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太极拳家吴图南,是我的老师一辈的同门,谈吴图南前辈,并非本人与吴前辈个人之间有什么恩怨,作为晚一辈的我,甚至没有见过他的面,然而吴前辈的一些涉及太极拳史的文章,给太极拳史造成了不少混乱,而历史(拳史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是个严肃的课题,对于造假的揭露是每个拳学者应尽的责任,本着这种精神,我便只好将自己所知道的史实写出来,让大家作参考。
- 吴图南先生的原名。
吴氏太极门一直奉老子、陈抟及张三丰为太极拳的三位祖师,即老子是道家的鼻祖;陈抟是道家隐仙派的鼻祖,且为三教合一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张三丰是道家隐仙派的一代祖师,又是太极功、太极十三式拳剑的鼻祖。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封老祖为“希夷先生”。
吴图南先生,原名“吴荣培”,成年后(大约十八、九岁时)开始从吴鉴泉宗师学太极拳,数年后改名为“吴图南”,与陈图南祖师之名相若,其所图谋者可见一斑。
2,吴图南先生的真实年龄
我的业师马岳樑先生曾说过,当初吴鉴泉宗师门下有三人几乎是同一年出生的,三人分别是吴公议(1901-1970),吴图南(1901?-1989),及马师岳樑先生(1901-1998)。
上世纪末,本人编著的《吴氏太极秘谱诠真.卷一》中也提到吴前辈年龄的问题,然而一直没有其他文字证据来说明吴前辈的真实出生之年。前几日,本人偶尔上网时,看到一张吴图南先生民国时期参加南京中央国术馆首届国术考试时(1928年)所得的奖状(见照片),上面清楚地记载了吴前辈出生于1902年,这就证明了业师马岳樑先生早年所言之正确,及回答了所有对吴前辈年龄的质疑。
事实上,在吴图弟子马有清先生编著的《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1984年7月初版,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书上,有张中央国术馆国考期间,吴鉴泉宗师、徐致一及吴图南在中山陵前的合影,吴图南显然是个二十多岁的后生,绝非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见照片)。
因此吴图南先生所谓生于1885年(比1902年生竟大了十七岁),显然是欺世之说。
这个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夸大了十七岁的做法,与其二十年代由原名“吴荣培” 改名为“吴图南”,及三十年代著书是在杨少侯传人中安插一个无中生有的“乌拉布”,都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吴鉴泉宗师在世时,及同辈知晓底细的人太多,故一直忍着,等到那些人绝大多数都去世了,他便说自己生于1885年(也许吴图南先生自知活的会不如马岳樑先生寿长,便不等了,来个“孤注一掷”),至于“乌拉布”的名字出现,自然是子虚乌有的,好在杨少侯先生去世之后,来个死无对证,为将来说“乌拉布”就是他本人吴图南打好伏笔,用心真是良苦啊!
(笔者按:摘录一些网上一些对吴图南国考证书的评论:另外,给大家提供一些线索:
考试委员长张之江先生署名签发的《国考证书》,顶额有孙中山总理遗像。底上暗嵌白色“国考证书”四字。正文写着“中央国术馆,为发给证书事,兹有吴图南,年二十六岁,系河北省通县人,应第一届国考,评定成绩为中优等。合行给予证书。以昭郑重。此证。考试委员长:张之江 评判长:李烈钧 右给:吴图南。 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 日”
第一次国考“国考证书”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预试及格证书”,没有张之江、李烈钧签名的。第二类是“主试、襄试及格证书”,不单有张之江、李烈钧的签名,还有马良、姚以价的签名。
这两份及格证书,四角上有“国考证书”四字,党国旗中间为孙中山像,孙中山像上为中央国术馆旗帜。
《第一次国考特刊》上刊登的就是“预试及格证书”与“主试、襄试及格证书”。 除此以外,中央国术馆还颁发过“评定”证书。就是吴图南的证书。左右上角均有中央国术馆的旗帜。
民国十七年系1928年。是年10月6日---10月18日,为时13天,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中央体育场举办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国考分预试和正试。预试为套路表演,依评分取得正试资格。正试的内容包括徒手对抗的“拳脚门”和“摔角门”,持械对抗的“刀剑门”和“棍枪门”。正试比赛不按体重分级,三打二胜,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统一的护具规定和要求。报名参赛者400余人。预赛淘汰之后,实际参加正试对抗赛者333人。赛后颁发“最终最优者”15名、“优等”38名、“中优等”82名。
证书中的“中优等”,并非是“优等”,也非“中等”,而只是给予预试及格者的证书。吴图南当年只是预试及格。万籁声是“中等”,万籁声的证书上写的是“优等”。这些只是人情世故所致,与真假无关的。
