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3-10 14: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太极拳的气和气功
本篇介绍了历史悠久的导引术和气功种类,太极拳走架时动作和呼吸的关系;太极拳“气沉丹田”和“主宰于腰”的结合。他说:“在我的体验中,推手的时候,当丹田的中心点高度集中后,向对方的重心点或某一点,像光束似的直射出去……它可以像子弹一样直穿而过,从而将对方远远抛出。”
六、艺术哲学篇
作者认为好的太极拳,是属于艺术范畴的。太极拳的艺术,不是舞蹈、音乐、诗画,不可把他舞蹈化、体操化。太极拳的艺术是“功夫艺术”,其特点是在中正安舒的情形下,走架,用意不用力,节节贯串,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动静,虚实相互配合变化,衍化出多姿多彩内容丰富太极拳势。
在理论上,太极拳理论溶合了古人的宇宙观和天体观。如“立身中正安舒”符合中庸之道,做事冷静(安舒放松),在处理复杂事物时,保持自我“中正”,就不会偏激,也不会无原则,不过刚,也不会软弱无为。保持“中正安舒”,在花花世界里,经常保持一个清醒的自我,不为不良之事物所引诱。加强艺术和哲学方面的修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改进,研习太极拳也应注意这两方面的修养和提高,如此,练习太极拳就不会走向逞匹夫之勇的误区。
七、源流篇
在介绍多种说法之后,作者认为任何拳种都不可能创造发明自一个人,较合理的应该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总结,再通过有大智慧的人的改进,才成为不同时代里的杰出代表者。”对任何一门学问,应该尊重和了解它的历史。从中吸取和学习它的真正内涵。“学太极拳最主要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和有没有学到真正的太极拳精神原则,而千万不要以哪门哪户来炫耀所谓的‘正宗’。因为真正的正宗是看符不符合太极拳古典理论中讲的精神原则,而不是以门户派别来决定”。
八、基本术语篇
l、步法方面,着重介绍了“前七后三”的“弓箭步、前进步、倒退步、垫步、扣入、撇开等步法的正确练法和容易出现的偏差;2、身法方面,着重介绍了胯的“开”、“合”和肩的“前靠”、“后靠”等有关练法;3、手法方面,着重介绍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截、抹、穿、抄、撒等手法的运用;4、眼神方面,介绍了眼神在走架中的运用;5、方法方面,着重介绍了“手臂横截”、“回身后穿”等练法。
九、我这套拳架的介绍
作者认为目前流行的杨澄甫式太极拳“特点是舒展大方,但是由于内容上收敛含蓄。不容易看到任何东西……对于初学拳的人,不明含蓄内容所在,就练不出那股宏伟的气势,却变成了‘摆姿式’的太极拳。尤其在一式与一式的连接方面,过分简化,就将绵绵不断的太极拳练得断断续续,无内涵可言。这就是目前大多数练习杨式太极拳的一个时弊”。而叶大密式的太极拳拳势之间的过渡却交代得细致和含蓄丰富。因此,作者教授的拳势,百分之九十采用杨澄甫拳势,百分之十取自叶大密的拳势,是二者拳架的综合。
作者介绍了乃师叶大密的叶式太极拳,“不仅式式点到,气势十分壮观,连每个过渡式的用意都交待得清清楚楚,是完全符合《太极拳论》的精神和要求的。”本书介绍的太极拳势“是在杨式基础上,将每个姿式的标准点和路线总结了出来,也在绵绵不断、节节贯串等方面力求具体地体现出来。”
十、太极拳架套路
本篇通过拳照和文字介绍了88式杨派太极拳的具体练法和要领。解释具体细致是本篇的亮点。此外,本书在“书前的话”和“后记”中陈述了自己习拳教拳经过和体会与本书出版的情况。在《我的师父叶大密先生》中。详细地介绍了他的老师叶大密的情况,是一篇研究太极拳家叶大密的珍贵文字。
近些年出版的太极拳书籍中,介绍“杨派叶式太极拳”的著作较少。曹树伟的这部《太极拳秘奥剖析》所述虽非叶式太极,但吸收了不少叶氏太极精髓,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太极名家叶大密太极拳造诣的资料。这点请读者给予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