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288|回复: 1

太极(拳)对话(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7 10: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极(拳)对话(1)   浅蓝
 与一位习练太极18个月的朋友交流,其思路和观点整理如下,没有其他意思,只是一种记录和学习的方式。

-----------------------

 其实每个人的体会都是自得,没人能说自己的就是正道。他只是以一个正道来衡量你的自得,他很有自信,看法也很独到。我根本就没练过开合。人如果不够中正,就没有什么附加的东西。而且如果不是锻炼肢体上的开合过早得配合了意识没什么好处。如果您要练开合,要注意是在肢体上找找感觉,不要过早加意。肢体上的开合是必要的,而且要按照你的步骤来练,但是每个关节的锻炼不建议您持续太长时间,控制在一个月以内。这是速成,内带外和外带内都是必经阶段,只要不执拗,可以特别的锻炼。



 平衡是一个大概念。这样说好了,练拳就像在制造一个木制的水桶,任何一块板的长度,都能决定水能装多满,而板的长度就是明拳理,水的满量就是积累。即使你积累了很长时间,也可能因为有一块板太短而蓄水不多,而我现在只打了18个月,水几乎没有,所以说即使理论再清,层次也不会高的。当拳理平均上升到一定阶段,拳理水平就能上一个层次。



 估计您经常吸收别人的意见,或许都觉得好而难以割舍,这样可能比较容易混杂在一起产生纠葛。其实您可以把吸收到的东西整理一下,按步练也不错,不要都放在一起,左也好右也好而迷茫。其实您的练法我听说过我老师说起,他就是这样练的,碰到一个老师,吸收一个老师的优点,然后学会,再去找一个老师。时间久了,正向积累就出来了,见识也广了,慢慢的,所有的不同的东西都聚沙成塔,自成一体,所以我不反驳你的练法,就是这个原因,只是建议您要理清思路,还有不要去强行理解别人说的关于精气神的丹道训练,因为这原本就是一个偏离的概念。就像开天目一样,我是建议您连看都不要看,听都不要听,因为现在人都是拿前人自己所感知的事情来强加训练,开始就是一个偏得很厉害的方向。所以你看吧练气功的人长寿的很少。即使打操也能健身,最怕就是走偏。



 普通的人身体都不通,身上总有些地方僵硬,而气就因此而散乱。如果强行引导,就容易滞气,因为在气机发动的瞬间肯定是整齐的,但运动到僵硬的地方就受阻而散乱了。但是引导的话,意识集中在气上,人会比平时呼吸需要更大体积的空气,所以就出现了滞气的不适现象。所以气滞为内动大与外动,内外不合,因在外型上求放松,而不是锻炼内气到顺。



 因为只是靠里面带,就算顺了也是假顺。还有一点为什么初学不适合练气,是因为刚开始全身都很散乱,气很难集中,所以对于自己来说,每次运气都只能调动身体中少之又少的气。这也是别人说所的,练得少气不足的实际表现。别人劲足并不是因为他的气增加多了,而是他比你能调动更多的体内气同向运动产生冲击。你说的练气是很高级的阶段,否则的话,强行练气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就是全身都接近通常无阻隔,能轻易调动自己身体90%以上的气时,就可以考虑吸自然之气——宗气——原气。内外合一就是武人所追求的浑圆,在浑圆的基础上才能练丹,而练丹就是化自然气为自己原气。宗气就是呼吸之气,原气不是在丹田的,是在全身的,自然气就是空气。丹田只是一个空腔,起到暂时的储存作用。绝世武功的说的意守就是把气局限在一个空间里防止他从毛孔中散漏出去的练法,但这是到练丹阶段才能练的。在练丹阶段才能去探究精气神之间的转换,普通人能练到浑圆都很难,所以根本不用去想练什么丹。而练气功其实就是想跳级,所以到最后容易被浊气反噬。因为他们身体是假通,所以吸收起来的气中好的坏的成分都被束缚起来练成丹了。如果你浑圆了,同样的体会就会不同,会无限加强。真经一句话,假经万卷书。



 所以我从来不听别人的批评和表扬,但是跟别人学他的东西,自己悟自己的,同时借鉴别人的。我推手有半年了,练听劲和积累经验吧,现在阶段推手只能有这两个用处,别的不可能。如果跟着老师,估计还要1年半才能在一次攻击中改变3个方向,定步是基础,是训练极限的。动步是在这基础上加上步法训练就可以了。



 我看了你朋友对金庸的评价,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金庸跟吴式太极渊源很深。他跟吴公仪是好朋友。而且他写的武侠小说,身边都有很多武林人士做顾问的,所以他对于拳的理解应该不会低,他们以一个先见,而打破平衡了,以为他是只个小说家。武侠小说兴起是因为一场比武,就是吴式太极的吴公仪和咏春白鹤拳的陈克夫在澳门的擂台比试。梁羽生,以这3分钟的比武为契机,写了20本武侠小说。金庸也是自始转为写武侠小说。他为吴式太极拳写过一个序,我看过,朴实也清晰。相信他们看过那篇序,就不会这样评论拉。



