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谈谈太极拳的技击功能 王战军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优秀拳种,几个世纪以来长盛不衰。近些年来,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随着中华
武术走向世界,走向奥运,太极拳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一股源自中华的强劲“太极”风,正以前所未有的劲头吹遍祖国大江南北,也
正在席卷世界。我为之赞叹,为之叫好;为之感到扬眉吐气。但是在我们兴高采烈的时候,我们武术界的广大同仁更应该冷静地看一看,想一
想,当前出现的“远离技击”的理论,是否有利于太极拳的发展;以及太极拳是怎样发展起来;又将怎样发展下去的问题。下面分三个部分对
以上问题略作论述。
一、技击功能是太极拳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太极拳自明末清初陈王廷创造以来,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之所以一代一代的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繁衍出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及
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不是靠外部力量的推动,而是因为其本身自有的内在动力―――技击功能。
让我们翻开太极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先从陈王廷为什么创拳?依据什么创拳?创出什么样的拳说起。明末清初,陈王廷吸收了戚继光《拳经
》及古代流传的其他拳种中踢、打、摔、拿的方法,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古典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结合了古代导引术和吐纳
术,创造性地开发出七套内外俱练的,具有全面技击方法的太极拳。那么,陈王廷为什么创造并且传授这样的拳种?其遗词中这样写:“叹当
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
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据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可见陈王廷创拳、教拳不仅是为了消闲解闷,益寿延年,更重要的是教下些弟子
儿孙要掌握一身好武艺,掌握一身好本领,将来成龙成虎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从那时起,陈式太极拳一直延续发展到现在。如今这个中国最
古老的太极拳正以矫健的英姿走向世界。
当陈式太极拳传至第五代即陈长兴、陈有本时,被河北永年人杨禄禅得知,太极拳的技击魅力吸引杨禄禅,三进陈家沟,向陈长兴学艺十八年
,深求其真谛,学得一身真功夫。后回到家乡永年教拳,而后又应邀到北京教拳,使太极拳由长期处在河南温县一隅之地,开始向外地传播。
杨到北京后,不断地有人拜访、求教甚至结网比试。杨交遍当时国内名流好手,号称“杨无敌”而享誉武林。可见杨式太极拳有令人叹服的技
击魅力。经杨禄禅、杨键候、杨澄甫子孙三代及后人的传播使杨式太极拳享誉海内外,成为流传最广的太极拳。
另外,杨禄禅及其次子杨班候又将小架太极拳,传于满族人全佑。经全佑之子吴鉴泉的再传授,形成了至今流行的小巧紧凑、速度均匀、技击
中讲究柔化的吴氏太极拳。
当杨禄禅回家乡永年教拳时,武禹囊及其弟兄三人因对武术特别喜爱而求教于杨,受益匪浅,但仍不满足。武为深求其艺,又去河南追根溯源,
拟寻陈长兴求艺未成,而又从陈青萍学习新架太极拳。从而创造了架式紧凑,讲究开合虚实的武氏太极拳。同时武在研究王宗岳《太极拳谱》后
更有发悟,归纳总结出《十三势行工心解》、练拳《身法十要》、《打手要言》等理论。后经其外甥李亦余的完善与发展,形成了自成一家的
、简练精要、具体透彻的、至今仍在指导打拳和技击的重要理论。
一代宗师孙禄堂将从师于李奎垣、郭云深而学得的形意拳,及从师于程廷华所得的八卦拳,和从师于郝为真所得的武氏太极拳,融会贯通,冶
为一炉,创造了风格独特的孙氏太极拳。这种太极拳因其特有的“品牌效应”而“后发先至”迅速传遍海内外。
八卦太极拳,龙行太极拳……也相继产生并且传播。
纵观太极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技击的功能是它的核心与灵魂,也是它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正是这个技击功能的魅力吸
引着:
从陈王廷到陈长兴及其后人……
从杨禄禅到杨健候、杨澄甫……
从全佑到吴鉴泉……
从武禹襄到李亦畲、郝为真……
从孙禄堂到……
一代又一代的太极大家,吃苦耐劳,晨昏无间,恒心立志,孜孜追求,从而推动太极拳不断地向前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