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2-21 13: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孙门轶事 3. 武学泰斗孙禄堂 瀛人叙述: 孙禄堂先生独步武林五十年,平生未遇敌手。这在当时已是定论。用李玉琳的话讲:形意拳主要是靠郭云深、李存义、孙禄堂三个人立住的。而八卦拳在董海川以后主要就是靠程廷华、尹福和孙禄堂三个人,才在武林中立稳。至于太极,在陈微明广传以前,其传播范围并不广。孙家的太极从不轻传,也没听说有谁只练孙氏太极拳而不涉及形意、八卦。好象孙氏拳就必然包括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我不是练孙氏拳的,深点儿的说不好。 孙先生年轻时到处踢别人的场子,只要听说谁有功夫,不管对方辈份大小,孙先生就一定要找到对方比试,一见高低。仅在保定、北京、天津一带被他踢倒的场子就有五六十间,加上冀南燕北约有数百间。以后,孙先生名气超过了所有的人,于是又变的非常谦逊了。由于孙先生成名很早,人们往往仅知道孙先生成名后待人接物的情况。而对于孙先生早年的情况,反而有意无意地淡忘了。 单刀叙述: 1934年「京报」评价“孙禄堂先生是我国太极拳界唯一的名手”说明当时陈、杨、吴、武诸家宗师还不能与孙先生齐名。许禹生谈及孙先生时说:“南北拳家固未见其匹也。”说明当时尚云祥也是无法与孙先生比肩的。解放以后,孙存周不出山,孙剑云极谦逊。加之一些人,包括唐豪、顾留馨等利用孙门的谦虚,大肆宣传其它拳派,有意无意的贬低了孙氏拳的成就。造成诸门拳派在技理上似乎并驾齐驱的幻象。我曾涉猎过多种拳派,根据我的体认,童旭东先生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合理的。解放以来,在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是失当的。正因为如此,童旭东先生才在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包不同叙述: 后人之所以达不到孙先生的武学成就是因为两个原因:一、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1900年程廷华先生死于八国联军的火器之下是给了人们很大的震动的。孙先生后来教学也更注重拳术的教化功用。二、孙先生能达到这样的成就是和他勤学善悟分不开的,打开《拳意述真》,就可以看到他受过多少前辈的教诲,陈曾则的序中说:述真就是述而不做的意思。除了前辈的指导,他还得到过许多朋友的帮助。他一直研究不懈,精通了形意、八卦后,他还想研究太极拳,与杨澄甫换艺,但杨保守,说还是各守其道。后来机会凑巧,才向郝为真学了太极。可以说具备了这种精神,就算是入了别的行业,也会大有成就。孙存周曾受同门怂恿,问孙先生有什么决窍,孙先生说我以为你懂拳了,看来还是不懂。言下之意就是拳术没什么决窍就是一个练字。孙先生处事是很谨慎的,认为僧、道、女子、小儿气纯,不轻易招惹。前人之中,隐侠、高手甚多,董海川之师是谁?他的功夫当不低吧。杜心武不出山,谁又知道徐矮子? 精武门叙述: 关于"孙禄堂先生武功独步当时,超越前代"的评价,并非是孙门后人的吹捧,而是对孙禄堂先生的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如时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姜容樵先生在其1933年出版的<<当代武侠奇人传--近50年国术家掌故>>一书中对孙禄堂先生有这样的评价:"孙禄堂的八卦掌不仅为同辈人所望尘莫及,就是形意拳也是极尽其妙.