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1143|回复: 13

百年武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岁月,也是愚昧的岁月;这是信
仰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
季,也是绝望的冬季。
以狄更斯这段写于《双城记》卷首的说话来形容本世纪初的中国是最贴切不过的。
一九一二年满清被推翻,民国成立,然而,中国并未因此而步入光明的坦途,反
之,在往后的几十年中,军阀混战、北伐、日本侵华,国共战争……。等待着中
国的是一段血泪交织的岁月,但在这段混乱黑暗的日子中,却也出现令人振奋的
新气象。许多新事物、新制度的确立,深深影响中国往后大半个世纪的路向。比
如在学术方面,新式大学、中央研究院的出现,培养出一批卓然特立的学者和奠
下优良学风。武术方面,民国初年涌现一批武术组织,如精武体育会(上海)、
体育研究社(北京)、中华武术会(天津)、四川武士会(成都)、拳术研究社
(长沙)等。还流传着好些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武林故事,中国拳家打败外国
武师的传奇,这些流风余韵是真是假似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武术的地位已日渐
提高。而一九二八年中央国术馆正式成立至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这十年时间,
更有人称之为国术界的「黄金十年」。以下就让我们透过一张张老照片来对民国
年间中国武术界飞跃发展的那段惹人遐思的岁月管窥锥指,缅怀一番。
 
清朝末年,清
兵操练的情景。
从图中可见士兵
在演练刺枪术。
火器在清末时已
广泛应用,武术
在军中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到了二十世纪初,武术的定位已遂渐从向强身健体
的方向发展。
 

(v{{wh)h%_vfmay3l96bc4r.jpg

(v{{wh)h%_vfmay3l96bc4r.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1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初年,上海
市广东小学七至
十五岁学生的体
育课设有武术的
传授和操练。
辛亥革命前后,思
想界风行军国民主
义,「强国强种」一时成为教育界响亮的口号。一九一五年,教育部明令「各学
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武术被明定为体育课
的内容。但毕竟武术在中国社会长久不为人重视,当时西方近代体育活动又方兴
未艾,加上义和团事件后,很多人对习武存有偏见,所以纵使武术被明确规定的
体育课内容,但实际效果不彰。据北京体育研究社一九二四年六月对全国四十所
大中学校的调查,将武术列为正课的只有37.5%,只在课外开展一些武术活动的
占35%,既未列正课,课外也不开展的占27.5%。
 
一九一六年,精武体育会教
师在上海中华铁路学校技击
部传授武术留影。
著名武术家霍元甲在一九一○
年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武术
学校──精武学堂,其后发展
为精武体育会,以「从文尚武」
为宗旨。
 
上海精武会最初之会址。
精武体育会是民 国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群众
最多、影响最大的民间体育组织。一九一七
年起,广东、武汉、江西相继成立精武体育
分会。一九二一年以后,精武体育会更向南
方各省的一些大中城市,以及香港等地发展,其后东南亚华侨集中的城市也先后
出现精武体育会的组织。至一九二九年,国内外精武总、分会已达四十二个,会
员超过四十万。
 
霍元甲的两位得意弟子:刘振声(左)和
赵汉杰。
据说刘振声出身镖局,本已精通武艺,因仰
慕霍元甲的人格和武艺,才拜他为师。故两
人名为师徒,实为师友。李小龙在《精武门》
中饰演陈真这一角色,有人以为真有其人,
其实不过出于虚构。
 
 

