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838|回复: 0

《犹龙派太极拳文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3 1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习练犹龙派太极拳的要点把握


陈庆国


    关于怎样练好犹龙太极,记得刚与张鸿逵老师学拳时老师就郑重其事地交待过:练拳和做人一样,要诚实,要憨厚,要一丝不苟。总之一句话,就是要怎样做好一个真正的人。能做好一个人也就练好太极拳了,也就具备了武德。如果武德不好,就是得了真东西也会慢慢失去的。这就叫:“有德则得之,无德则失之”。
    从多年的练功实践和教学过程中,我有这样一个真切的体会:没有内家拳功底基础的人是练不好犹龙太极的。这不是说犹龙太极保守,自私,自秘,故弄玄虚,有什么神秘,而是实事求是,犹龙太极的要求极其严格,角度和练法极其难练,而且很细腻,要求一下子就得练好,练对,不允许走样子。要像扣模子一样,在一动无有一处不动之时,要在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同时进行转动。练拳先要保持“一字线法”和“斜肩吊背。”所以说,没有一定基础的人(其中包括没有基础训练)是练不好犹龙太极的,是不合适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个问题我曾在以前与同门长辈探讨,有些人一来了就奔犹龙太极下手,认为犹龙太极最好,学会犹龙太极就什么都不用学了,这是十分错误的,也是练不好犹龙太极的。因为会一门功夫(功法)只叫四体不全,更何况一门功法只是中国功夫的一部分。在我们中国,武术的功夫应该是“只能合不能分”。而且不论是少林派也好,武当派也好,内家拳也好,外家拳也好,只要是拳术,无论是哪个门派,其练拳之真理都是相通的,都是统一的。无论何拳,只要失去其练拳之真理,就是盲修瞎练。这是张鸿逵老师教导我的,而且通过多年的练功实践所被印证了的,所以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当然各门各派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和打法,但其拳理则是一样的。这就叫虽门户万端而理归一贯。会练一门功怎么能代替全部功法呢?当然,什么拳都有其主要练法与核心练法,都有精华所在。那是在一步步一层层的艰苦训练中得来,经过多少次反复训练,印证,才能形成运用自如的效果。那种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想法做法是错误的。急于求成就会照猫画虎,依样葫芦,只得其外形,不能得其内里之真形真神。未得真诀法(即练功的正确方法),而且还自我感觉良好,就是孩提无知,不懂装懂。老前辈们为了武术事业呕心沥血,于倾家荡产而不顾,对于拳法精益求精,总怕自己练不好。(这种人是真正练功夫的,实际功夫已经练得很好了。)经历了许多寻真师访名友的过程,就是为了对照拳理、印证拳理。练拳和上学一样,没有低年级那有高年级?(即由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大学)但也不是干篇一律对待.也可以因人而异。有道德品质好,又天资聪慧,有一定内功基础的人,当然可以直接练犹龙太极。这里还得讲究个机遇和缘份,其最主要的是真正做好一个人。老百姓常说的话是起码得心眼好.简单地说,你能做一个好人就能练好太极拳。这其中不仅仅是犹龙太极拳,包括各种太极拳和各种拳法。因为天下武术是一家。张鸿逵老师虽然独钟于犹龙太极,但由于他对拳术功法精益求精,对于李派太极和江南太极也打
的很好,并溶为一体。所以我也是这么学过来的。只是我先学的犹龙而后又正式系统地学了
