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xiaohu

张茂珍先生论圆圈运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8 1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汪汪兄讲的也对也错。
我个人愚见:学拳好象学写大字,刚开始必须横平竖直,以后可以过度到行书,草书,最后随心所欲。
好象拳也类似,到最后达到“得意忘形”的境界,坐卧行走都在长功夫了,不过初学还是应该规范的。
发表于 2003-11-18 1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6235斧先生和小胡斑竹的批评,在打上此话之前我还是斟酌了二三下的,也感觉这句话有些矛盾,但还是打上了。因为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在比赛中的那些太极拳套路冠军们,他们的动作可算是舒展大方,完美到位,可是内在的东西到底怎样呢,而有的练拳者外型并不怎么优美,甚至很难看,却能松空圆活,内气鼓荡,具有非常厚实的内力,对练中领对手莫能近身。这两种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发表于 2004-1-12 1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铁 我顶!!
发表于 2004-1-12 1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汪兄太客气了,哪里谈的上批评呀,我是一家之言,想到哪就说到哪,大家通过网络比较熟悉了,所以说话不太有什么顾忌。不过汪汪兄提到的很多情况是客观存在的,把拳练到身体里去,拳架跳出单摆浮搁的外在形式,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呀。
发表于 2004-1-20 14: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练了一辈子的拳,肩还耸在那儿,我不知高明在什么地方?
手形也不知所云。
发表于 2004-1-26 2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贴子最后由三板斧6235在 2004/01/26 09:11pm 第 1 次编辑]

“瓦垄掌”其实也有讲究,单从写法上,陈小旺写为“瓦垅掌”,陈正雷写为“瓦拢掌”,谁为正确?
 从练法上,除顾留馨著《陈式太极拳》一书要求手指后仰、指肚略凸外,都要求大、小指有相合之意,但是有的要求中指、食指、无名指微向后仰(陈正雷),有的则要求这三指虚拢,谁为正确?
 茂珍老师之“ 瓦垄掌”看似劲贯指端,于松柔之理颇有不同,板斧故此一问。
太极高手六段先生既认为“茂珍老师简直就是在对牛谈琴”,板斧等好学后进为下里巴人,听不懂阳春白雪,太极高手六段先生何不亲自弹一曲“瓦垄掌之正误”,为吾等解惑?
 在下洗耳恭听!
发表于 2004-1-29 0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sancherl 既然在深圳,到荔枝公园应该也不费劲,不妨大家切磋一下,我们请教请教您的功夫,看看您高明在何处,手型又有何所云。

发表于 2004-1-29 1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引用由三板斧62352004/01/26 09:09pm 发表的内容:
“瓦垄掌”其实也有讲究,单从写法上,陈小旺写为“瓦垅掌”,陈正雷写为“瓦拢掌”,谁为正确?
 从练法上,除顾留馨著《陈式太极拳》一书要求手指后仰、指肚略凸外,都要求大、小指有相合之意,但是有的要求 ...

板斧兄春节好,所谓瓦垄掌,肯定不是“瓦拢”了,那是笔误吧。
其实瓦垄掌名称的由来,就取自旧时候盖房的瓦,瓦垄形状,既形象,又好理解。

我听说竞赛套路手的拇指要合在食指第二的关节处,手指要向后仰,但我们从来没有那么学过,也从来没有那么练过,我们的手型要是参加“竞赛套路”的比赛,恐怕要被扣分了。

当然整个拳套中,手型根据不同技击需要是有所不同的,但瓦垄掌是最主要的手型之一,我们的手型可能不好看,但技击上好用。

“太极高手六段”师兄的话也太直了,没想到师兄比我脾气还急,网络上,不能太较真。
问张老师好,问大家好。
祝张老师,张老师的全家,各位师兄弟,师姐妹们春节愉快,万事如意。

发表于 2004-2-4 15: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贴子最后由chengou在 2004/02/04 04:06pm 第 1 次编辑]

三板斧6235 提问的手型问题其实很重要,形是内的外显,形有异内必不同。
这个问题提出已经有些时间了,可是没有人解释出个所以然。
我试着说明一下,所谓定式因个人理解各有不同,大致分为三种:
1,含而未发----所谓柔拳
2,发之未合----外现实气势洪大但缺乏狠意
3,发之6合----是发之末,有狠意在其中,是实战中的最后破坏性发力。
上述手型属第3中,一般人很少到此阶段,或此阶段很短,不易被摄到,单独摆出
此击人结果姿势的很少。或者是故意隐瞒或者是大多数太极拳师根本不知道此阶段,以后者为多。
要理解此姿势需要练习到太极的散手阶段。


发表于 2004-2-4 2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引用由chengou2004/02/04 03:00pm 发表的内容:
三板斧6235 提问的手型问题其实很重要,形是内的外显,形有异内必不同。
这个问题提出已经有些时间了,可是没有人解释出个所以然。
我试着说明一下,所谓定式因个人理解各有不同,大致分为三种:
1,含而未发--- ...

chengou先生言简意赅,这个解释比较合理。顺便请教chengou先生,茂珍老师的手型与张志俊老师提出的“稍节领劲”有没有什么联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