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6-11 08: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书铭事件”距今已九十六年,流光水逝,物是人非,那还能有什么“第三者亲眼目睹之旁证”。“宋书铭事件”前后,“近在咫尺”、“靠教授太极拳吃饭”的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持何态度(“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没有?或是什么都没有说、没有做”)——要揭开这层雾纱,也只能回忆前辈所言,作合乎情理的推论,除此没有其他办法,至于审定真伪,则是专门家研究的课题了。 笔者学太极拳师从通州张虎臣(1898—1979)先生,上承杨少侯、许禹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革前笔者青少年时,常随吾师去一家(通州西顺城街独门独院)名口U白玉珍的长者家串门。这位白玉珍,长吾师十多岁,耄耋之年仍健如青壮,据说少年时曾觐见过西太后,民国时为美孚石油公司卖办,在通州开有商号“福丰裕”,人称“煤油白”,抗战胜利后,曾为商会代表出访过美国,到东北接收过日伪企业,其经历富有传奇色彩。白玉珍亦是武林中人,精八仙、太极,与我师关系至密,师命我称其为“白大爷”。这位白大爷常与吾师推手、粘杆,有时亦施技嬉戏于我…待到面红耳热,清茶一杯与吾师便是一顿海聊,为人极其豪放,(青少年时的我在一旁听得两眼发直),于是,一件件武林往事(或轶事)飞进了我的耳朵—— 宋书铭,约生于1840年,河北保定人,幼承家教文武双修,精通易理,清末以诗词闻名于世,受到直隶总督袁世凯的赏识(时间当为l905年前后)。不久,袁世凯调任京师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慈禧死,摄政王载沣罢其官……l911年辛亥革命时,袁世凯复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宋书铭入其幕府,作袁的“机要秘书”,历经袁窃取民国总统、宋教仁被刺、日本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等历史事件,直到1916年袁宣布去消帝制后忧惧而死。 宋书铭是个文人政客,自然愿意结交(1912年)刚从国外归来出任教育总(部)长的(前清进士)蔡无培。此时恰逢教育部主事许禹生请示、酝酿创办北京(平)体育研究社之际,于是宋、许两个精通易理的太极拳家便自然地走在了一起,由相互钦慕,切磋技艺许被折服以师礼待之,遂为忘年交(笔者按:时年宋书铭72岁,许禹生33岁)。此事许禹生l921所著《太极拳势图解》写的清清楚楚:“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 宋书铭“为清季词林巨子(引自王新午《太极拳法阐宗》)”,作过袁世凯幕宾,在清末民初,称得上是个大知识分子,但在武术界没有名气,露禅、班侯、健侯父子,不一定认识宋、知道宋;但同为直隶(河北)人,(在某一时期)同居京师,混迹政界、精通太极拳技的宋书铭,却不可能不知道早已杨名天下的杨氏父子(笔者按:民国初年,露禅、班侯早已亡故,杨家在京教拳者只有健侯及其子少侯、澄甫)。 许禹生与宋书铭的交往中,学习宋拳,得到“宋谱”,此情必然反馈到杨氏父子和“体育研究社,引起波澜——只不过杨氏父子的波澜不惊,体育研究社的波澜汹涌澎湃而已。 此时(1912年)的杨家在京师传拳已半个多世纪,露禅、班侯早已仙逝,健侯73岁、少侯50岁、澄甫29岁,杨氏太极拳史早已从“露禅闯天下、班侯打天下”进入“健侯养天下”时期,不但拳路风格起了变化,就连处事待人也不同于“闯天下、打天下”时的风风火火,而是宁事息人、以和为贵。健侯久居京师,接交社会上层见多识广,、深谙官场黑幕“民不与官斗”;历经桑苍,目睹过义和团大刀长矛、大清马队在洋枪洋炮前是如何的不堪一击,惊诧火器时代的来临……处世老道的健侯,面对“宋拳”、“宋谱的”的出现,应该是种什么心态呢?笔者以为,既不能装聋作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绝不会允许50岁的少侯以任何形式向袁大总统的秘书、72岁的宋书铭“宣战”;更何况少侯虽然性烈、霸强护弱,喜抱打不平,但绝不是惹事闯祸、不明是非之人;再者讲,宋书铭也没什么得罪或威胁到杨家生计之处。因此,上上之策就是“以静制动”“静观其(宋书铭)变”,“顺势借力”“以变对变”。且“宋谱”上明明写着宋书铭的远祖宋远桥也是武当张三丰的弟子,既为同门同道,即当以礼待之,而不能鲁莽行事……以致后来的杨氏传人著述中,多附录“来谱”歌诀如《授秘歌》、《八字歌》、《心会论》、《十六关要论》等,笔者以为这与杨氏视宋书铭为同门一脉不无关系。(笔者按:此为杨氏父子的态度。) 许禹生惊叹宋书铭武技精深,引起北京(平)体育研究社同仁,特别是社中杨门弟子的啧啧声,不服气者首推纪子修(1845--1922)。纪子修,名德,字子修,从刘士俊学岳氏散手,从杨露禅学太极拳(笔者按:引自王新午《太极拳法阐宗》),能卧地以臂挡重车轮,人送绰号“纪铁臂”,据悉年轻时戍边曾比武技折沙俄军官享誉边陲。此时的纪子修年已67岁,豪爽之气不减当年,牵拉着吴鉴泉,极力撺掇许禹生与宋书铭商榷“一试高低”。许禹生无奈诉之宋,宋应允相约后,许禹生方携纪子修、吴鉴泉,吴又领着全佑弟子、同门师兄弟刘恩绶、刘彩臣等一起造访、请教于宋书铭……于是,太极拳史就添加了一段“宋书铭事件”的佳话(略)。(笔者按:此为北平体育研究社杨门弟子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