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舒日尧(北京) “真正的中国武术,不是电影中华丽的拳脚,更不是竹林中飞舞的剑仙,而是清晨老人们打的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 说到中国功夫,不得不首先想到“太极”。多年前,一个异邦友人初次来访,很惊讶地说:“我以为中国人就是《卧虎藏龙》里的样子——穿着长袍,都能比划个三拳两脚的。”的确,长久以来,“功夫”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而电影中周润发所塑造的太极高手李慕白的形象,更是成为了传播中国武术文化的一个符号。 太极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十分重视的“道”,讲究“天人合一”,强调“内外兼修”。太极拳相传为武当道士张三丰所创,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北京的海淀就有三项太极拳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不妨通过这几个太极拳的流派,走进这令全世界着迷的太极文化。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主要从杨式太极拳的拳式发展创新的。吴式太极拳源于吴全佑先生,形成于王有林(茂斋)其子爱绅(吴鉴泉)。吴式太极拳有南吴北王之称,南派发展于吴公议、徐致一、吴英华、马岳梁、吴图南,北派发展于王子英、赵铁厂、杨禹廷等。 吴式太极拳第三代掌门人杨禹廷,其弟子有:李秉慈、王培生、李经梧、翁福麒、杨家栋等。任达文80年代初追随吴式太极拳第四代掌门人王培生先生并被其收为弟子,在师父传教下体悟了太极拳精髓,如人体的阴阳哲理、太极拳沾粘连随的道理、天下万物分合之规律并感悟到头顶太极、怀抱八卦、脚踩五行的庐山真面目,成为吴式太极拳第五代掌门人。 吴式太极拳特点是以柔化为主,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极柔软而后极坚刚,呼吸采用腹式呼吸,气沉丹田,呼吸与动作相配合,久练能达到腹实胸宽的状态,同时增加肺活量、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常练吴式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新陈代谢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因而吴式太极拳在益寿延年方面为诸拳之冠。吴式太极拳在身形和步法上的特点是牮柱式与立柱式,弓步时三尖相照、鼻尖、膝尖、大脚指尖在一条直线上。川子步,斜中遇正、在转换式子时和定式时身体多保持端正支撑八方。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先生创制,是现代流行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拳种。如今已有四代传人:其女儿孙剑云为第二代传承人,第三代传承人孙永田和周世勤,第四代传承人周梦华。 孙式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是将形意拳之内外合一和八卦拳之动静合一融蓄在太极拳的中和状态之中。走架时重心无上下起伏、无左右晃动的问题,通过活步使重心不断地在转换当中。从起式到收式,各种动作要求中正平稳、舒展圆活、紧凑连贯、一气呵成。使全身内外平均发展,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正因为中正即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行拳盘架要守规矩。在练拳时不可越出一个“中”字。习练者若能悟透这个“中”字,便能掌握自己的重心,重心不失,呼吸就能保持正常,呼吸正常,才能百脉通畅。 孙式太极拳的第二个特点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这种移步的方式,有利于培养习练者重心潜移和动静合一的能力,还有利于上下相随、手足相顾,使习练者在移步中,不失六合之要。 孙式太极拳的第三个特点是:每逢转身,多以开合手相接。孙式太极拳中有十二个开合手,将套路分为十三节。每逢转身以开合手相接,可以引导习练者身体随重心的虚实转换、内气的自行运转(称为圆研)。开合手便于引导习练者体会体内气息的运行与重心转换相协调。开合手的安排,在练拳时,还有利于习练者经络疏通和血脉通畅。 孙式太极拳的第四个特点是:蓄神待机,神不外张,虚实分明,始终不失六合的要点。习练孙式太极拳时,要处处因势利导,各种劲法随重心变化而转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轻缓匀灵之中寓以随机待法之势。 孙式太极拳讲究“避三害守九要”。避三害是要求练拳时,切忌努气、拙力和腆胸提腹;守九要是要求练拳时必须“一塌,二扣,三提,四顶,五裹,六松,七垂,八缩,九起钻落翻要分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