他的刀枪剑戟都比别人来得高妙,于是南北驰名,差不多压倒了那些老前辈,于是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做"万能手",也真称得起是盖世英豪."要知道姜容樵是张兆东的弟子,当时很多老前辈和同道还都在世,有的甚至还与姜容樵在一起共事.姜容樵先生以其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身份是不能胡捧乱吹的.姜容樵也没有必要去吹捧孙禄堂先生.因此,姜容樵对孙禄堂先生的评价反映了孙禄堂先生在当时武林中的客观情况.那么,"盖世英豪"难道不是独步一人吗?!"压倒那些老前辈"难道不是超越前代吗?!故这并不是孙门后人在自吹.此外,1934年1月28日的<<大公报>>评价孙禄堂先生的武学造诣令"海内精技艺者皆望风倾倒." skate评述:杨露蝉、董海川、李洛能分别将太极、八卦、形意练至最高境界,而孙先生将三拳都练至绝顶,时人无不叹服,1898年程廷华弟子询问程孙的修为如何,程连说:神乎哉!神乎哉!孙先生真是武学千古奇人。 4. 孙禄堂学习太极拳 纯阳叙述: 孙禄堂先生与郝维祯先生接触时,孙先生的功夫在郝维祯之上是事实.老"四民"的人都知道.我师吴子珍先生曾谈起过此事.郝维祯先生初来北京时,是想借助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影响来发展他的郝式太极拳(解放后又被称为武式太极拳),因为北京体育研究社是当时北京教习太极拳的主要组织,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社长是许禹生.许是杨健侯先生的弟子.于是,郝先生以访乡友的名义,找到杨健侯,希望在体育社中也能传播,推广他的太极拳.但得到的是杨健侯的冷遇.因此,许禹生也就不敢把郝维祯留在体育社.但许禹生觉得郝维祯的功夫确实是好,后来就把郝维祯介绍到"四民武术社". "四民武术社"虽以形意拳为主,但也兼教八卦,太极,通背等.当晚,邓云峰先生请郝维祯乘黄包车去外面酒馆吃饭,下车后郝维祯要付车钱,邓先生忙用手阻拦,没想到郝先生一卸力,邓先生伸出去的手一时竟未能收回来.于是知道郝先生功夫不俗.饭后送走了郝先生,邓先生就赶到孙先生家,告诉孙先生遇到了一位好手,并请孙先生第二天去"四民"与郝先生会会. 第二天孙郝见面,相互倾慕,谈得很投机,于是两人搭手,未想一搭手,孙先生即将郝先生放出.郝维祯大惊失色,孙先生忙说:"这是按照您的说法走的劲."算是为郝先生打个园场,找个台阶.郝维祯很吃惊,说:"真是奇了,怎么就几句话,您就胜过了我这几十年的功夫."于是郝先生也就知道孙先生的功夫在自己之上.所以以后也就不到"四民"来了.据说曾去天津武士会呆了几天,再回北京时,便染了痢疾.后来,孙先生见郝维祯不到"四民"来了,也很后悔自己一时兴起赢了郝先生.因为那时孙先生正在研究拳术的合一问题.以后听说郝维祯潦倒在京,便连忙将郝接到家中请医治疗.郝先生感其恩,无以为报,于是便将自己研究太极拳的心得窍奥告于孙先生,以助孙先生对内家拳术合一的研究.因此,孙先生所以能将形意八卦太极拳合一,这里也有郝先生的功劳.童旭东先生在今年<<武林>>第9期上对孙郝关系的介绍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 有人认为,如果对方打不过我,我就没有向对方学习的必要.这种想法太幼稚了,是心性不成熟的表现,此外也不合乎现实.我的许多弟子刚到我这儿时,已经是在全国散打比赛中取得过很好的成绩了.若论技击实力绝对在我之上,但他们还是要拜我为师.目的是学习我形意拳发力的一技之长嘛.我友夏伯华先生,他的很多学生一入学,就能把他打的鼻青脸肿.但他们还是诚心诚意地拜夏先生为师,学艺.过去这种例子很多.不知现在的人为何心性变得这般狭隘和幼稚.