 平时生活里其实也没什么严格意义上的好人坏人,坏人也有朋友不是么。既然有朋友,就说明有人认可他有好的一面啊。你比较容易投入感情,在说话中就会流露,这是很高尚的情操。如果你不懈努力,就算是坏人也会被感化。如果你能善用这个优点,在你太极到达第二层阶段时会很有用。投入就是潜质,这能让你的发劲更浑厚,但是你现在不能练。第一阶段就是为了让你克服投入所带的负面影响,发劲是在蓄气的基础上做一些形状和性质变化。我所说的投入就是性质变化不可或缺的元素,可以把人的各种感情和气结合在一起产生奇异的快感。到时候你发劲会无意间投入的,这个不用教,你有特质的话,训练性质变化比一般人要快很多。现在练练传劲无所谓,但不能用肌肉力。这些都不神奇,其实明白了都很朴实。只是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明白甚至不了解而已。这就是因为走偏了,限制了层次的上升。对于情绪化,这也是你要克服的难关,投入的人易热也易冷。所以要不时得给自己点刺激和信心。有一点需要告诉您,不要以为高深的东西自己做不到,其实高人只是,做高深的东西持久力强一些而已,就是控制力强而不是他能做到你做不到。如果他说的他都明白,那你听了你也能做到有感觉。



 关于您的性格,您都习惯半辈子了,还有什么担心的。既然问题已经被注意到了,就表示平衡的契机已经来了。不是有句话叫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么,想到了就成功3分了。一辈子失衡,而不觉知,简简单单也是一辈子,可能会更快乐和自在。这虽然也是个好状态,但是要如何才能做到不觉知,却比做到平衡更难。因为生活在社会中就不能凭借本能来生存,你现在知觉了就回不去了。所以传闻有山里的人能活到250岁,就是因为不觉知,后来周总理接见了下了山没过1月就去世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7 10: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对话(2)(2009-11-13 14:22:17)标签:太极 对话 健康   分类:太极拳理
以下是与一位少年时期就开始修行的朋友的交流,聊天内容整理如下,仅为记录和学习。

---------------------



炼拳不炼功,到老一场空。这是古语。所以你炼太极拳的时候,必须打拳的同时,还要学太极桩功,也就是太极静养内功。意守丹田,虚灵顶劲,身心合一,自然呼吸。涵养天元之元。再通过拳套路去行气通经。身心内外兼修,太极拳的作用才显然出来。炼太极必须得讲阴阳。一动一静。所谓动,内里是气动,气动而神守不离。外动则意气相随,通经行血。所谓静,气行而心静,顺其自然,流通百梢而不争。



我小学六年级有幸入门,18岁河北拜师。我的经历有点丰富,人生什么滋味都尝过。丰富了经历了才会豁达和放下。正因为经历过人生百变,我才觉得人生没什么,不要执着。你的老师会教你,打拳不能伸直手。手伸直了,气就不能达百节了。其实太极拳,真正打得好的人太少了。都是花架子,打个好看的,姿势优美,形态飘逸,这些都只是花架子。把中国的太极气功完全掉本了。



真正的太极拳高手,绝对不只是形态上的。每一个动作都导引体内的气运行。每一次出拳提腿,都明显能感觉到真气在十二经脉里流动,内养时,丹田里面热乎乎的一团真元之气。调息,调心,调意,三调是太极气功里面最重要的。还有,内家高手,是以气催力。你还是初学,甚至现在的所谓大师,都是以力催气。完全反了。说起太极界,太乱了。凡尘俗世,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不好玩。知道万物归一的道理,就可避乱守中了。修行是一生的事,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蔫动容,视通万里。以道莅立于天下,是何等快哉?这就是真正的顺其自然,顺应天道。你得好好体会太极。特别是人生的经历。用太极来体悟。对于命理,你大概都有所接触过吧?这也完全是太极五行的原理。



太极,需要刻苦。站桩没半年,没太大效果。而且真正炼太极气功,要出效果,必须得完全禁欲。在炼功期间,身体治病恢复期间,一次都不能。否则任你怎么炼也只能好一点点,不能起到质变。你也许没有接受过正统道家的师承,对于道家修行的原理没有深入的理解。这个还真不好解释。肾精是先天之本,元气分为先天气和后天气。太极内养在入静的时候,养的是后天气,在入定后养的先天气。精与气是相依存的。性欲能气伤精,在养气炼气的时候,行房就会散精损气。所以正统道家的修炼,如果不禁欲,休想得到真真正正道家所言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境界。身体要质地改善也是痴人说梦,水中捞月。这是事实。师傅讲得很严肃,而且我也切身体证过,真实不虚。不过,你不是专业学道的,我不应该跟你讲得太深。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了。不禁欲也有效果。但是来得慢,而且起效果的层次不会太大。总比没有的好。但是很容易会让人觉得练太极只是打打拳。如果把太极拳当拳来打,那就真个是白练了。太极拳是养生内家拳功,拳与功皆不可弃。功需内养,拳要外炼。内外兼修,身心一体。我觉得很多领域,到了一定层次,真应了那句话:独孤求败,孤独有道。



我们聊天让我再次想起,当时面对养生界,我是多么的失望。中国道家的精粹在凡尘俗世都被蒙混变异了。面对这些,我真的有点想哭,不知道为什么,会发展成今天这样子。简直就是乱七八糟。多少盲师误人子弟?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当面不识仙。还有,甚至有的盲师还不要求你炼桩功,很乱很乱。在2002年的时候我就见到乱得不行了,已经彻底失望了,不再染指了,没想到今天咱们又聊回那上面去了。这个太极界啊,痛心。



其实有一句歌词很好。“你这刹那,哪里算是最悲?”每当我觉得伤感失落的时候,我就想起这歌词。有吃的,有住的,“你这刹那,哪里算是最悲?”你也不用再抑郁了。人嘛,什么都要体味过。才有意思。人嘛,还是快乐点好。不要体会太多疾苦了,人生太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