李烈钧题词或者张之江的签名,其实都是签名章。每一张的字迹一样的。只要你有机会去查查南京图书馆的资料,就能清楚这一点。
这份由官方颁发的证书,在法律上具有“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以此推断,吴图南出生年份应该是1902年。而不是1885年。两者相差整整17年。即便按照虚年龄计算,吴图南寿命应该是88岁的,而不是105岁。吴图南“高寿”之谜,就此被解密了,百岁太极拳老人的神话,也从此破灭。
1984年2月,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才和北京市副市长孙孚凌等领导祝贺吴图南先生百岁寿辰,并颁发了“武术之光”锦旗。这两位官方人士愚蠢的行径,也为百岁神话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回头再看吴老先生的长寿秘诀,显得有点搞笑了
毕竟高手如云,吴先生成绩虽然未入中等,可我们依然对吴先生充满了敬意。其实只要敢于报名登台的我们都会致敬的。
3,关于吴图南先生编造其业师的民族。
吴先生在其《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称自己是蒙古族,蒙名为“乌拉布”,在其书第19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全佑(1834-1902)清端王载漪之护卫,曾和杨露禅学太极拳,后拜杨班候为师,家传其子鉴泉(蒙古人,冠姓吴,即吴鉴泉1870-1942)”。
众所周知,吴鉴泉为满族人,吴图南先生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其师之民族改换成与自己一样的“蒙族”。也许当时吴先生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先打下伏笔,将业师改成同族人,以后待机会成熟了,再改成亲戚或堂兄弟的关系,反正年龄已改了差不多靠近了……
4,吴图南先生关于他“九岁开始学太极拳”。
吴先生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称,其出生后得多种先天性疾病,“于是我在九岁那年,由家长带我到练拳的功房去,教拳的老先生是全佑先生,由他的儿子爱绅吴鉴泉教我……”。
吴先生在这里的文字,让人读起来,仿佛他见过吴全佑(字公甫,号保亭),要知道吴图南先生的真实出生年龄即1902年,吴全佑已在同年过世,已归道山,吴先生刚出生便能去全佑教拳的功房学拳,岂非一神婴?!事实上,吴氏前辈们都知道,吴图南是近二十岁才拜吴鉴泉为师学艺的,也就是其随师南下,赴南京中央国术馆国考前的八、九年。
吴图南的好友赵润涛,为吴图南《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1929)作序(页5)时说:“吴君图南,予之同学友也。幼同游戏,长同读书,故对于吴君知之最深。吴君自幼工于文学,既入中学,始致志于国术...”。
这里“既入中学,始致志于国术”,并非开始就是太极拳。前文已述,吴先生是大约十八、九岁时才开始从吴鉴泉宗师学太极拳的。
因此,无论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吴图南的好友赵润涛,还是吴门太极前辈的历来口述,都说明吴图南先生关于他“九岁开始学太极拳”也是一个谎言。
5,吴图南先生关于他是吴鉴泉的第一个徒弟及吴鉴泉介绍吴图南去杨少候处学拳。
在同一本书上的第16页上,吴先生写到:“我是吴鉴泉先生的第一个徒弟,后来他又介绍了我跟杨少侯先生学拳……”,在第14页上,他又写道: “我跟鉴泉先生学了8年,后来由鉴泉先生介绍又跟杨少侯先生学了4年,前后共学了12年。”
出生于1902年的吴图南先生称自己是吴鉴泉宗师的第一个弟子,那是图南先生把自己编造的假出生之年,当成事了。 吴鉴泉宗师弟子中早于吴先生拜师的不止十余位。历史一再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生活在谎言包围之中,于是谎言也神奇的被当成真理了。
吴图南先生关于由吴鉴泉介绍其向杨少侯学艺的文字,向人暗示他在吴鉴泉宗师处已将吴鉴泉宗师的功夫学到尽头,便由吴鉴泉介绍他到杨少侯处进一步深造。
首先,从未有人评论过杨少侯与吴鉴泉功夫孰高孰低,而有下例事实,我们可以窥其一斑:
其一,许禹生在民初(1914年)同郭志云、杨季子、赵鑫州、恒寿山、纪子修、高克兴、佟瑞甫等人成立了大学 “北京体育社”,同时又聘请杨少侯、孙绿堂、杨澄甫、刘彩臣、刘恩绶、姜殿臣、梁师如、张忠元、姜登撰、兴石如及吴鉴泉宗师为体育社教师。其间有美国大力士及拳击家WILLIAN WYNEY 挑战体育社,因事关中国武术及体育社的名誉,众多名家讨论过后一致推举吴鉴泉代表体育社迎接挑战,比赛结果WILLIAN WYNEY成了吴鉴泉的学生(见照片)。试想,当时各派名家都在,大众一致推举吴鉴泉宗师去迎接挑战者,自然已说明问题。
其二,吴鉴泉宗师长子吴公仪年少时,初因自己父亲不重视教自己而更多注重教别的徒弟而赌气去杨少候处学艺,杨先生对吴公仪说:“你父亲不教,我来教。”过了一段时间,某日吴鉴泉宗师偶见公仪拳练得有模有样,这才认识到公仪虽年少,但也能学好,于是便开始细心传授爱子。试想:若杨少候先生比吴鉴泉技高一筹的话,吴鉴泉能介绍吴图南去进修,反而要让已在杨少候先生处学艺的吴公依回到自己身边学艺?这不是极违背常理?!
