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③发展产业化需要合力
陈正雷雄心勃勃,太极拳的确是一个品牌,又是一座“金山”,但仅靠陈正雷能激活这座“金山”吗?
其实,多年以前,当地政府就开始了图谋太极拳产业化之路。但陈氏太极拳的发祥地陈家沟却痛失历史发展的机遇。
1992年,河南省旅游局提出发展河南省旅游重点打“两拳”——少林拳和太极拳。国家支持资金也已到位,登封少林寺和温县陈家沟都要建武术馆,规模基本一样。然而,因为陈家沟基础条件太差,加上地方政府市场经济意识滞后,知识产权保护和域名保护的相关法规滞后,本应建在陈家沟的武术馆选址却放在了温县县城,太极文化植根的土壤被人为地割裂了。
陈正雷的儿子陈斌说,太极拳的商业运作一直是落后的。
陈家沟被誉为“四大金刚”的拳师中,陈小旺定居澳大利亚,陈正雷工作在郑州,朱天才在新加坡,王西安在温县教拳。还有近千名拳师散布于国内外,各自为战,小打小闹,满足于养家糊口。特别是在国外教拳,每小时可收入100 美元的学费,高收入诱惑着许多拳师把未来的发展定位于国外。
另外,陈家沟的基础条件确实比较差,缺乏硬件方面的吸引力,缺乏正规的教学培训场所,不具备基本的吃住条件,环境卫生仍是原始状态,又距城市相对偏远,生活及文化消费都不方便,发达地区特别是国外太极拳爱好者存在着生活方面的拒绝心理。
陈正雷的儿子陈斌说,到目前为止,有关方面对陈家沟和太极文化的定位最高界于旅游景观,还没有人把它作为系统的产业进行全面的论证和启动,招商引资缺乏基本的条件,做大做强不具备基础实力,业内人士干着急却力不从心。
太极拳理论方面也亟须整理、完善。温县的太极拳理论研究者受水平方面的局限,急需专家学者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学者又大多居住在大城市,远离太极拳土壤的理论难免显得苍白薄弱。
“太极拳产业化”这一概念,至今极少有人提倡。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也存在许多误解:长期以来,一些认识误区严重制约了太极拳在青少年中的推广。许多人认为,“太极拳是‘老人拳’”,“太极拳不能技击、防身”,“太极拳易学难精”,导致绝大多数人“轻敌”,先由小看太极拳,到最后轻易“知难而退”。
太极拳产业化亟须资本及复合型的人才的积极参与,应加强太极拳技术的“研发”,应像IT产品研发那样受到重视,投入重金,使太极拳进一步科学化、标准化。而目前,大多停留在“师父带徒弟”旧模式上且纯属业余爱好范畴,效率极低!使得太极拳局限于一县一村的研修,不自觉地把太极拳矮化为“武艺”,画地为牢,定位于小区域乡村文化,久而久之,把太极拳和太极文化游离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范畴之外。
同是陈氏太极拳,不同的套路由不同的人表演,总会有所区别。极少有人去筹划如何联合起来,形成优势,把太极拳做成一项大产业。
到目前为止,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和不同门派优劣高下的争论从未停息过,以至于因自我感觉良好而不愿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严重地影响了太极拳的推陈出新。
太极拳的产业化之路,靠陈正雷“独行”和呐喊,显然“势单力孤”。
太极拳实现产业化,还需一股合力。
“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早把散乱的文化产业进行甄别分类,组建行业集团。”陈斌设想,组建中国太极拳发展研究中心,集不同门派于一体,面向世界进行太极文化传播、太极技能培训、太极产品开发等业务。第一步,可由政府指定不同门派集中所在地区成立自己的发展研究中心,在地方支持、自我融资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壮大。第二步,国家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太极拳文化当作一项大的民族文化产业加以扶持,宏观管理,连锁布局,聚拢资源,理顺体系,分步实施,做成产业群。
陈斌建议,河南省应把太极拳和太极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瑰宝,加以呵护。这方面应特别注意结合现实发展,尊重经济规律,即:在保持陈家沟古朴风貌的基础上,适当修建纪念性景观,以维持其作为参观者发思古之幽情的韵味;要划出特定地域,修建太极拳武术场馆、太极拳文化研究院、研修院等,营造太极循环全息生态园林的自然底蕴。
“创新机制,聚拢人才。”陈斌认为,要想尽快做大做强太极拳产业,必须要大胆探索太极拳文化发展的新路子。要按市场机制,以弘扬民族文化大业相召唤,招引散居国内外的太极拳大师回归一处,并发挥好他们每个人的作用,保障好每个人的生活福利待遇问题。借鉴韩国跆拳道的经营方式,集中管理,连锁培训,自主经营;也可借鉴美国体育经纪人斯坦伯格的经营方式,融太极拳的文化研究、竞技健身、修身养性、表演娱乐等一体,组建不同形式的太极文化沙龙。
对父亲陈正雷的连锁扩张陈斌是赞同的。
陈斌建议太极拳要使用统一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标志,以利于形成国际认可的统一品牌、统一形象;尽快组建太极拳标准教学法研究指导小组,统一动作、统一招式名称、规范表述语言;尽快编写统一教材,为太极拳做成大产业奠定好理论基础。搞好太极文化产品的注册商标工作,切实维护中华太极拳知识产权。
要想使太极拳真正成为一项大产业,没有厚重的文化做基础支撑,其影响力将显得很单薄。文化的形成绝不可能离开它赖以生成的土壤。太极拳如果不以产业化的组织形态出现,将只能流于小打小闹的强身健体,甚至将因失去经济基础的支撑重新沦为民间爱好,更为可怕的是,有可能像“书道”、“茶道”那样失去其本土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