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0690|回复: 7

“宋书铭事件”的前前后后 文/刘习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1 08: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朝末年,统治者将国运衰竭归咎于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禁止民间习武练拳。清亡,民国新立,社会贤达、有识之士碍于民风痿靡、积弱已久,试图增强国民体质,遂提倡武术。1912年11月,在蔡元培支持下,教育部专门司主事许禹生偕同赵鑫洲、吴鉴泉创办北京(平)体育研究社,邀聘名家郭志云、葛馨武、杨季子、纪子修、恒寿山等二十余人到研究社执教;研究武术理论与拳史、培养武术人材,旨在强民报国。众多的武林精英集聚一堂,破除门户壁垒,切磋技艺,开展、推广武术运动,实为我国武术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事。而发生在此时的耄耋老人宋书铭与纪子修、吴鉴泉等人的推手较技(以下称宋书铭事件),又轰动了北京武术界,影响深远迄今为拳界所乐道……
   拙作《由“宋书铭”引发的思考》刊于《武魂)2008年第8期,旨在质疑顾留馨先生l964年所著《太极拳研究》对“宋拳”、“宋谱”的批判与否定;旨在论述“宋拳不是杨拳,也不是吴拳,而是在太极拳问世初期,与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传教的太极拳平行、并列的另一派太极拳!杨传太极拳源自陈沟,宋传太极拳另有源头,实在是太极拳起源的“难解之谜”;旨在说明太极拳史的学术研究课题,不可能因“太极拳起源地挂牌陈家沟”而终结,停滞不前,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认识会不断地深化,提高,更新,从而产生质的飞跃。。。。。。”未涉及宋书铭与杨健侯、杨少侯有无瓜葛,未涉及杨氏父子对“宋书铭事件”所持态度。于此,《武魂》编者(按语)道:
   “此处有两个人不应该不提.一个是尚在的许禹生的老师杨健侯.一个是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等人当时在北京(平)体育研究社的重要同事杨梦祥(少侯)。不知许、纪、吴这些当时的杨门重要弟子以实际行动大力推崇宋时.杨健侯、杨少侯有什么反应.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没有?或是什么都没有说、没有做?
   截止目前为止.编者所知有关宋书铭及其太极拳的资料.皆出于当事人许禹生先生之口或是其传人转录其师所述之文字.确凿是当时“第三者”亲眼目睹之旁证(坊间盛传“杨少侯与宋书铭推手较技”一事.刘习文先生已撰文力辨其伪)始终未能见到。而且编者以为,在'-3时那种“轰动了北京武术界.宋书铭因而成了"-3时拳界的新闻人物……”的火爆形势下.靠教授太极拳吃饭,“学太极拳者.其师唯杨氏父子称是”的杨家.近在咫尺,对这一番由健侯弟子许禹生、班侯弟子纪子修、全佑之子吴鉴泉等“杨门太极拳巨匠”掀起的大动静竟然毫无反应.这于情于理不是太奇怪了吗?不知此中是否隐有不为世人所知的情节。望博学者.能提供相关比较靠谱的史料.以解编者之惑。”
   受《武魂》编者(按语)的启发,笔者愿畅述所知、所闻,以解疑云。
   据悉:1912年11月创立的北京(平)体育研究社,社址在北京西四北,社长由北京(平)市长兼任,以示政府重视:许禹生任常务副社长,主持日常社务;赵鑫洲任少林类总教习,吴鉴泉任太极类总教习;教习有郭志云、葛馨武、杨季子、耿诚信、纪子修、恒寿山、高克星、佟瑞甫等寄身于北京(平)的冀、鲁、豫、甘、陕等省的拳界名家20余人。成员名单中没有杨健侯、杨少侯的名子(笔者按:倘若成员中有杨健侯、杨少侯父子,太极类总教习是轮不上吴鉴泉的)。