}61tf0)injtvf%vlu1b}w.jpg

}61tf0)injtvf%vlu1b}w.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 10:15:00编辑过]

gd45x4cwub0naky09k58.jpg

gd45x4cwub0naky09k58.jpg

1a%i7h@$_fv0t5t9z`q4kzh.jpg

1a%i7h@$_fv0t5t9z`q4kzh.jpg

{scx7o$a{`zqht66m5d50.jpg

{scx7o$a{`zqht66m5d5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10: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二八年十月,中央国术馆举行第一次国术考试开幕式时合影。
是次国考的目的在选拔尖端武术人才,充实中央国术馆,进一步推动武术事业。
考试内容相当全面,参赛者先要参加十月六日开始的预考,内容是刀、枪、剑、
棍、拳。通过预考后才能参加十月十五日举行的对抗赛,对抗赛分摔跤、散打、
长兵器和短兵器。对抗赛不分年龄体重,抽签配对参赛,拳脚击中对手算得分,
打倒对手算全胜。最后还有一项口试内容:「三民主义」。从中可见当时的武
术家相当注重技击,并非只会套路的花架子。但由于当时规则、护具等问题未
能解决,对打比赛中常酿至头破血流、筋断骨折的场面。而套路比赛评分标准
不明确、不统一,裁判常受门户之见和其它因素左右,致使出现不公情况。
国考中的散打比赛。
选手仅穿护甲,没有头盔,也没有戴
上拳套。选手赤手空拳,更能发挥中
国武术踢、打、摔、拿的风格。
 
 
 
此两图是国考中棍枪长兵比赛的场面及比赛选手所穿戴的护具。
原西北军将领,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壮年时照片。
没有张之江,就没有中央国术馆。这话说出来大概没有人会反
对。张之江,河北盐山人。原是冯玉祥麾下的西北军将领。张
之江在统领西北军时期即极重视武术,凡西北军均须通过「练
拳」、「劈刀」、「刺枪」、「体操」四项主要科目。据说他在南口指挥作战
时,因日夜操劳过渡而患严重神经衰弱和眼口神经麻痹症,后来靠练武遂渐恢
复健康。他认为武术是中国的国粹、国宝,遂于一九二七年向中央申请把武术
改称为「国术」,以提高武术的重要性,并筹办国术研究馆。但当时教育部认
为武术是已经淘泛的产物,不予支持。张之江奔走呼号,最后终于找到当时国
民政府常务委员李烈钧支持,建议由中央国民政府直接领导,以国民政府直属
机构的方式办起「中央国术馆」来。中央国术馆最后在一九二八年三月成立,
馆址位于南京西华门头条巷,馆长由张之江担任,最初副馆长是李景林。在军
阀混战时期,张之江和李景林两度在战场上对垒,是昔日的仇敌。但李之江深
知李景林精通武当剑和内家拳术,遂不记前恨,一心以振兴国术、选贤任能为
念,三请李景林,终邀得他担任副馆长。
中央国术馆建馆之初设有少林门和武当门,以王子平和高振东为门长。后两门
囿于门派之见,互相倾轧,终于在一九二八年年底,两派矛盾激化,终至择日
比武较量,互争高低。其后张之江决定取消少林、武当门,改设教务处代之。
中央国术馆成立不久,国民政府即通令各级行政区设立相应机构。因此三十年
代初,各省市均相继成立地方国术馆。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之江应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之邀,到第五战
区担任高级顾问,协助李宗仁在台儿庄指挥作战,无暇顾及馆务。而当时战况
发展,南京恐迟早遭兵燹之灾,故中央国术馆由南京迁出,经长沙、桂林、昆
明,一九四○年抵达重庆北碚。这段时期中央国术馆的经费来源已断绝,学员
大部份离去,中央国术馆可说已名存实亡。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抗战胜利
后,国家百废待兴。中央国术馆亦忙于复员,但南京馆址已毁于战火。当时教
育部对于张之江的复校申请百般刁难,既不发复员经费,又不拨给馆舍。张之
江四出奔走,终觅得天津河北体育场作馆址,并筹募经费,准备把国术馆改为
私立。一九四六年教育部长朱家骅得知中央国术馆在天津复员,并改为私立,
随即提出教育部拨给经费,把中央国术馆改回国立。一九四八年,中央国术馆
从天津大资本家募得十二万圆作建馆之用,但在这笔捐款到手之前,天津已被
共军攻占,中央国术馆的历史亦于此告终。在中央国术馆建馆前和经营中,张
之江都遇到不少困难,特别是当时一般人对武术并不重视,斥武术为「土」、
「不科学」、「亦妙神秘」等议论甚盛,反而对西方传入的体育趋之若鹜。比
如张之江在一九四一年三月任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他在会上大谈国术,
被引为笑柄,舆论界批评他为「时代的落伍者」。难得是他择善固执,敢于拂
逆潮流,坚持自己的信念,否则历史上就不会有中央国术馆的存在了。
中央国术馆自一九二八年成立至一九三七年抗战爆
发近十年间,共收了五期学生,总人数估计不超过
五百人。抗战爆发,不少学员都投入抗战,分配到
各部队中任武术教官。抗战、内战结束后,分处两
岸的武术教师,有不少是出身于中央国术馆。中央
国术馆对于近代中国武术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为张之江在中华民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演武。