李派太极(其中包括江南太极)。江南派太极拳在犹龙和李派之间是无法分开的。早年我要学江南派太极,那时天津也有人打。张师告诉我,学学也行,留着教外人。实际是他老人家不好意思直说。后来给我打了几势“十三丹”和“奇门拳”,那是真好,与众不同。我不由地学了起来。后来张师父就对我讲,有机会去武清看李大爷(指李瑞东)的真正传人怎么打的。他们(指天津的一部分人)都把功夫打走机了。据张师说,此拳是司星三的女儿传给了练外家拳的,后来又从人家练外家的传到天津,打的不对。这拳应这么打……说着就不由自主地又打起拳来。为什么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讲,要想全面学犹龙太极的功夫,得结合李派太极呢?因为司星三在未学犹龙之前与李瑞东是师兄弟,有了一定的功夫才得到裴远尘的单独传授。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他是得不到犹龙太极的。简单明确地讲,李派太极无论是拳理拳法及器械,无论是理论和实战,都是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一层一层安排的初、中、高功夫,得当合理。直接练犹龙是一下子蹦高越级太大;一般人是练不好的。所以最好
是先学李派初级功法、中级功法.并且合并犹龙太极的初学人门功法,和一系列的基础训练,如斜肩吊背、一字线法、鹿伏鹤行等。说到这里,请关心爱好犹龙、李派太极的读者注意阅读一下我在《武魂》和我在《武当》所登的一系列文章。《武魂》是1994年4、6期,1995年7、12 期,96年1、2、3、4、8、10期。《武当》是98年3、4、5、6、8、9、10期。
    下面我再重申一下犹龙太极的练功顺序:
    以定势八法无极桩开始,再以臀收偃月三张弓及折叠法为基础。训练分目如下:定步,活步七星桩,松、软、慢练习法(分三步),缠、绕、裹练习法(分三步),捻、拧、定练习法(单操).斜肩吊背一系列练习法,其中包括一字线法、斜旋揉进,纵横圈进,走奇踏中(行门子)之法,此外还有犹龙太极十五法,及三盘九宫、五行穿 脚踏洪门,及圆身掌和天圆地方拳、双抱拳、中盘拳、十三丹等一切辅助练法。注意,以前的文章中未说明犹龙太极还有“默练法”,此法分两个层次,即第一层是想象自己在练拳,外表不动内里动。第二层是看自己打拳,即身外有个你自己在打拳,你自己在旁边看着。最后是太极八法奇门拳、钓蟾功等,以及兵器。
    另外,犹龙派太极和江南派太极都是讲求离黏连随,而其他太极首重粘黏连随之法。为使本末不要倒置,特将传统太极骨干均不出四碾磨手、四面八方之揉手抄录如下,九种关节训练法抄录如下:
    粘:左右揽雀尾斜角之揉手(新劲之本);载:左右搂膝拗步进步之拙笨手(随劲之源);连:左右倒撵退步之揉手(连劲之根);随:左右云手横之之揉手(粘劲之根)。
    拳诺有云:……人身九种关节须分,每节练习之意也。又云血流行于肉膜结、气行放骨节,行气如九曲之珠,云云。重用意在未及九曲关节练成圆活为珠,即气不能畅行,又何能望之贯串哉?重八门练习法,先使九种关节,练成圆活为珠以作贯串,则每节均应旋以锻练,方能成为圆珠也。
    九曲之珠,笔者曾按部就班的练习过,已体验了实际功效。并按犹龙太极打法打的。为了便于记忆,按顺序编了口诀如下:
一、活动指节
初练之时松软慢,九曲之珠节节串
首先活动指中节,翻绞拧缠走搬拦
再练虎形收放法,搬拿镇扣运指绵。
实为迎战闭穴法,欲放先收指外弹。
二、活动拳节:
曲指为拳法自然,一收一放援物然
撇身捶法往下摔.白鹤亮翅是盘砍。
三、活动腕节:
高提手势朝天观,搂膝拗步按下边。
翻绞拧缠倒捻猴,后面再加手之按。
四、活动肘节
运肘之势手穿梭,白鹤展翅斜旋落。
进在运手用摔法,云腾雾漫双手拨。
五、活动肩节:
斜旋揉进走两边湾弓射虎肩背圆。
十字手法要圆撑,斜飞之势通背肩。
六、活动腰节:
脊骨松开要顾盼,野马分鬃摧靠严。
海底捞针通背闪,左右还视虎归山
七、活动胯节:
开胯外行双摆莲,金鸡独立胯错换。
两胯活动如转环,单鞭下势走两边。
八、活动膝节:
风摆落叶走两边,前后屈伸半遮面。
迈步如同走搬拦,一左一右法势全。
九、活动脚节:
左右分脚力脚尖,蹬脚足跟力要全。
脚跟着地左右转,前后旋转是摆莲。
    关节运动纯属自然,全身松开含有弹性,使关节易放松开、伸长,双肩力求沉静,贯顶提项,注重精神而不用力,用力气就僵滞,关节就不能贯串。因为常人生理不修练,使人九节不得灵活,所以就把行气贯串放在第一步功夫里。
    犹龙太极十五法:
    l、春风拂柳小方势(开势),2、风摆荷叶似展旗。
    3、撇刀圈臂绷缠欺,4、怀抱琵琶半斜倚。
    5、回身问法退步韬,6、翻绞拧缠双撑挤。
    7、拔拿镇扣蹲再起,8、滚手转腕势要低。
    9、举过头顶扑到地,10、采例转肽掌与指。
    11、野马分鬃摧身靠,12。霸王卸甲车斜倚。
    13、黄牛拐角横竖使,14、被打欲跌连腿提。
    15、连环鹊跃神不晓,16、五行穿挥人不知。
    17、蟒蛇缠身难脱逃,18、久练此拳自精益。
