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健身强志,兴国之本 --写在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开幕之际 新华社合肥5月16日电(记者王正忠、王圣志、程士华)五月的古城合肥,春意盎然,激情涌动,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16日在这里隆重开幕。这是体育的盛会,也是全民的节日。 代表着国内最高非奥项目水平的全国体育大会,自2000年创办以来,展示出群众体育的魅力,传递着全民健身的理念,为人们点燃参与运动的热情。从竞技体育攀登世界高峰,到全民健身提升国民体质,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比翼齐飞,彰显着中国正阔步向体育强国迈进。 体育是重要的民生。身心的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是人们幸福生活的主宰力,更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生命力。 改革办赛方式 力推全民健身 促进我国非奥运项目的普及和提高,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是全国体育大会秉承的宗旨。“这次四体会,组委会实行‘低票价’定价原则,近半数赛事门票免费赠发;首次把大会分为‘赛、展、论、游’四大版块,预计带动赛事观摩和参与人员近百万人次,”合肥市副市长杨增权说。 据四体会票务负责人介绍,根据项目特点,四体会竞赛项目门票分为10元、20元、40元和60元四档价位。累计将印制35万张门票,采取售票与免费申领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让每一位普通市民都能有机会参与,其中15余万张赛事门票为免费门票。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代表队首次亮相全国体育大会,是四体会的又一创意。来自全国的社体指导员代表不仅参加开幕式入场,还将于赛会期间,深入基层,进行技能展示,指导科学健身。 在后奥运时代的历史新时期,国家体育主管部门以三大传统体育运动会之一的全国体育大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改革,让体育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期待更多的民众参与健身。 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刘国永介绍,在大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新形势下,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全国体育大会的改革问题,确立了以办赛方式改革为重点,以奖励办法改革为突破口,在遵循竞赛规律的同时,淡化金牌、淡化锦标,突出重在参与、重在交流、重在健身、重在快乐的原则,打破综合性运动会传统的评价模式,充分调动参赛、办赛及各方面的积极性,着力打造水平最高的非奥项目竞技平台,生动多样的健身活动普及平台,内涵丰富的体育文化展示平台,实现竞技性与群众性有机统一,推动非奥运项目健康发展。 民生体育 健康中国 国运盛,则体育兴。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 从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我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不仅要发展竞技体育,更要发展群众体育。党和政府将体育视作重要的民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推动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龙舟、摔跤、围棋……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得以蓬勃发展。我国全国体育大会项目不断增多,从第一届17个发展到第四届的34个。 “除举办全国体育大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举办6届农民运动会、8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7届残疾人运动会、9届中学生运动会和8届大学生运动会,有力地促进了全民健身,”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盛志国说。 为了适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1995年6月,国务院批准下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盛志国透露,纲要实施15年来成绩斐然。 --群众体育设施遍布城乡。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数百亿元资金,建成城乡体育场地超过100万个,成为我国全民健身独特的“风景线”。国家还专门针对西部地区及其他“老、少、边、穷”地区开展了“雪炭工程”,帮助这些地方发展公共体育设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6年正式启动,全国已投入50多亿元,在广大农村地区建成公共体育设施20多万个。 --群众体育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家针对农民、青少年、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体育发展规划。数十万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城乡健身活动站点,组织健身活动,传播健身知识,传授健身技能,管理健身设施,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群众自发组建的各类体育协会如雨后春笋。 位于安徽北部的阜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这个市目前已有花鼓灯、健身操、柔力球、太极拳等各类群众体育协会20多个,仅市区就有几十万人参加了体育协会。“这些协会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四体会跳伞比赛开幕式上的文体表演,就是由市各类群众体育协会编排、表演的,”阜阳市市长孙云飞说。 --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各地积极开展“亿万青少年儿童健身活动”、“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等,“体育下乡”、“体育进社区”活动日益深入,“全民健身博览会”、“元旦登高”、“春节长跑”等活动特色鲜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深入人心。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15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全民健身领导机构日益健全,体育行政管理和事业服务机构不断充实,体育社会团体形成网络,健身活动站点广泛覆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迅速壮大,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基本建成。” 在全民健身计划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果的背景下举行的四体会,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需求,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广泛而深入的开展。 全民健身计划,正在着力打造一个“健康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