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5-13 10: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拳先只有纵轴之腰,不能多动。
拎腰时如腰间被人握着带动全身,所以后背及全身是松的。并且在腰成为主宰之前是不应该先拎腰的。
松的概念是松开,里面是流动的。腋窝下如夹两热馒头状。绝不能变成松懈状,懈状是软,里面不通是瘪,这点很误人的,一定要避免。
挺腰就是先一点,等你命门下一段可做主宰时,腰就是初步有成了。
胸口一块是很难化开的,多下功夫是必要的,多体会身体是透空的道理。
站桩时不要负重,这样会练成闷劲。练拳不要练哑铃也是同样道理。
挺腰是为了先将全身的指挥中心建立,只要腰能够控制全身才是目的,若腰挺僵其他地方也不能松,就错了.注意:挺腰是为了控制全身松开,成为全身的支点和控制中心.
什么桩都可以,挺腰是命门处一段向内而上,向后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练拳是否能够入门就是一个腰的问题,练腰的过程大致如下:先是挺命门成为支撑全身及外力的主宰,渐渐会在命门下产生一段(一寸左右)明显的主宰, 这以后再练习用它拎松全身.要不然一开始就拎,很容易误解腰向后向上拎,那入内家之门也就没门了.现在外面练错的很多,使很多太极拳家没有通透之劲而被其他拳种看不起,实际内家一入门就不会被人小视了,犹如狮子初生虽力未充而百兽不敢欺.如果你一朝入门就再也不会有疑惑了.若你练了5-6年还是在迷惑中, 那一定是错了,外家拳;跤术;拳击5-6年也有成就,何况内家之颠的太极!实际上你只要见到真正的就不会再疑惑了,若对太极还在疑惑那是没有看到真的太极.
关于太极大家先要破除神秘感,若有人说在流传于世的拳经外另有什么秘诀的话,可能是看中你的荷包了。我一直说太极之所以是好,是因为你练习他可以比练其他拳种更快见效,且坦荡若夷。所谓的功夫是明理后,你练习身体和太极之理相应的程度,若未明太极之理,是门外汉还不能说功夫之事。而若不能明白太极老论等前辈的道理,就会走上小路,就会自己发明一套并守若珍宝,而拿其所说对比前辈拳论却又格格不入。而私下称另得秘诀。现今太极之病莫大于此。我来给各位指一条辨别真伪的方法。
1:是否能真正技击,若不能只能是拨弄重心的运动,拳都不是,怎么能叫太极拳?
2:技击之时是否还是以力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若是即是拳论所说旁门外道也。
3:动手之时是否是神气为主,骨肉为次。若不能尚未入内家之门何况太极。
4:对敌是否对待,敌我是否一体?若不能尚不能称太极。
以上几点若通家使出都是明明白白的,见者也是毫无疑惑的才是真货,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多是假货。
真的动手时是由不得你再去体会掤、化、拿、发的。你想若真与他种拳术比武时,是否可能别人一拳打来,我再掤、化、拿、发?
彼不动,我不动(但动相不失,不动之中已和为一体,已经化尽其势,进入得势待发之状态),彼微动(神气动相)我先动(化是化敌方神气动相,等敌手脚已动是决来不及再化的。何况敌手脚已动哪还有我先动之说?)
所以看他对不对不是看他如何描述,是看他动手之时是否还有太极之理。
太极的内功仍然以拳架为主,所谓的静功是指对太极体理的锻炼,这是非常重要的,体理入门可从三个方面进入。1:道家的无极;2:儒家的浩然之气;3:佛法的直观本性。
要在体理上练到刀枪阵中不丢失,自然太极功夫一日千里。
首先你必须知道,拳架的动作是用来练劲的,决不能用来实战套用的,就好像读文章是学习表达方式的,若写信时想用来整段抄袭就是成功也一定是词不达意。生死相博岂能预设。我可以告诉你,真正动手时必须要身心非常空灵才能随机而变克敌制胜,若一有预设身心必定滞重,一遇高手必败无疑。
好手出拳如心中炸出,手脚如风,若此时还想要绷接已犯顶抗之病,而且根本来不及。所以无极之状就是接,若敌之神气相照之时不接化,等敌人出手之时才接怎能是敌不知我我独知人,哪有百战不殆的把握?无非还是手快手慢之列。
腰的作用对初学者来说是无法忽视的,当然当功夫有成,你可不去着意在腰间。练拳先要将全身的指挥权统一起来,起初是无法身心一致,要想身体听心话,必须要先全身听腰指挥,有如把分散在全身的游勇散兵统一训练。渐渐才可能心一动,身形相随。这个过程还是要的。
关于灵活源于胯是有些问题的,太极要灵动是要将全身骨肉为主的运动变成神气为主的运动,所以有灵敏于顶之说。而胯之活而产生的灵活只是身体相对灵活,不因作为太极和内家拳的内容。其他拳也有更好练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