其三,据吴英华恩师说:“早年在北京,吴、杨二家是近邻,杨澄甫年轻时不肯学艺,待其父杨建候耋耄之年时才觉悟要学,其父亡故后,三、四十岁的杨澄甫常到吴鉴泉宗师处学习推手(见二位宗师那时的合影照)。倘若吴鉴泉宗师功夫不如杨少候的话,杨澄甫先生为何不到自己兄长处学习推手,反学到吴鉴泉宗师处?!这不是又违反常理?
其四,马润之先生是杨少候的弟子,但年龄与杨少候相仿。马先生为满族人,原本就精通武艺,亦精术数,恩师马岳梁先生曾从马润之先生学术数,诸如奇门遁甲、诸葛亮之马前科、一掌经等等。马润之先生曾对恩师马岳梁先生提及杨澄甫先生的太极剑(即吴氏第三路九九八十一势“连环剑”)学自他,惜因故未全。马润之先生将独子马普安拜在吴鉴泉宗师门下,试想,若鉴泉宗师不如少候先生,马润之先生为何让子拜鉴泉宗师为师?
因此,吴鉴泉介绍吴图南去杨少候处进修的理由根本不能成立。
6,吴图南不是杨少侯的徒弟
吴图南在1937著的《国术概论》中写道:“少侯执教京师时,得其传者,有海甸东润芳、北平尤志学、田肇麟、乌拉布、马润之等。润芳为人,慷慨好义,工诗文,善书画,与同里韩久亭先生,均以文名。时从润芳先生游。。。。”
当时虽然杨少候已逝世,但许多同辈人还健在,尤其是其太极业师吴鉴泉宗师还健在,故吴图南只字未提杨少候和他是师徒关系,只说了他从杨少候的弟子东润芳先生游,他在《太极拳之研究》书中的杨少候小架(又称“快架”),便极可能学自东润芳先生,绝非学自杨少候本人。
为吴图南《国术概论》 写序的刘亚子先生在的序中说:“吾友吴图南,当今之国术大师也。其先世本蒙古旺族,宦游北平,遂就居焉。”这里提出吴图南是蒙族人,但并无指出他原名乌拉布。
而直至五十年后,即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图南才说那个“乌拉布”就是他本人“吴图南”。
试想,若吴图南果真是杨少候的弟子,为何不用“吴图南”而用“乌拉布”?同时期他的著述中写到吴鉴泉弟子名单时都用“吴图南”?既然是吴鉴泉介绍去杨少候处学的,其本人又真的是杨少候的弟子话,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取用“吴图南”?!
反过来,吴图南在《国术概论-通臂拳史略》一节(页107)中说:“著者于民国二十二年夏,始遇(张策)先生于首都,畅谈刀法之理,妙不可言,恨相见之晚也。于是由吴鉴泉先生之介绍,而拜(张策)先生之门,只因时间仓卒,仅学刀法之应用,未暇及于拳剑枪棍。至今每忆之,未尝不五中怅然也!”。
吴图南只是在短时间内随张策学刀,尚且详细交代师承,如果他真的拜过杨少候为师,学拳四年,在《国术概论》中又岂会完全不交代在《太极拳研究》中,说吴鉴泉介绍吴图南跟杨少候学拳的详情?随张策短时间学刀尚能用汉名“吴图南”,而“拜过杨少候为师,学拳四年”,却不敢汉名“吴图南”,岂不怪哉?要知道那是提高名气的事,吴图南先生岂能聪敏一时,又糊涂一时?
这种羞答答地用“乌拉布”的方式,正说明他的故事是一个一厢情愿自编的故事,非事实,充其量只是偷偷地拜访过杨少候,因其著述时 杨少候、吴鉴泉二宗师都还健在,故不取用吴图南,而用一个无人知晓的“乌拉布”,为将来的沽名钓誉做伏笔。
再者,若真是如吴图南所道,那么,1928年10月中国第一届国术考试期间,吴先生所陪的老师应是杨少候,而不是吴鉴泉宗师了。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