5. 孙存周小记之一 童旭东叙述: 孙存周先生(1893一1963年)是近代武术界具有极深造诣的实践家。只因未逢其时,中年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中度过,晚年又遇上武术运动受“左”的思想影响,武术界不倡导对武术技击功能的研究,致使先生对武术研究的苦心孤诣未得其彰,对武术运动欲鼎革一派之宏愿未能遂意。 存周先生弱冠时,曾北胜臂圣张秀林,南赢妙手谢铁夫,壮游南北未遇其匹,不可谓不狂,中年尝舍家财助妇婴,自守饥贫不为日寇折腰,不可谓不耿;晚年大隐于市,舍功弃名,从容中道,不附世俗武道,恬澹苍茫,机圆神完,不可谓不合于中庸。 纯阳叙述: 孙存周先生是位传奇人物,寡言孤傲,不易接近.与我师子珍先生迥然不同.我见过存周先生几次,但够不到跟前去.存周先生的打扮与一般的拳师不同,第一次见到存周先生来四民时,他身穿米色风衣,头戴鸭舌帽,眼睛上还戴着付大墨镜,嘴上留着长长的花白胡须,身板瘦高笔直,元阳贯顶,神采傲然.按当时的穿戴习惯,他简直就象个老特务.按今天的眼光,他颇有几分象个搞艺术的大导演.他身边还跟着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小个儿,留着个油光光的小分头,身板看上去挺瓷实.不知是谁?两人都不怎么说话,看一会儿就走,我师对他们极为尊敬,甚至可以用恭敬来形容.当时我很看不惯,他们走后,我问吴师他们是谁?我师告诉我:老头儿是孙存周,孙禄堂老先生的儿子.并说,孙存周的功夫如何了不得.说他能在墙上跑四步.以后,又见孙存周来过一次,孙存周穿着件长衫,再我师力邀下,示范了一个虎形,孙存周连长衫也没脱,双脚向前一跃,疾如灵猿,确实跃出很远.吴师让我用脚量量,这一跃足足有十大步.至于凌空走八步,我没见过.这可能是对身体轻灵,纵高蹦远的一种形容吧?孙剑云练拳时也是身法轻灵,但由于她是女同志,接触不多.据说宋老前辈有墙上挂画之能,但宋前辈去世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也是听说而已. 同道叙述: 郭云深先生的功夫我只是听说过,孙存周先生的功夫我是曾亲眼见过,由是可以令人体味何为超神入化、何为石破天惊!孙存周先生功夫之绝,言语难以表达,真是不可思义!斯人已逝,多说也是白搭,有位老友说的有点儿意思:看着他(指孙存周)练拳,我以为自己都上了天。 skate注:谢铁夫在技击方面造诣极深,平生与王芗斋交手十次,皆战而胜之。关于孙存周战胜王芗斋之事,请参见《中国太极拳》1994年第3期。
6. 孙存周小记之二 米叙述: 孙存周先生武功高绝,其技击功夫独步一个时代.但在封建武德思想的影响下的中国武林,对孙存周先生注重实践的做法似乎是难以接收的,故其生前甚受时人所忌. 孙存周所胜名家甚多,如他17岁时曾战胜通背名家"臂圣"张策.以后云游南下,曾胜好手无数,如李玉琳,褚桂亭,马裕甫,解铁夫,陈子正,柳印虎,杨奎山,吴鉴泉,朱国禄,顾汝章,胡耀真,陈发科,许延增,王芗斋,吴图南,李集峰,郭古民,肖功卓等. 耄耋人叙述: 孙存周先生是位技击巨匠,好打也善打.但为人似孤傲,不和群.记得孙存周先生去世后,其妹孙剑云女士到市武协来通告.吴图南先生对孙剑云说:"你哥哥是惊天动地的功夫,盖世无双.什么时候出殡,武协送个大花圈去."等孙剑云告诉了出殡的时间地点出去后,有人张唠给孙存周买花圈,吴老对那人说:"谁给他送花圈?!他孙存周就会打人.不送!" 大约是1954年,北京的老武术家们在太庙(还是中山公园,记不真切了)表演武术,徐致一不知道孙存周早就认识胡耀真,向孙存周介绍胡耀真说:"这位胡耀真先生是您的形意同门,大名鼎鼎的单指震乾坤啊!"胡耀真脸一红,忙说:"哪里哪里,孙先生让我尝过屁股震椅子面儿."原来不久前,孙存周与胡耀真试过手,孙存周将胡耀真扔在了椅子上,把椅子面都给震裂了.事后,吴子珍还专门出来为二人说和. 德发叙述: 孙存周先生尚未达道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修为境界.孙存周生前曾多次讲过,他的技艺未及孙禄堂先生十之二三. 孙存周先生与王芗斋较计的事,很多老人都知道.因为那时意拳还未形成气候,故这件事在武术界没有引起什么反响.王芗斋晚年常去孙存周家请益,与孙存周一谈就是半天,并常带去一些他自奄的小菜,有时到了中午还不走,直到其子女来叫。 孙存周先生生于1893年,有两个证据,其一是孙存周的女儿孙淑容尚健在,她的电话是01066158979,问一下孙淑容便可证实.其二是在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大会上孙存周任首席监察委员,上面有孙存周的年龄,为37岁.因当时的人都报虚岁,故也可推算出孙存周生于1893年.而王芗斋生于1890年也有两个出处,其一是王芗斋的户口本上的年龄,王选杰也是据此认为王芗斋生于1890年.其二是据"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上关于王芗斋的一条,其生卒年也是1890年--196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