在发寸劲时使用,当挨近敌方时,腰一挺,可骤然发出爆发力。这就是“寸劲”。



说内家拳的发劲方法,离不开气。拳谱及前人对气的论述颇多。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遍


身躯不稍滞”,“劲之气之苗,气者劲之根”等等。



发力时,气的运行路线和劲力的传递路线基本是一致的,气由田发出至“命门穴”,“命门穴”向后


一凸,气则由腰部向上下分开。向上,沿督脉上行,经两膊达于大小臂,最后到劳宫穴或指尖。向下


,经“尾间”,“会阴”,沿腿到达脚心涌泉,然后从原路返回,与向上气合在一起,同时到达手掌


。这一过程在瞬间即可完成。这就是丹田劲力的发放方法。气的运用关键是“有气”,“欲求力之足


,必先求气之充”。得气的方法和身体的姿势密不可分,姿势在气功三要素中叫做调身。如含胸拔背


、收臀等。姿势既是得气的方法,也是用气的方法。另一项是放松,用意不用力,在气功叫做“调心


”。炼气是内家拳主要得力途径。方法是打拳、站桩,形意、太极、八卦都有桩法。如形意拳的三体


式。另外八卦掌的“转圈”本身就是行步桩功。太极套路的用意不用力,也是在炼气。拳谱中的“以


心行气,以气运身”说明了得气的方法和气的功用。所以内家拳特别重视“气”,强调“欲求力之足


,先求气之充”,“气不充则力不足”,气不足“以之为顾法,则如守者之城池空虚,以之为打法,


则如战者之兵马赢弱”。气充时还可以达到“用则有,不用则无”,拈手即来,不用想气怎么用和气


的运行路线。



二、虎扑羊式的手足身同进的发力方法



形意拳讲究“起手好似虎扑羊”。看见过“虎扑羊”吗?虎的后腿一蹬,一跃而起,整个身子扑到羊的


身上,靠的是整个身子的前拥力量。这种整体的扑劲,形意、八卦、太极都有要求。形意拳叫做“打


法先上身,手足齐到方为真”,“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太极也有此说)”。八卦掌的说法是“腿


到手! 腰要到,心真神真力又真,欲动时先动根,手快不如半步跟”。太{拳以武派最为明显,要求“


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这些都是要求击,时手进、足进,身子同时也进,这是一拥而进的整劲。靠


的是后腿f蹬动(消息全凭后腿蹬)。蹬劲大,整劲越强。不像一般打人,只{手臂的伸缩或身体前倾,


这样击,的距离短。据说郭云深练虎扑“一跃三丈”,这是其一。二是在壬进之前,有一个“蓄劲”


的过程,做“蓄而后发”,特别是内家拳多三 张“后发制人”,“引进落空”。在“司 化”时,边


化边蓄劲,蓄的方法南“束”(缩);神束、形束、丹田束,杰时力就蓄上了。然后一张身去古 敌。形


意拳叫做“束身而起,张身葡落,一束身就要起,一张身就要拜(击)”。拳谱云“束展二字一儡亡”


。有了这一“束”,再一张身(屈身)力量就大多了。其三,这种方注可以做到边化边进身击打,进身


躺过了敌人击打的力点,保护了自己,又能打人。比如敌用右掌击教左脸或用右摆拳击我,一般是先


身鬈闪而后再攻,或者是以左臂挑挂,右手同时攻,虽然是边化边打,但对方的攻击力点(手掌或小臂


)仍可打在你挑挂的手臂甚至脸或身上。如果我们在化的同时,甚至在敌一出手时我就进身,就躲过了


敌的力点,即便被打上,也是大臂,力量就小多了。再如敌用转身鞭腿(摆莲腿)击我时,当其转身起


腿时,我却不躲不退,而是手足身同进,这叫“硬打硬进无遮拦”,既躲过了敌击打的力点,又能后


发先至,一拥而进,即便不发力,也可将敌扑倒。其四,这种方法速度要快,如果光靠手臂的伸展去


击敌,这只是手臂前进的速度。如果手足身同进,就是手臂的伸展速度,加上足和身子前进的速度,


两速合一,速度当然要快得多。 
 
 
 速度快,力量当然也就大了。拳谱云“未曾动梢先动根,手快不如半步跟”,跟半步,效果极佳。还


有,腿脚前进时,要进入敌之裆部,这叫“脚踏中门抢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腿脚一进入对方两


腿中间,就如踹了敌营一样,使敌惊慌失措,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当然要注意引进落空后再进,不


能硬往敌的“枪口”上撞。当然还得有胆量,敢于近身去打,所谓“打人如亲嘴”,进到贴身亲嘴的


距离,效果才佳。我在太极推手中运用此种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衬劲——前手打人后手用劲的发力方法



所谓衬劲,就是在多数情况下,不直接和敌人接触,仅作为防守用,作陪衬用之劲。虽然防守有时也


和敌人接触,但目的不是击人,而截拦或引化敌力,使敌力落空,达到引进落空的目的。但防守的另


一个目的就少为人知,或很少有人实践了,这就是衬劲加大了击人手的力量,虽然和击人力量相反。



衬劲的发放方法,是其用力的方向和击敌力量的方向基本相反,即前手向前用力,后手要向后用力(如


崩拳)。前手向上用力,后手要向下用力(如金鸡独立)。前手向右上用力,后手向左下用力(如斜飞式)


