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尤其是陈式太极拳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发展过程中还衍生出了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流派,可以说是太极鼻祖。它发展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了,曾涌现出陈小旺、冯志强等众多武林泰斗。古往今来,在天津这块热土上,从来不乏陈式太极拳的爱好者,他们对其孜孜不倦的研究从没有停息过,中国武术六段的申云琴和中国武术七段的陈武星二人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的志同道合也成就天津武林“太极伉俪”的佳话。如今,带头发起天津陈式太极拳研究会并成功创办星武太极会馆的他们,还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断传承着太极传统文化。
自幼与太极结缘
申云琴从小身体孱弱,为改善体质随家人开始接触武术,先后修炼过罗汉拳、八卦掌等拳术。陈武星则是自幼喜爱武术,60年代开始陈式太极基本功练习,后又对形意拳、八卦掌、罗汉拳、戳脚等多种拳术与器械有所研究。他们是大学同窗,在天津大学就读期间,曾一同随天津市著名武术家郝家俊学习杨式太极拳。80年代初期,他们正式开始了对陈式太极拳的练习与研究,并历经3年的苦苦寻觅,终拜得北京市武术协会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陈式太极拳著名传人冯志强为师,系统习练冯先生所创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
他们二人都非常喜欢运动,申云琴曾经是田径二级运动员,而陈武星更是篮球、足球样样参与、项项精通。陈武星告诉记者:“在那个年代,我们没有完全拘泥于各种拳法的练习,也喜欢尝试一些西方传来的运动项目,比如滑冰等,但最终选择太极拳陪伴终身,是因为只有太极拳能够带给我们从身体到心态上的健康,所谓内外结合、身心同修。”
说道太极拳,申云琴、陈武星侃侃而谈。太极拳即君子拳,它并非拳术这么简单,更不是单纯的竞技体育,而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其中蕴含着很多哲学观点和社会学观点。再就太极图来说,本身就彰显了一种人类生存于世的追求,黑白各半即阴与阳、刚与柔、劲与力的和谐发展,而中间的S型曲线则表达了一个求平衡的过程,整个圆形便是生存的最高境界,即达到万事万物的和谐。在陈式太极的运动过程中,讲求一个“松”字,不是硬碰硬的蛮力对决,而是要动作互为依托、交相转化、呵成一气,犹如行云流水,通过破坏对手的周身平衡,将暴力化解于无形之中。
弘扬并回归传统文化
申云琴和陈武星两位从1984年开始在天津大学义务讲学太极拳,1989年,创办了“天津大学太极健身园地”,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教授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武当气功太极拳等各种套路与器械,学员慕名前来,同时吸引了众多日、韩、美、英等国家的太极拳爱好者前来求学。个别曾随他们学习的学生,如今却成为在国外炙手可热的太极拳教练,叫人百感交集。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在中国、在天津的发展,1995年由申云琴、陈武星牵头,创建了“天津市武术协会陈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后经天津市武术协会统一部署,重建“陈式太极拳研究会”,陈武星任主席,申云琴任副主席,共同主持陈式太极拳方面的日常事务,为促进陈式太极拳的推广与普及,推动传统文化的建设做贡献。
太极拳是体现宇宙运行规律“以形达意”的特殊修炼方式,“拳虽小技,道莫大焉”是也。陈式太极拳非常讲求“功拳一体、以意形气”,固两位又拜天津市著名武术家、武术大师韩慕侠之关门弟子、丹派武当剑第十二代传人马杰先生为师,习练气功和剑法。后求教于天津市周易研究学会会长、易学大师李晶伟先生,潜心学习太极文化的实质,希望能够回归太极本源。将“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的精髓发挥到极致。
