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的命题非常普通,这样的文章我们在各种武术杂志或其它报刊上也看到不少,但总的感觉,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解释没能完全从实际出发,没能实实在在地同自己的亲身实践结合起来,而只会把拳谱中的拳经拳理,当成千篇一律的标签一样贴来贴去;或者是把传统的太极拳理论越解释越玄,让人摸不着头脑;或者勉强用一些现代的西方体育理论和一些说服力不太强的医学理论知识,把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和技击价值解析描述一番,但看后总让人有以偏概全之感。 之所以如此,我认为就是因为从事太极拳教学与研究的工作人员(无论业余的或职业的),在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普及和宣传方面没有做到位。为此笔者就结合本人的体会和一点经验,以青少年为例,谈一点对太极拳健身与技击价值粗浅的认识,希望对活跃大家的思路有益。 首先,要正确看待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价值,要有一套严格细致科学系统的训练、指导体系。恩师陈俊凌常说:“17岁至25岁,是下功夫、出功夫的时候。练武不能盲目地练,要讲科学,几岁小孩有几岁小孩的练法;青少年有青少年的练法;中老年有中老年的练法;健身有健身的练法;练功夫有练功夫的练法;套路表演有套路表演的练法。认识要到位,理论指导要清晰、明确。艺无止境,一直练到老都练不完。” 陈老师的观点是有依据的。《黄帝内经》有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这些话说明,人不到17岁的时候,是不宜上强度,大运动量练拳、练功的。现在有些宣讲内容不负责任,片面鼓吹自幼就苦练太极拳功夫怎么怎么着等等,不讲科学,不讲实际效果。儿童时期是身体各方面正常发育时期,尤其是骨骼发育。过去有些老武术家,看他们的一些照片,大都是罗圈腿,这或许就跟过早的刻苦习武有关。我们要把现代与传统结合一下,来培养新一代人,所以这一阶段我们主要是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练一些基本功,因材施教,早期培养。好静的就教教套路,好动的、活泼的,再适当地加上一些素质训练、器械训练、趣味推手等等。体质弱的就单独教一些养生桩功,培元固本,补先天不足,为以后打基础,不至于将来练伤身体。总之,此阶段一定切记不能练过、练伤,方法一定要正确。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十六七岁以后,就可开始加大练功力度,放开手脚大练一番了。这一阶段为人生中练习外壮功力的黄金时期,也是习练太极拳内外兼修功夫的黄金时期。道家理论有如下之说法:男子在十六岁时,如果有高人直接指点或接引,即可借此天精生成之时,点透玄机,直接修成不漏之身 ,以成金丹大道。这个时期骨壮精满,只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不会出现大碍。我们确实看到,有不少老一辈武术家和当代优秀的运动员, 17至25岁这个阶段,是他们的辉煌成就时期。而现实令人气愤的是,社会上的某些所谓的大师、名师,对此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划地为牢,陷在对传统拳理的寻章摘句之中,只研究其玄,不研究其全,不能在青少年这一黄金时期,给予全面科学正确的训练指导,而只是片面盲目地强调“松、松、松”,搞得一些练了好几年太极拳的人,出门一推手一搭手就吃跟头。就像拉过头的弹簧,松是松了,拳架也挺漂亮,就是没弹性,没有柔韧性,这就是说明我们在生产这个“弹簧”的某一个程序中,缺东西了,该增加他的韧性的时候我们没有增加,该靠紧来增加他的张力时,却没有靠紧,所以这个“弹簧”最后就丧失了足够的力量和弹性,成了“废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