,方向正好相反,依此类推。但在多数情况下,这两个力又不一定正好相反,即不一定在一条直线上


。比如,手向正前用力,后手可以斜向后,斜向上、下,甚至左右。比如太极拳的搂膝拗步,右手前


击时,左手是向左下后搂按。在练拳时,这种搂的意念也要加重,不能让左手“空”了。左手意念重


了,右手会有一种自然向前伸的感觉,亦会加重手的胀麻感。这一点有兴趣的同志不妨一试,自会明


白。我看过王培生先生一个太极推手的录像,他用搂膝拗步推人,特别强调了后手(搂手)用力,他说


只要后手用力,前手不用用力,对方自然会被推出,并且作了表演。将人推出后,他说他的前手并没


用力,仅靠后手用力,就能将人推出,这一点我做不到。但是,后手用力可以加大前手的力量,是可


以肯定的,这是后手作为衬劲的。但有的情况下,是双手同时进击的,如太极的双撞捶、形意的马形


、八卦的猛虎扑食都是双手同时向前用力的,没有后手作衬劲,这时可以用身体作衬劲。当双手向前


用力时,除做好含胸拔背,腰向后挺外,要使整个身体的上半身在保持尾间中正(忌前俯后仰)的情况


下,立体向后位移,同样可以加大双手击人的力量。再如双掌一下一上同时向左(掌心也向左)侧击人(


如:“小九天”中的“猴顶云”)时,上身要立体向右平移,不能只移胯部,同样可以加大击人手的力


量。


  这种衬劲的方向和击人力量的方向相反,是否会削弱击人的力量呢?我认为不仅不会,而且会起到力


半功倍的效果,有兴趣的同志不妨一试,一试便知。不仅自己能感觉到,旁观者也可看得出。



总之,靠腰向后的挺劲,虎扑羊的扑劲和前手打人后手用力的衬劲,这三种发劲方法,多数情况下是


同时运用的。但第一种是主要的,基本的,不用第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如果挺胸突臀,腰不后挺而


前塌,比如“双撞捶”,最后发力时,胸一挺,整劲就会大大削弱甚至丧失。



最后再强调一下,发整劲和局部发力是大不一样的,对技击来说,整劲的力量要大得多,对健身而言


,发整劲可以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举动,周身上下四肢百骸都在运动,这样就要比仅手臂或腿


脚动的运动量要大,健身效果当然要好。 


太极拳有人叫它“哲拳”,太极拳的名称“太极”就是一个含有哲理的名称,而中国古代”文化”一


词的本义就是指古代汉民族认知天地阴阳化生万物的过程,进而行成(两分相合)的情感与观念,并


实行“天人合德”(天人合一)的方式与规范。太极拳是以传统文化化内涵为其拳理法的。太极拳是


以哲理作为以自身为载体,以“屈伸”运动为外形的形体运动,而达到“导引”的结果,而健身强体


和技击作用的。而不是僵化的哲学概念。太极拳运动是要讲师承的伦理,他还有拳架为体推手为用的


丰富的实践,它有多个流派的继承。所以由此可见太极拳是典型的中国文化。则是在“天人合一”的


框架中,发挥太极拳的功理法,所以我们要对太极拳有关的哲理要有比较深入的认知,才能用理论联


系实际的去探讨太极拳的功理法。


太极拳是武术,是以人体为载体的一种文化,它必然有其攻防的内容,也是健身和养生的功法


人体的经络的存在可以说是有著软件的功能,人体的运动系统(骨骼 、肌肉、关节)神经系统(运动


神经)可以说是硬件,人的感觉神经起著对外界的感觉,运动系统是效应器,而经络、穴位则是一种


感应。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有我国哲理的内涵,同时也有中国的人体经络、穴位的支持


,在人体运动中,运动系统是必然的,但要作到太极拳的要求“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


“松、静、轻、灵”,以柔化为主的运化,只靠单纯的肌肉动作,只是一种姿式的完成和力的表现,


当然这是运动的基础,如果要作到柔化轻灵就要有经络与穴位的运化来完成,也就是上述的经络的平


衡、完整和内外环境的反应的功能。我们讲经络运动的目地也是如此。因为太极拳是武术就有强身健


体技击功能,就是要平衡和反应。我们利用经络和穴位来完成太极拳的功理法的要求。我个人研究,


穴位在人体的几个大部位是起到重心和重力作用,同时也有使身体达到多方面平衡的要求。同时还有


对人体周围场势的控制和反应的作用。人体的几个大部位(头、肩、肘、手、胯、膝、足),还有胸


、背、腹、腰,都找出相应的穴位,结合生物力学的观点,形成局部重心作用,再由多个局部重心与


人体总重心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结合的运动体系,再结合人体周围形成的场势,形成对内外环


境的防备反应体系,(拳论讲:蚊蝇不能落,一羽不能加的境界)经络的穴位是我们要运用于太极拳


的功理法中的,它即结合生物力学的重心,重力,支撑,作用与反作用等的力学关系,穴位也有对人


体外的外场和体内的内场有联系协调的作用确为我们可以在太极拳的功理法运用经络穴位来完成,这


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对平衡、稳定、身法要求、太极劲路的运用等等都需要经络和穴位,


这要由实践中去体现之。


太极拳运动不同於其他运动,它是以“导引”结合“屈伸”的一种功法,不单纯是左脑的姿式的形体


运动,要作到右脑的形象思维的运动,就要有另外一个体系完成,它就是“经络运动”,是要明确一


些运动部位的主要穴位的“形象思维”产生的“内景”与运动系统的结合,并与生物力学相结合,在


太极拳架和推手的训练中去体悟之,以达到太极拳功、理、法的要求。

发表于 2009-2-3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力力皆心苦...........
发表于 2009-2-4 0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提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