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 武 德
一、武魂武德的基本内容 所谓武魂,是指习武之人动机纯正的志向、理想、抱负。它是武术运动的动力、宗旨和灵魂。武魄最基本的是三点:一、服从国家,注重气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一个习武之人都必须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当国家、民族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不惜流血牺牲,为国争光,为人民、为民族争气,不做有损于国格、人格的事。二、秉公仗义,不畏强暴。即指利用自己的武艺特长,扶持正义,反对和抵制非正义,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不惧邪恶,不畏强暴,敢于同一切坏人坏事作斗争。三、遵守公德,做文明公民。就是说以高尚的理想、情操要求和约束自己,始终把自己当做社会中的普通一员,不以武欺人,不以艺压人,舍己为人;言语谦虚不俗,行为善始善终,遵纪守法;平常为人廉怀若谷,讲礼守信。 所谓武德,就是指习武学艺之人所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测和规范要求。简而言之,就是习武的道德。它包括礼节、人品、作风和习武的学风等诸多方面。武魂与武德是血乳交融的关系,武魂是武德形成的结果,武德是武魂形成的基础和保证,武德高尚的人,必是武魂闪光的人;武德低劣的人必是武魂黑暗的人。只有注重武德的学习、培养和训练,才能是良好的武魂形成。 二、以德为基本是武术界历来的好传统 "武以德立","武以德先"。武术界历代各门各派的正派武师都十分重视武魂武德着一根本问题,结合实际制订了许多今之看来仍有意义和作用的武规和戒律,端正武风。如少林寺拳谱中就有〈〈论武德〉〉的专门内容,提出了"习肟者尚德不尚力""为曾学艺先学礼,为曾习武先习德","缺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教之武"的门规长期以来把修习武德作为学习少林功夫的入门功夫,把武德作为挑选、培养和衡量一个练功者功夫深浅的基本条件。少林寺传授武艺时的"十不传"、习练肟艺时的"十禁"、"十戒"至今仍在使用。1982年,少林寺又根据现实情况,重新制定了"十准则"。为了供读者学习参考,现将少林寺部分规戒律抄录如下:
(1) 十不传: 1.人品不端者不传; 2.不忠不孝者不传; 3.人无恒心者不传; 4.文武不就者不传; 5.借此求财者不传; 6.俗气入骨者不传; 7.市井刁滑者不传; 8.骨揉质钝者不传; 9.拳脚把势花架者不传; 10.不知珍重者不传; (2)十禁(公元12世纪时制订的): 一禁叛师 二禁异思 三禁妄言 四禁浮艺 五禁盗窃 六禁违戒 七禁狂斗 八禁抗诏 九禁欺弱 十禁酒淫 (3)十戒(公元1915年制订的) 习此技术者,以强体魄为要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宜深体拂门悲悯之怀,从于技术精娴,只可备于自卫,切戒逞血气自私,友好勇斗之举,犯者与违清规同罪。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行事,勿得违抗及傲慢之行为。对待齐辈须和顺温良,诚信毋,不得恃强凌弱,任意妄为。于击锡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显技术。凡属少林师法,不可逞愤相较,但偶尔遭遇,不知来历,须先从左手作掌,上当眉齐,如系同派,须以右掌答之。则彼此相知,当互为援助,以示同道之谊。饮酒食肉,为佛门之大戒,宜敬谨遵守,不可违犯。善以酒能夺志,肉能伤神也。女色男风,犯之必遭天谴,亦为佛之所难容。凡吾禅宗弟子,宗诚为炯戒勿忽。凡俗家弟子,不可轻易技术相授,以免贻海于世,违佛氏之本旨。如深知其人,性情纯良,而又无强悍暴恨之行习者,始可一传衣钵,但饮酒淫欲之戒,须使其人誓为谨守。勿得一时之兴会,而递信其毕生,此为宗之第一要之,幸勿轻视之也。 三武魂武德的训练和培养 良好的武魂武德不是天生的,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实践中靠一点一滴学习,培养和训练出来。作为武术初学者,首先应该明确习武的目的,那就是为了锻炼体魄,强筋壮骨,防治治病,陶冶情操。培养意志,防暴自卫,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决不能抱着为大而学,为霸而练,为名,为钱而习,如是这样,不仅学不好武功,还会使自己走向歧途,甚至是犯罪的道路。武术习练的过程,可以说也是武德培育的过程。习武者应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自己的良好武德,做到既练功又练思想和精神。古人习武之时,不仅种事练功,更重事思想、精神的修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