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0479|回复: 71

关于陈家沟陈氏世传蒋发、陈奏庭画像 颜紫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8 06: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陈家沟陈氏世传蒋发、陈奏庭画像          

         颜紫元





陈家沟世传一张坐立二人的画像。画像上两人的年龄明显有区别,老年的坐在前,中年的持大刀立于后。陈家沟世传说此二人一为蒋发,一为其陈氏九世祖陈奏庭。



据陈氏家谱记载陈奏庭是明初陈氏从山西洪洞迁江南的陈氏第九世祖。生于1600年。出生之年月非常明确,历来无疑问。



据焦作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焦体武术》中,有位陈家沟“干了四十多年村干部”的张蔚功攒文《闻名世界的陈家沟太极拳》说:“蒋发大陈奏庭十五、六岁。”(见“焦作武术”第123页)



这说明在陈家沟也是一贯承认蒋发比陈奏庭年长的。



我们再看温县小刘村蒋发后代家谱的记载:蒋家也是明初从山西洪洞移民到温县的,蒋发是其第八世祖。显然比同期移民的陈氏第九世祖陈奏庭大了一世。



我们再看蒋发在温县赵堡镇弟子邢西(喜)怀(愧)一支传人杜元化所记载其师任长春等对蒋发出生年的历代口传,即明万历二年(即公元1574年)(见杜元化“太极正宗”一书)。



可见蒋发比陈奏庭大二十六岁。无论蒋发比陈奏庭大二十六岁、一世、或陈家沟自己所说的十五六岁,总之比陈奏庭大许多。



而从画像上看,前坐者显然比后立者年长一世左右,这张世传于陈家沟本身的画像竟与赵堡太极传人记载、蒋氏家谱记载(包括画像本身的三处不同来源)如此吻合,说明蒋发大陈奏庭二十多岁记载比陈家沟等人的“大十多岁”说法更准确。



如此,年长的前坐者自然是蒋发,后立者则是陈奏庭无疑。



可当今陈家沟人,偏说年老的前坐者是陈奏庭,年青的后立持大刀者是蒋发。难道陈氏子孙想要羞辱九世祖陈奏庭“未老先衰”、“练功不得法”,及赞扬蒋发说“比陈奏庭大一世,看上去却比陈氏还年轻一世,因蒋发修练得法,内功精湛,返老还童?”



陈奏庭后又随师伯、师叔辈的蒋发(蒋发与千载寺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同为山西汾州府汾河小王庄王宗岳之弟子)深造十三势,就同其姑表兄弟李信又回千载寺“再拳”,即再去深造之情形一样。



蒋发是王宗禹带回家乡传授十三势七年的弟子,专攻十三势(陈奏庭,李仲,李信还兼习“通肾功”即通背拳及无极养生功,没有专攻“十三势”)故蒋发十三势功夫精深,这在陈鑫《陈氏太极图说》一书中叙述陈奏庭去拜会李际遇时,追赶不上“百步穿林”的蒋发之记载是一致的。



难怪陈奏庭如此尊重蒋发,不但画像让后世子孙永世纪念一个“仆人”名义的“十三势”深造导师,且执弟子礼,恭恭敬敬地执大刀站立于后。这与当时的世风与传统道德是吻合的。当今陈沟后人欺师灭祖的相反做法,自然也与当今世风吻合。但不知陈奏庭先师在九泉之下作何感想?!



陈奏庭对十三势的重视,与其姑表兄弟唐村李氏是一样的。陈、李皆学了十三势、通背等。李氏自其第十世李元善起的后代李氏拳家的家谱旁注中,不再有精“通背功”、“无极养生功”字样的记载,均为“十三势拳,剑,枪”。李氏十二世、《太极拳论》的真正作者、及太极一代宗师李鹤林,在其辑入的拳谱中,也只字不提“通背功”、及其九世祖李仲,李信,陈奏庭三人早期以“十三势”原理改创通背拳而成的“太极养生功”,只记载“十三势拳,剑,刀,枪”。



同样,作为李氏,陈氏老师的千载寺董秉乾老先师,在其“六合神枪”弟子博爱县王堡村王氏八世祖王仲锦(王堡的第一代枪祖)的后世子孙王安民于乾隆年间王堡枪谱序文,及王者玉在道光年间的王堡枪序文上,仅记载了董秉乾绝技有二,一为六合枪棍,一为十三势软拳。也只字未提董秉乾的父辈董成老祖所创的通背拳。说明董秉乾后期重“十三势”、“六合枪”,而轻“通背拳”的态度,也影响到其弟子王仲锦。



而从李氏八世祖李春茂家谱条目中记载可知,李春茂的老师、千载寺博公道长,只传李春茂“十三势拳,剑,枪”及“箭艺”,只字未提记载李春茂从博公学有任何“通背拳”,说明博公也只重“十三势”。



由此可知,千载寺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李氏、王氏、陈氏,后来皆重“十三势”,说明“十三势”之优越性,(董成老祖晚年也以“十三势”原则第三次改创其通背拳,传许守禄)。而蒋发是专攻十三势的,因为其师王宗岳只会“十三势”,不会“通背拳”。