    五步七星是犹龙太极的一部分,而风摆荷叶是犹龙太极的重点部分。为此我由心得体会编写了这段歌词和练法。其中包括了别具一格的十三势和部分行门子东西。太极拳受传统说法之影响,叫做“十年太极不出门”,和太极都是“后发制人”,本人不信此说法。然而要使新学者很快掌握实际用法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为此为新学者特设一套“八趟长拳短打”之犹龙太极拳法(又是练法),能使青黄不接者得以满足。
拳法如下:①崩挑豁砸大劈山,②猛虎下山无人拦。③平飞偷步双撩法,④冲天炮捶打滚翻⑤大扑大盖向前走,6抽身圈打左右扇7青龙海底把身腾,8外劈里挂大循环。
    练功口诀:
    无极站立,定势八法,四稍挑起,内外得法。大气盘旋,浩然至大,勿长勿助,自然滞洒。七星桩势,即是拳法,斜肩吊背,一字线打。裹裆护臀,倒丁脚下,婴孩抱肋,胎合力法。双抱拳势,纵横上下二十八宿,周身大法。五步七星,核心拳法,天罡之气,玄天之法。无有真传,至死白搭,有德得之,无德虚夸。行拳要慢,五行穿插,圆满绷撑,似松非垮。古树盘根,交错纵横,犹龙口气,秋冬春夏。翻绞拧缠,将展未流,混元气满,敛缠吸吞。一触即弹,离奇门转,顺风使船,漂木水中。随拨随转,虚空灵敏,引敌人陷,不见行踪。随不见后,来无迹踪,太极鼓盖,去无形影。步法之间,身影之中,见影打影,见形打形。
神行逼摧,赶日流星,疾如闪电,决不放松。猛虎生威,步到身近,铜墙铁壁,地裂山崩。此是技类,养生更精,拳法慢练,自然轻松。养吾浩然,气通太空,盘桩打坐,层次分清。体练气势,气练鸿蒙,达到神练,才是上乘。大动幻景,不是真功,小动不动,渐渐人静。醒酬灌顶,酒饮长生,周身上下,一片爽清。人静人定,似无身形,虚空一点,浑浑蒙蒙。如有护法,似有神灵,感格有情,方下真种。呼吸全无,全体透空,万勿当真,切莫追踪。良辰美景,引诱无穷,掌握火候,还回我身。渐渐收动,沐浴养生。自身作好,才渡众生。法地财侣,缺一不成。习学武功,无有间停,坚持不懈,才望有成。武功秘应,各种功法,捅树钻石,下乘小法。雕虫小枝,不堪自夸,坚持再练,成绩突发。炉火纯青,无敌天下,动手无输,中乘功法。若欲大乘,修身至大,与世无争,在家出家,仙佛合宗,儒释道法。


身形妙法歌
(一)
踏东踩西南北行,虚空灵巧上下中。
离黏随法无定踪,一片神行妙无穷。
(二)
离奇闪转用心参,机圆活法能自旋。
起伏盘转皆随意,大海波涛紧相连。


用手歌
闪进兼顾打,软硬急迟法。离奇闪转妙,万法一齐到。


    以上所述是根据拳理而悟化功夫。拳法之中包含着艺术造型和养生与技击,练出来的拳要古朴大方,得机得势,即舒适又合法度,让练的人看的人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好像都置身于别开天地的世外桃园美情盛景,溶于天地之间的气化过程之中。将所学的功法自然溶合于自然演变过程之中,最终的宗旨是根据明析正确的太极拳理来规范自己所练的拳法,按高标准严要求,达到返朴归真。整理发展拳术、拳理,把所练的东西溶为一体,变成为自己能使能用的功夫。因此对我来讲,没有什么门派之分。博采众长而理为一贯。只要是好好做人好好练拳就行了。
    最后还要谈谈关于武德问题。武术之道都懂得尚德不尚力,可是武林界从古至今有许多人做不好这一点。争强好胜,好大喜功。更甚者就连本门本派也搞这一套,各自为是。要让我说,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自高自大。要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俗话说:打败天下无敌手,碰上钉子就不轻。听前辈们讲,过去练功夫的极重武德,贵隐不贵显,躲都躲不及,还有满处惹事生非的吗?尤其是我们武当派练内家拳的,古代都是道士、隐士。哪个道士隐士没事找人动手搬弄是非的?要尊重和团结武林人土,习武者要尊师重道,不管是什么宗族辈份,只要他教了我,都要像尊敬老师一样,不可以得艺忘本,得意忘师。争强斗狠国空一切,最不可取。早在明代内家拳就有“五不传”1、不传心险者。2、不传好斗者3、不传狂酒者。4、不传轻露者。5、不传骨柔质钝者。以上心险者为首恶。因为此种人难望有武德。清代《武技书》初学条目有“初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武术诗人湘潭杨敝(季子)1965年逝世,寿八十。他久居北京,对此慨叹,有诗记其事:
      当年各派竞雄奇,曾见拳家甚盛时.
