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25 11: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恩师黄景华,生于1909年,江苏吴江人。1925年来沪学画,1926年向叶大密先生学太极拳
、剑,1928年拜见杨公澄甫。杨公曾经离沪去杭州等地授拳。在此期间,景华师常去武当
太极拳社,借用叶先生之白腊杆,并且以叶先生之门徒为相手。景华师在上海美专学中国
画时,该校聘请之太极拳教师关介三系赵仲博先生门人,乃吴公鉴泉再传弟子,推手之时
,善用各种小巧手法。后来景华师从澄甫公学拳,杨公特别强调每日须练大杆,左右各抖
200遍,再把枪杆紧贴树身,左右刷杆各200遍。景华师苦练站桩与大杆,劲力倍增,在美
专太极班推手之时,一採一挤,连续三次将关介三先生弹放而出,猛撞于其身后墙上。关
先生遂挂冠而去。澄甫公获悉此事,严厉诉责景华师道:“同门师兄弟闭门切磋,发劲必
须全部透出,万万不可客气,否则一辈子练不出真功夫。在他人拳场切磋,务必手下留情
,决不可打碎别人饭碗。何况杨吴本是一家,岂可如此鲁莽?念汝年幼无知,不懂武林规距
,暂不处罚。日后再犯,决不轻饶。”杨公教诲,景华师终生牢记在心。
景华师在杨家苦练功夫,汗流浃背,衣衫湿透,因此需每日带两套干爽衣服替换。1931年
,景华师在上海美术专科大学毕业,未找到工作。澄甫公嘱其每日到杨家伴陪守中师伯练
习推手、散手、黏剑、黏杆,成为守中师伯之相手。金仁霖先生在其大作中提出疑问:景
华师不似张钦霖、田兆麟等先辈以实在劳务作为报偿,为何能在杨府免费用膳?其实当年
田兆麟等前辈均已满师,自立门户,反而不常在杨府。在杨府免费用膳者,多半为尚未满
师之徒子徒孙。张玉师兄亦提及当年在杨家饱餐烙饼夹牛筋之情景。景华师正式拜师之后
,尚须承担杨府诸多杂务。澄甫公患水肿病,先后请程德襄医师与黄泰亨医师诊治,均由
景华师迎送。杨公不善文辞,往来书信,亦往往由景华师代笔。《体用全书》不但由曼青
师伯与景华师二人笔录,到大东书局校对勘误等杂务,亦均由景华师奔走代劳。此等事实
,余在第一篇拙文(载2001年第五期《武林》《太极宗师杨澄甫》)中均已提及。杨公病
危之时,守中师伯(景华师比守中师伯年长一岁。先入师门为大,故景华师尊称守中先生
为师兄)远在广州,振基、振铎师叔年幼,景华师衣不解带,昼夜服侍杨公,端屎倒尿,
在所不辞。谚云:师徒如父子。以杨公与景华师之师生关系而论,此言不虚也。
徒弟学拳何时满师,师傅之考虑绝对周密慎重。如果拜门弟子功夫不济,败于他人之手,
势必辱及门师。因此八卦宗师董海川在庭院中置一石碑,门徒一掌将碑击倒,尚不能满师
;若一掌击去,石碑应手飞出,方可满师。1933年澄甫公在去广州之前,大厦大学(华东
师范大学前身,1924年创立),聘请澄甫公为国术教师。杨公见景华师功夫已有根底,性
格勤奋谨慎,遂举荐景华师前往应聘。第一日上课,景华师身穿土布中装,用苏州话喊口
令,众学员嘻笑不已。一位广东学员擅长西洋拳击,欲与景华师比试。景华师点头允许,
请此人站在一棵白杨树前。此人出拳猛击,景华师以搬拦锤相迎,将此人往树上弹去。不
料树杆太过细嫩,竟被此人撞折。于是众学员肃然起敬。此后震旦大学(今复旦大学)、
新华艺专、博物女校、虹桥疗养院等相继聘请,景华师四处奔波,劳苦之极。各校太极班
学员,多有练过少林、形意、柔道、拳击者,往往要求比试,景华师即以太极散手应对,
获得不少临场实战经验。日军占领上海租界之后,地痞流氓汉奸特务横行,往往侵扰各处
拳场。因此景华师于1940年停止在各校公开授课,只往私人公馆授拳。解放后,景华师以
行医为业,不复授拳。
1957年某日,景华师召我谈话,神态肃穆。景华师曰:“请勿告诉他人你在我家学拳。在
公园看别人练拳推手,千万不可评头论足。你练过抖杆,勿与外人推手。若被别人缠住不
放,须学郑板桥难得糊涂,千万不可发劲。”景华师原本常到田兆麟、陈微明等师伯处切
磋技艺,此后与多数拳友不相往来,闭口不谈拳艺,只有濮冰如女士、张玉先生偶尔来访
。但他每日在家中闭门练拳、抖杆,从不间断,至80岁时,抖杆发劲,雄风不减当年。
景华师酷爱书法及绘画,时常邀我品茗赏画。景华师将画挂起,趋前近观,又退后远眺,
点头微笑,怡然自得。81岁时,景华师独自在家,坐于八字扶梯顶端观画,陶醉于画中境
界,忘了自已仍在梯上,不慎将扶梯翻倒,跌断股骨。伤科中医将断腿接歪,景华师从此
无法练拳、抖杆,数十年来之生活习惯一旦改变,健康状态每况愈下,于1993年1月6日仙
逝,享寿84岁。
临终之前,景华师向吾吐露心曲。1957年,人民体育出版式社准备再版《太极拳体用全书
》,获悉当年笔录者之一黄景华先生健在,遂邀其讨论书稿。在座谈会上,杨公远戚某某
,指着蒋介石题词骂道:“反动,反动!”于是大家一致同意,将所有题词统统删除。在
书后版权页上,原有作者杨澄甫、郑曼青以及校者黄景华署名。某某又指着曼青师伯姓名
骂道:“反动,反动!”景华师思忖:郑曼公以诗、书、医、画、拳五绝闻名于世,从不
过问政治,有何反动之处?某某此举,岂非醉翁之意不在酒乎?因此景华师立即表态:再
版时将郑曼青、黄景华署名一并删去。从此以后,景华师绝不涉足武林。景华师曰:杨公
弟子不少,为其代笔编书者,仅陈微明、董英杰、郑曼青、黄景华四人而已。董、郑二位
师兄远在海外,鞭长莫及。陈师兄在上海,被当作封建拳师批判。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吾若不退避三舍,岂能善终?功名富贵,乃身外之物,你立身处世,亦当淡泊名利,守高
而处穷。日后你若遇见曼青、守中师伯后人,务必代吾致意!多年不通音讯,并非吾薄情
寡义,实乃时势使然。如今邓小平先生十分英明,提倡改革开放,海内外杨氏太极拳友,
可以重叙友情,切磋拳艺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