既然大家皆重“十三势”,而后来陈奏庭又遇到专精“十三势”的蒋发宗师,于是对其尊敬有加,也就十分自然了。陈奏庭这种与大家一样只重“十三势”的心态,也导致其早年从千载寺学来的“无极养生功”、“通背拳”、及早年与姑表兄弟创的“太极养生功”等,皆悉数在陈家沟失传(除一趟通背炮捶外)。



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宗师将陈奏庭从千载寺道家处、及后来蒋发处学来的“十三势拳,剑,刀,枪”传给杨禄禅后,道家原传十三势便在陈沟失传。



陈有本与陈奏庭思路截然相反,以通背拳原理改创原传十三势而成新架,似本末倒置。陈长兴之子陈耕耘受陈有本影响,也改创拳。据“焦作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焦作武术”之“《历史上太极拳的推广》焦作史志办”一文载“陈氏十七世陈发科的陈氏老架为陈有本与陈耕耘所创编,陈发科仅教子照套,陈发科又增加了不少转腕缠绕动作,缩短了练功周期。由陈发科修改,其子照套定型的太极拳套路,现被称为新架太极拳,在北京等地传播”(第77页)。



故可知,道家原传十三势在陈长兴后,于陈沟彻底变种、失传。原传十三势却由杨禄禅、杨班候父子传全佑,全佑传子吴鉴泉(称为“快架”或“小架”),而得已保存下来。其动作名称至今仍与李氏十二氏李鹤林所辑拳谱中的千载寺道家原传十三势名目完全相同。



吴鉴泉宗师在1914年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年会上曾与杨澄甫宗师一起表演过原传十三势。笔者恩师马岳樑宗师也早在1954年上海武术家联谊会上公开表演过,至今当时印刷的表演目录尚存。笔者也有幸得恩师传授此趟始自元末的原张三丰十三势,何其幸也!



此原传十三势之魅力是长存的,在历史上赵堡太极陈清萍宗师的弟子,据原传十三势,又纷纷创新派太极十三势拳。



清末民国初杨露禅的次子杨建候,及杨露禅、杨班候的弟子、徒孙王兰亭、吴鉴泉、杨澄甫等,无不据原传十三势,创新派太极十三势。



故从明弘治年间的武当山张守性(据张三丰十三势及华佗五禽戏而创“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势”);明嘉靖年间怀庆府、泽州府太行山的董成(在其晚年第三次以十三势原则,改创其通背拳);明末清初李仲、李信、陈奏庭,以及到清末民国初武当裴元尘(据十三势而创“武当游龙太极),及各家太极宗师据此而改创拳,历经五百多年,张三丰原传十三势,可谓魅力永恒。



王者玉在道光年间的王堡枪谱序文上,明确指出千载十三势“系张三丰一脉”。而出生于康熙年间的李鹤林所辑的太极拳谱的序文上,也应有“系张三丰”一脉的记载,可唐村李氏在出示一本完整拳谱(包括封底封面)照片时,却独不出示其“序文”页,及有着“十三势论”的后半部分的第八页的照片(第七页为“十三势论”的前半部分),令人猜想其故意隐去或撕毁该页目“十三势论”上“此系武当张三丰老师遗论”等旁注字样的通常记载,以便造假说李氏创了“十三势”及著了“十三势论”。否则一本完整的拳谱,何独缺这关键的几页?!(摘自笔者《太极拳史-真相大白》)。



总之,陈家沟等人对蒋发、陈奏庭画像上的颠倒妄说,无不与当今唐村李氏之“十三势论”作者之造假、李自奇碑文之造假,相一贯。可见世风之败坏,人心之堕入,令人嗟吁不已。短短的六十年,国人的德、智、体等素质,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发表于 2009-12-18 09: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县小刘村蒋发后代家谱,这个真没有。
发表于 2009-12-18 10: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者玉在道光年间的王堡枪谱是后人伪造的。道光年间正是清朝中叶,那篇序文里却有“清末”的字样。据王堡村的王景略介绍,那篇序文是民国年间王者玉的后人写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12: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篇序文是民国年间王者玉的后人写的。"请仔细看谱,有二个部分,一为道光年间写,一为民国年间加在后面的。

他们为什么要造假?他们只练王堡枪。有什么理由造假?
发表于 2009-12-18 13: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像你造谣“王堡枪是姬祖原传六合枪一样”。都是谣言。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5: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魏美智请出示本人在何处写有“王堡枪是姬祖原传六合枪一样”?不然,你就又一次证明你是个低劣品种,就同你们所造的低劣李自奇碑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5: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县小刘村蒋发后代家谱,这个真没有”

 为什么那么恐惧地用行政手段将小留村的蒋发碑给拆除?
发表于 2009-12-19 14: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蒋发墓地大概还有人知道地点,不过原有的碑倒没有听说过。
发表于 2009-12-19 18: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在《中华国术论坛》上传你跟李正府先生学王堡枪的图片时,说是“姬祖原传六合枪”。为此还和我争辩了很久,是忘记了?还是不认账了?
发表于 2009-12-19 18: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魏美智请出示本人在何处写有“王堡枪是姬祖原传六合枪一样”?不然,你就又一次证明你是个低劣品种,就同你们所造的低劣李自奇碑一样。
--by会员weizhen(2009-12-195:17:24)

         怎么和卖淫的妓女一样,兜起裤子就不认账了?在《中华国术论坛》你发表跟李正府先生学王堡枪的照片,你说王堡枪是”姬祖原传六合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