      习艺原来须重德,于今以竟少人知。
      拳家习艺喜相轻,各诩师传有令名,
      汉来解经原有导,武夫不免效儒生。
张鸿逵老师一再告诉我,武不善动(动则必胜),不要形成武夫粗野之人。又说:咱们不是自私自密,不肯轻易传人。传与匪人,罪生于师。从古到今是知音难逢择人难哪!切记,切记。慎之,慎之。并常给我讲“喻伯牙摔琴谢知音”和汉代“子房之敬履”等故事。
后来我买了一本李天骥先生主编的秘本珍本汇编《武当绝技》一书,书中第一编第五章“收徒五戒”(第40页)中写的更详,与前写的五戒其名目一样只是次序不同,但其解释甚详。下面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学习。
“少林有十戒,规定甚严。凡俗家子弟,戒勿轻以技术相授,以免贻害于世,致违佛家慈悲救世之本旨。武当派应运而兴,不立戒约,尽人皆传,故知者众。上自给绅子弟,下至走车贩夫,均能道其一二。以致人众品杂,莫辨贤思。习内家拳术之同仁鉴于此,不得不订成约而规束之。武当派之戒约为五不可传: ①骨柔质钝者不传;2心险者不传;③好斗者不传;④狂酒者不传;5轻露者不传。
武当派曰:拳术者,杀人之良方也。汝欲杀人,人亦欲杀汝,故收徒之先,不可不留意,防其被人杀,则必须先视体质如何。体可换而骨不可换,胆可练而质不可练。换弱体为壮体易,变柔骨为硬骨难。练小胆为泼胆易,变钝为灵敏难。所谓骨柔质钝者,是先天下足。后天不足犹可救,先天不足无法施。故先天不足者,皆不可以授拳。彼无拳勇,尚可以苟延;彼有拳勇,反足以速死。不仅如此,恐其不待具有拳勇之时,即不胜其辛苦,而自杀也。故骨柔质钝者不传,以为一戒。
拳术家杀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疑人之心亦不可不备。吾收彼为徒,彼虽尊我敬我,求我拜我。敬我者何?尊吾技能高上。敬我者何?敬我得法先技之先。求我者何?求我授其术。拜我者何Z拜我尽心竭力以教之也。彼之体质较我刚劲,彼之魄力较我雄厚,一旦我以技术完全授之,则彼天赋之体材,加以拳家之诀窍,自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至此时试问彼尚须尊我敬我乎?则均可不必。故我不得不事先侦察其心理。心虔者犹可授,心险者不可传。苟传心险之人,自必有养虎伤身之一日也。故心险者不传,此为二戒。
学无止境,强中还有强中手。精于力者,未必精于拳;精于拳者,未必精于功;精于功者,尚不及精于事。拳术者,个人习之可以保身,众人习之可保国。是皆用于适当之处,非教戏逞匹夫之勇,欺侮贤良,或趁一时之愤,忘其身以及忘其亲,惹祸招尤,自取其咎。求学于师,自以为尽师之所学,然其师未必极精也,高出其师之上者,尚在有人在,又何能较人哉?故好勇斗狠者不传,此为三戒。
酒能乱性,性乱则神昏,神昏则气浮。技击之道,气沉者胜,气浮者败;神清者胜,神昏者败;性定者胜,性乱者败。惹沉涸酒肉,神昏气浮,不辨是非.妄加干涉,凶狂无理,祸生顷刻,皆酒害也。故狂酒者不传,此为四戒。
世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深沉者其毅力魄力必大,轻露者其志气胆识必小。精拳者,视之如妇,奇之如虎,圭棱不露,智巧深藏。若夫仅得皮毛,横视一切,逢人炫耀,轻事妄动,惹祸招尤,皆弃材也。故轻露者不传,此为五戒。
按:
    武当拳术并没有统一的收徒戒约,上文系由《武当拳之研究》及《武当拳术秘诀》两书原文组合而成。所谓“五不传”的提法始见于黄百家的《内家拳法》。原文摘录只是为了反映武术的历史状况,提供读者作分析研究的参考。 各门各派都有其自己的具体规定(相当于戒规),然而都不免有些偏激,故而没有写自己门派之戒规。如武当拳十二条戒规“练功四忌”、“练功八大忌”和犹龙太极“三不”等等,远不如以上所抄的好(笔者自己认为,也算是管见吧)。最后我还有两句话来供武术爱好者参考。即学拳者要“不遇真师莫妄参”,教人技艺者要“不遇知音莫妄传”。还要加上两句“投师如投胎”,“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用张鸿逵老师的话说,是不能误人误己,误人子弟。“跟着好人各方面给你带好了,跟着坏人各方面把你给带坏了”。以上所写只不过是我的一些体会,不见得正确。望行家名家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