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洪洞移民

1948年12月佟忠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9: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在期待心情能大好。
发表于 2010-2-24 00: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你可真是......
 楼主| 发表于 2010-2-24 11: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元智字慧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出生于沧州城东徐官屯村,1972年病逝于台湾凤山寓所,享年69岁。

李元智出生于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家庭,因家境清贫,从小就参加田间劳作,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也造就成强健多力的体格。十岁开始,他从沧县拳师陈玉山先生习迷踪拳(亦名燕青拳);又从傅万祥先生学醉八仙拳。陈玉山是沧州城东孙庄子人,自幼从伯父陈光治习武,功力很札实,是沧州城东有名的拳家。他的几个儿子陈凤魁、陈凤义、陈凤歧也都自幼习武,善能承继家学,后来都以武术成名。民国七年(1918),时任直隶督军的曹锟曾在沧州征兵,并且专门招收一部分有武术根基的人,拟组建“武术营”。对土地贫瘠、民生艰难的沧州人来说,当兵吃粮一向是一条重要出路,一时,四乡拳师和习武子弟纷纷报名投效。仅以《沧州武术志》所载,沧州籍武术知名人士中,佟忠义及其徒赵永福、周世豪,陈玉山和他的幼子陈凤歧,还的孙玉铭、郭长生、傅万祥、李凌霄等,都是这次曹锟募兵的应征者。当时年方十五的李元智也是应征者之一。因他身强力壮,能练能摔,即被选入由刘玉春、佟忠义等名家担任教习的“武术营”。武术营人材济济,他有机会向名家们请教,大大增广了武术见闻,而且受到佟忠义先生的青睐。投身“武术营”是李元智武术人生的起点。

  在“武术营”三年,他连获升迁,后被升调为热河盐务局稽查队长,经历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劫难,丰富了人生阅历。民国十三年(1924)二次直奉战中,冯玉祥策动“北京政变”,直系曹锟、吴佩孚失败,曹部溃散,光耀一时的“武术营”也随之云飞星散。李元智乃随佟忠义先生南下沪、宁,以教授武术为业。这时他正式师从佟忠义习摔跤、擒拿及六合拳法等。民国十六年(1927)春,筹建中的南京中央国术馆公开招收第一期教授班(即师资班)学员,对象是各省有一定武术造诣的人,尺度放得比较宽。李元智即赴南京应试,经张之江亲自测试后,顺利入选。当时,教授班学员状况相当复杂,管理也比较松散,学员们往往各有门派,各持一端,矛盾丛生。李元智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尊师重艺,埋头苦学,终于脱颖而出,成为全班成绩最好、最具实力的学员,曾在班里传授他所擅长的梅花单刀。毕业后即被留用为本馆专职教习。首期教授班名手如云,留馆任教的只寥寥数人,李元智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

   民国十九年(1930),27岁的李元智与佟忠义先生的女儿佟佳宜女史喜结良缘。据说,李元智是佟忠义先生亲自挑选和培养的女婿,由沧州老乡姜容樵先生出面作媒,张之江先生亲自担任证婚人。李、佟姻缘是当时武林中一段广为传扬的嘉话。

已经是中央国术馆教习的李元智,始终保持勤奋好学、博采众长的特点。他除了原本所学的各家武艺外,在馆内曾从马英图、韩化臣学八极拳,从吴峻山学八卦拳,从朱国福、黄柏年学形意拳,还刻意学习拳击、劈剌、散手等,国术体系的各种项目他没有不钻研的。他非常注意不断提高自已的文化素养,努力阅读文史名著,追求高尚儒雅的风度。他从来不动烟酒,无任何不良嗜好,生活简朴,办事沉稳;事亲至孝,待友唯诚。杨松山先生说,李元智出身寒微,只读过一年多村塾,文化基础很有限。但在国术馆的教师里,他却是难得的秀才,提笔作文往往可圈可点,这是他长期坚持自学的结果。他的案头经常放着书本,如《唐诗三百首》、《古文笔法百篇》一类书,多都能背得下来;《武经七书》、《纪效新书》、《曾胡治兵语录》等读而又读,不懂就向人请教。受张之江的影响,他也喜欢写写字,大字写颜、柳,字体端庄,一笔不苟。李元智还是国术馆教材编写工作的主力,早在民国十九年,他就出版了《梅花刀图说》(大东书局);二十一年出版了《青萍剑图解》(同前,后在台湾又著《青萍剑简解》,载《武坛》杂志第三期)。还编写过劈剌、拳击、游泳等一系列讲义。