经过长年累月的练习与研究,申云琴和陈武星终于找到了最贴近太极本源的训练方式,也就是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据他们两位介绍,这种拳法的理论特点是拳以功为母,心意主导、以养为主、体用兼备。练习拳法套路以及剑、棍等器械时繁简得当、劲力柔顺,炮锤套路发劲惊战、崩抖、冷乍、弹脆。推手则处处为球、点点为圆、无处不打、无处不发。身法松活灵敏且圆转紧凑。缠丝劲明显,既松柔既刚强,符合太极原理,避免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而引发的一系列后遗症。
申云琴就曾遇到过因训练方法不当而导致膝盖受伤的学员,这让她非常忧心:“先人早已强调‘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由于太极原理深不可测,人们越来越缺乏了解,导致了现在有一部分人对其存在误区,例如:太极拳是专门给老人练的、是外家功、花架子等等,严重延缓了它的发展进度,影响了太极拳‘养生、修性、悟道’的效率。”
天下无处不太极
结合了内家功夫养生技艺的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不仅帮助陈武星治好了严重哮喘,还是申云琴强健体质、养生护体的有力武器。
申云琴年轻时内脏整体下垂,不能长时间走路,甚至每天早上起床之前总要用布袋捆绑在腰间才能起身,好起到固定作用以减少疼痛。曾经低压降到40,被医生告诫必须马上住院,否则生命危在旦夕。也曾在校园里被足球砸中头部留下一系列后遗症,差点卧床不起。后来在其爱人陈武星的“强迫”带动下练习了陈式太极拳,由艰难前行到步步为营,终于换得了今天这个强健开朗的申云琴。
真正难以忘怀的是1999年秋天的一个傍晚,申云琴在下班回家的途中与一辆逆行的出租车狭路相逢,还没来得及反应,事件已经发生了。定下神来的申云琴才发现她的自行车已经飞出去十几米远,眼镜也掉落在3、4米外,而自己却安稳的坐在地上,初步检查身体并没有大碍,只是右脚外踝骨有些擦破皮,反倒是出租车右门已撞出篮球大小一个坑,同时撞掉了手掌大小一块漆皮。根据目击者描述,相撞的霎那,申云琴在空中转了一圈,想必这就是多年习练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功效。正是平日修炼时,一贯遵循以“圆”为原理、以“旋转”为灵魂的动作要领,才逐渐转化成自身的条件反射,进而在突发事件中救了申云琴的命。
以“圆”为本,则可达到看似无招、处处有招的境界,因为圆形处处受力,任何地方都是接触点。遇到突发情况时可攻防兼备,点点都可将外力分散,化险为夷,事后几天申云琴发现周身出现了若干大小的紫色瘀血块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这一奇遇也使她感触颇深:“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太极拳修炼’的防身意义不仅仅是防止坏人侵犯,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和整体应变能力,防止突发事故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为国家争光 造福于人类
2000年,在世界首届太极拳健康大会(中国三亚)上,申云琴和陈武星双双获得了太极短器械甲组一等奖和陈式太极拳二等奖。尤其是陈武星,在同年,又获得清华“紫光杯”太极拳邀请赛陈式太极拳男子甲组第一名和42式太极剑第三名;2001年,在天津市首届太极拳锦标赛上获得男子乙组42式太极剑第二名、42式太极拳第四名。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参加国内外武术大会的表演和竞赛,均获成功与好评。
退休后的的申云琴和陈武星早已退出了“武林争斗”,不求名利,只顾低调钻研陈式太极拳,将全部精力投身于它的推广当中,以师父冯志强“为国家争光,造福于人类”为训,认真打理天津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的各项工作,力求将这天津市第一个武术群众组织发展壮大。
“而今我们夫妇虽已年过花甲,但太极情缘有增无减,在徒弟们的协助下办起了太极健身会馆,积极开展易(经)、武(术)、医(中医养生)的学习与交流,定期开展义务讲座。决心把太极拳这一古老而又极富生命力的祖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推广,构建和谐社会、共享太极文化的乐趣,让太极之花开遍全球。”这就是两位武林高手的诚挚心愿。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可以共同谱写太极文化的绚丽篇章,使其开花于天津,飘香于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