}r@h_{m6`q0onft42%xo6ys.jpg

}r@h_{m6`q0onft42%xo6ys.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 10:18:15编辑过]

y`glgmz921)u6)2e`0{o0v.jpg

y`glgmz921)u6)2e`0{o0v.jpg

qgen@m)%phwh$$m{cxjfy.jpg

qgen@m)%phwh$$m{cxjfy.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三六年柏林举行第十一届
奥运会上,中央国术馆学员傅淑
云、刘玉华表演中国武术。
当年中国派出七人(其中六人来
自中央国术馆)组成国术表演队,
随同参赛奥运队伍远赴柏林。傅
淑云生一九一五年生于上海,自
幼学拳,其后考入中央国术馆。擅长各式太极拳、绵拳和八卦连环腿,为中央国
术馆教务处处长吴俊山之高足。四九年后随同服役空军的丈夫孟昭勋迁到台湾。
曾于文化大学任教。晚年定居高雄冈山镇。
刘玉华一九一六年生于河南开封,一九三二年毕业于中央国术馆,一九三三年国
术考试中获「国士」称号(国士、侠士、武士为国考前三名的称号)。四九年后
先后在华中师范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任教。五十年代在各种武术大比赛上均获一
等奖。一九八五年获国家体委颁发「荣誉奖」;八八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
献奖。又为湖北省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刘玉华的夫婿温敬
铭亦是中央国术馆学员,精通绵拳,也是柏林奥运会国术表演队队员之一。
傅淑云和刘玉华既是中央国术馆同学,又在柏林奥运会上同台献技。然而中国时
局沧桑,日后两人各自选择了迥异的道路。两人睽违半个世纪后,到了一九九八
年十一月十六日,在中国武术协会从中牵线之下,才得以在北京首体公寓重逢。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三日,在柏林
奥运会表演国术的国术队员传淑云、
翟连沅、刘玉华(左至右)返沪时
留影。
 

33lc}5et4v6c)3po6wv.jpg

33lc}5et4v6c)3po6wv.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 10:20:31编辑过]

{3)k}(jajw04lx{kb%s6.jpg

{3)k}(jajw04lx{kb%s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三五年十月十日上海江湾体育场的国术
射箭表演。
射术在中国有极悠久的历史,流传下来有关射
术的古藉计有纪鉴的《贯虱心传》、李呈芬的
《射经》、程道生的《射义新书》、顾煜的
《射书》等。
 

ljjlhywq@f}%{jz8hmxmo.jpg

ljjlhywq@f}%{jz8hmxmo.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三五年,上海举行的全国第六届
运动会上的蒙古摔跤场面。
当年的开幕式上,东北五省市的运动代
表皆身穿黑色丧服,所举旗帜,黑白各
半,以示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被日寇践
踏。总领队王阜然说:「东北五省市参
加之目的,不在竞争胜负,惟希国人勿
忘东北而已。」