  民国二十二年(1933),李元智出任国术馆教务处副处长。同年,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即“国体”)成立,他担任国术部主任,并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民国二十四年十月第六届全运会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这是旧中国规模最大的运动会,国术被列为正式项目。李元智、杨松山联袂担任以国术馆为主力的南京代表队指导,队员中包括张文广、马文奎、李锡恩、蒋浩泉等优秀选手,取得了优异成绩。抗战爆发后,国术馆与国体辗转长沙、昆明、重庆等地,惨淡经营,备极艰辛,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终于在天津复员。在这一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中,李元智大部分时间都随馆校奔波,以国体国术部主任身份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经常与他在一起的是国术馆自已培养出来的一批年轻教师,其中就有大家熟悉的张文广、李锡恩、何福生、康绍远、温敬铭、张登魁等先生,这些人后来对新中国的武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当代武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知名武术名家。应该说这批武术家的成长,还有许许多多国体出身的武术工作者的成长,都凝结着李元智辛勤工作的心血,这是李元智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他的光荣。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在献身于中央国术馆和国体近二十年之后,身心疲惫的李元智黯然离开天津,转到汉口军官学校任教官。不久,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急剧变化,他所在的军校连校长黄维也成了解放军的俘虏,军校只能在颠沛流离中频繁迁徙――先迁到广东,再迁到海南岛,最终迁去台湾。到台湾后,李元智先在所谓“革命实践研究院军官训练团”任教官,后又调到凤山陆军军官学校任教官,直至1959年“限龄退役”。退休以后,他倒是有了积极参加社会武术活动的自由,曾应聘在台北大学及一系列民众团体教授武术。他四处奔走,带着大量课程,竟乐而忘倦,不知老之将至。有时还同在台湾的国术馆老朋友韩庆堂、张英健、傅淑云等聚在一起,练练拳,谈谈往事,聊遣乡思之情。不幸由于劳累过渡,竟引发中风,前后拖延了三年,终于不治。以李先生的体质,不应该只有六十九岁的寿限,这是老朋友们都深怀哀叹的。想来除了积劳成疾外,也可能与他晚年的心境有关。李先生一生谨言慎行,为人敦厚正直,其实他的感情世界极丰富,极热忱,是一个非常重亲情重乡情的人。去台以后,孤悬海隅,家乡音讯阻断,亲人生死莫知,这种状态肯定是造成他过早失去健康的原因。有人说,1948年他离开天津国体是一步错棋,是政治上太过麻木的表现,不然很可以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特别是武术事业做一番贡献。但也有人说以他曾经在陆军大学和宪兵司令部兼任教官的经历,解放后的历次运动中难免不受磨难,“文革”一关更是绝难幸免……人生莫测,世事难料。对芸芸众生而言,有几个能在沧桑巨变中万无一失地把握住自已的命运呢?

  无论如何,李先生在有生之年未能回到祖国看一看,未能同大陆那么多亲朋学生相团聚,这实在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令人为之凄惋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0-2-24 12: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佟忠義是我的外曾祖父
李元智是我爺爺
-- by 会员 JingyunLee (2010-2-23 13:36:22)

yun小姐,幸会。请问与佟先生对练的青年长辫女士是谁?
发表于 2010-2-25 00: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呃,鹳狸猿,你真的相信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2-25 09: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
发表于 2010-2-25 13: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你或对方有什么确切的证据?
既然如此,一些珍贵的资料什么的不知道那位会员同学能不能多多少少弄出来一些?
 楼主| 发表于 2010-2-25 14: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不至于冒认吧!资料也随缘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