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9 09: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功夫:中看不中用? 自从电影《少林寺》之后,已经沉寂了多年的中国武术似乎重新被发现了一样—然后就成了一门生意,一直到最近少林寺的变相上市而达到了某种高潮。到底中国武术是否具有那种传说中的能力与神奇,在现代世界格斗技术当中,中国武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
中国武术被许多人当成文化来观察。既然是“文化”,要对其进行批判就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这其中包含的倒未必是对于武术本身的热爱,而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温情脉脉,正好我们这里是文明古国,各种传统文化多少确实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随着这些年国力的提高以及因为近现代史上所受的屈辱,对待传统文化的温情当中,更多的掺合了一些其他因素,以至于不能说传统文化的坏话。
其他传统文化也就罢了,毕竟文无第一,即使可以论战一番,那也不是一天两天、或者十本八本书能说明白的。但武术是一种格斗术,是骡子是马拉上擂台就能见端倪。不过,武术这件事上,本规律并未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一方面,我们的散打运动员在国内举行的、规则进行了磨合改良的擂台比赛当中,几乎是所向披靡;但另外一方面,国内很少报道的K1之类的规则有限或者基本没有规则的比赛上,几乎见不到中国高手的身影。这就使得对于武术这种格斗术在现代世界格斗术中的地位辩论,多少有些鸡同鸭讲。
除了这方面的因素之外,中国武术本身所具有的神秘性与仪式感造成了两种传说:第一,高手在民间;第二,高手并不喜欢出手,从而造成了目前那种不能算真正武术的散打称雄的局面。这个逻辑其实是那种无法证伪的东西,毕竟不能把每个人都拉到台子上搞个测试,即使把武术的技击性逼到台角,还有一个“练武是为了修身”等在那里。
那么,到底中国武术是否具有那种传说中的能力与神奇,在现代世界格斗技术当中,中国武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
笔者读书不成而学剑,二十余年前列入某内家拳的门墙,后又学习过一些截拳道之类的现代格斗技术,现在虽然以文字为主业,并未忘情于武术,古董收藏方面也以东亚古董兵器为专业。就本人所见,抛砖引玉一番。
武术的舞术化 一直以来,那种说武术根本就是“舞术”的论调似乎有一定市场,就目前来看,传统武术确实有体操化、舞蹈化的倾向,而且目前的武术比赛除了散打之外,其他比赛对抗性非常弱,武林大会的各门派门内对练被戏称为“推胸比赛”,前两个字要是换一个位置,恐怕就是黑色幽默了。
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可以推知,武术的本来面目必然不是这样。在冷兵器时代,习武是为了上阵打仗与保镖护院,花架子是会被淘汰掉的。古朴的传统武术并无很多腾跃、翻滚的动作,实际上格斗当中一拳一脚就是为了解决战斗,缠斗搂抱其实是习武者的大忌。
但进入现当代社会以来,尤其是1949年之后,武术表演的性质更多起来。这种表演性一直是存在的,来源基本有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武术的修习者大致有几种人:一种是富家子弟,喜欢刀枪拳棒;一种是打算指身为业,将来可以以武讨口饭吃;第三种是当地民风剽悍,居民大多习武,强身抗暴;还有一种是出家人为了健身与修身,或者是为了行脚天下而习武。
武术能成为一门生意,大概也得益于武术的这种表演性,且不说舞术化功夫的审美画面成就了中国功夫大片的庞大市场(但电影里的武术还是真实的武术吗),单就开馆生意而言,师父传授弟子的时候,并非都像武侠小说当中的门派一样,是免费进行传授,而是很多人开门收徒是为了生活。完全实战性质的功夫简单而有效,但实在是传授不了太多时间就会被人习得。套路动作越多、表演性质越强的话,自然也就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而门派传承也是具有表演性的一种基础,各个门派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特性,并且增强同一师传的凝聚力、在行走江湖的时候不至于误伤自己人,都纷纷在自己的独有套路中加入很多近似于仪式性的招式,而这些招式在实际格斗当中未必能够真正应用。
武术被改头换面成为一种表演性大幅度增强、实战性进一步削弱的体操类型的运动,这点从器械的变化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当代武术器械的变化是由于管制刀具等规定而引起的,以至于现在武术表演当中的器械几乎就是个笑话。长枪耍得花团锦簇,但枪杆则软如面条;大刀舞得虎虎生风,刀头却如一片铝箔乱晃。笔者收藏的古代兵器当中,并无这等货色在其中。那只是为了表演好看而预备的东西,与戏台上的家伙没有本质的区别。就拿现在普遍用于表演的中式牛尾刀来说,原本此刀型的刀头本身是有加厚的设置以增强其刺穿力,现在的样子别说穿刺力,切豆腐都费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