58h`sc4o8q6suom3ed`4.jpg

58h`sc4o8q6suom3ed`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1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化装武术表演。 画了京剧剑谱,
穿起戏装的武术艺人对打表演。以
往的武者社会地位不高,纵使身怀
绝技,也常常沦为江湖卖艺者。
 
 
耍叉献艺。这是庙会上的耍叉技艺
表演。这类耍叉需要高度技巧,掌握
叉,使它沿着身体上下左右飞舞。
一九三六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派出
的国术表演团成员之一,来自中央国
术馆的郑怀贤就表演了飞叉技术。

9}y6et0erj{yj)1(u$td`wv.jpg

9}y6et0erj{yj)1(u$td`wv.jpg

x2gn6_qep930d9q0ct_0uf6.jpg

x2gn6_qep930d9q0ct_0uf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1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天桥的张狗子摔跤。北方民间素来流行
摔跤活动。一九二二年前后,北京天桥一带出
现以盈利为目的的职业摔跤场。张狗子、沈三、
满宝珍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跤手。这些跤手有的
是清廷的扑户,清帝逊位后就来到天桥靠摔跤
为生。跤手在摔跤上场时必须慷慨陈词以招徕
观众,表演结束后要钱时也要说上一段漂亮话。
内行称这种人为说买卖的。既是为了谋生,摔
跤双方都是真真假假,配合默契。一般开始是认真比拼的,待三五回合之后,观
众渐多准备收钱时,就耍花架子了,目的是摔得漂亮,以取悦观众,才好收钱。
摔跤是中国武术中实战性很强的技术,六十年代,出身中央国术馆的常东升就到
美国推广摔跤。原中央国术馆少林门门长王子平亦高度评价摔跤,将之比喻为「风
绞雪」,形容它像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再加上卷起阵阵夹带冰雹的雪浪,迎面
劈来,以示其凶猛险恶。
 
一九三○年代,北京隆福寺庙会上
的舞狮子。
在庙会中常有武会或打擂等武术活动,
舞狮亦是其中之一。这些武会一般是
这样进行的,以各拳会,如华北各省
的少林会、五虎棍会为先导,狮子、
藤牌、秧歌、毽子、杠子等诸会随后,从各自村庄出发,沿途表演,到达庙会进
香后演武献艺,回程时亦是沿途表演,直至返回本村。
 
舞狮人。有些地方有狮堂、狮团、狮
队等较稳定的舞狮组织。广西这类组织
的成员平时除利用空闲时间练习狮艺外,
一般还要参加本村武馆练拳习武,因此
狮团成员大多娴熟武艺。


 

xjox_$hj08l@od@}rjvwvg.jpg

xjox_$hj08l@od@}rjvwvg.jpg

n(eaz@h%`wsm0`1w(pdms0.jpg

n(eaz@h%`wsm0`1w(pdms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1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逝去的武林
发表于 2009-3-3 1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届国术国考考试人员录


 


-----摘自<<中央国术馆第二届国术国考专刊>>


最优等十五名


第十二名  张维通(24岁,河南武陟)


优等三十七名


第二名庐傧(27岁,河南临漳)、


第三名张世德(35岁,河南开封)


第四名刘丕显(42岁,河南沁阳)


第六名寇运兴(31岁,河南许昌)


第七名郭运昌(38岁,河南许昌)、第十九名姚启双(22岁,河南开封)


中等八十二名


第二名王少周(24岁,河南沁阳)、


第七名张桐江(35岁,河南修武)、


第八名杨万清(31岁,河南许昌)、


第九名郭祥明(22岁,河南临漳)


第十一名马富云(24岁,河南开封)、


第十二名王秉瑞(44岁,河南博爱)、


第二十名李好学(60岁,河南陈州)、


第三十名万簌声(26岁,湖北鄂县)


第四十六名陈宝璋(28岁,河南归德)


第四十九名李林森(40岁,河南北和)


第五十五名盖玉山(60岁,河南项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