   民国初期,许禹生在北京拳界的特殊地位,使其与拳界同仁皆兄弟相称,惟对杨家礼仪有加。许禹生师从杨健侯,与健侯子少侯、澄甫本属同辈,但由于许氏“亦从少侯学”(陈微明语)与少侯亦师亦友,所以许氏尊年长(自己)十七岁的少侯为大先生,称年少(自己)四岁的澄甫为三先生。许创立北京(平)体育研究社必然征求杨氏父子的意见,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l916年,许禹生成立“北京体育讲习所”作为“体育研究社的”的附属机构,得到蔡元培的支持,由教育部拔款于北京西单西斜街建址,通令各地选派学员来京学习的时候,杨少侯、杨澄甫才应聘同孙禄堂、纪子修、吴鉴泉、刘彩臣、刘恩绶、姜殿臣、佟瑞甫、张忠元等到所执教。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08: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书铭事件”距今已九十六年,流光水逝,物是人非,那还能有什么“第三者亲眼目睹之旁证”。“宋书铭事件”前后,“近在咫尺”、“靠教授太极拳吃饭”的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持何态度(“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没有?或是什么都没有说、没有做”)——要揭开这层雾纱,也只能回忆前辈所言,作合乎情理的推论,除此没有其他办法,至于审定真伪,则是专门家研究的课题了。
   笔者学太极拳师从通州张虎臣(1898—1979)先生,上承杨少侯、许禹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革前笔者青少年时,常随吾师去一家(通州西顺城街独门独院)名口U白玉珍的长者家串门。这位白玉珍,长吾师十多岁,耄耋之年仍健如青壮,据说少年时曾觐见过西太后,民国时为美孚石油公司卖办,在通州开有商号“福丰裕”,人称“煤油白”,抗战胜利后,曾为商会代表出访过美国,到东北接收过日伪企业,其经历富有传奇色彩。白玉珍亦是武林中人,精八仙、太极,与我师关系至密,师命我称其为“白大爷”。这位白大爷常与吾师推手、粘杆,有时亦施技嬉戏于我…待到面红耳热,清茶一杯与吾师便是一顿海聊,为人极其豪放,(青少年时的我在一旁听得两眼发直),于是,一件件武林往事(或轶事)飞进了我的耳朵——
   宋书铭,约生于1840年,河北保定人,幼承家教文武双修,精通易理,清末以诗词闻名于世,受到直隶总督袁世凯的赏识(时间当为l905年前后)。不久,袁世凯调任京师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慈禧死,摄政王载沣罢其官……l911年辛亥革命时,袁世凯复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宋书铭入其幕府,作袁的“机要秘书”,历经袁窃取民国总统、宋教仁被刺、日本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等历史事件,直到1916年袁宣布去消帝制后忧惧而死。
   宋书铭是个文人政客,自然愿意结交(1912年)刚从国外归来出任教育总(部)长的(前清进士)蔡无培。此时恰逢教育部主事许禹生请示、酝酿创办北京(平)体育研究社之际,于是宋、许两个精通易理的太极拳家便自然地走在了一起,由相互钦慕,切磋技艺许被折服以师礼待之,遂为忘年交(笔者按:时年宋书铭72岁,许禹生33岁)。此事许禹生l921所著《太极拳势图解》写的清清楚楚:“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
   宋书铭“为清季词林巨子(引自王新午《太极拳法阐宗》)”,作过袁世凯幕宾,在清末民初,称得上是个大知识分子,但在武术界没有名气,露禅、班侯、健侯父子,不一定认识宋、知道宋;但同为直隶(河北)人,(在某一时期)同居京师,混迹政界、精通太极拳技的宋书铭,却不可能不知道早已杨名天下的杨氏父子(笔者按:民国初年,露禅、班侯早已亡故,杨家在京教拳者只有健侯及其子少侯、澄甫)。
   许禹生与宋书铭的交往中,学习宋拳,得到“宋谱”,此情必然反馈到杨氏父子和“体育研究社,引起波澜——只不过杨氏父子的波澜不惊,体育研究社的波澜汹涌澎湃而已。
   此时(1912年)的杨家在京师传拳已半个多世纪,露禅、班侯早已仙逝,健侯73岁、少侯50岁、澄甫29岁,杨氏太极拳史早已从“露禅闯天下、班侯打天下”进入“健侯养天下”时期,不但拳路风格起了变化,就连处事待人也不同于“闯天下、打天下”时的风风火火,而是宁事息人、以和为贵。健侯久居京师,接交社会上层见多识广,、深谙官场黑幕“民不与官斗”;历经桑苍,目睹过义和团大刀长矛、大清马队在洋枪洋炮前是如何的不堪一击,惊诧火器时代的来临……处世老道的健侯,面对“宋拳”、“宋谱的”的出现,应该是种什么心态呢?笔者以为,既不能装聋作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绝不会允许50岁的少侯以任何形式向袁大总统的秘书、72岁的宋书铭“宣战”;更何况少侯虽然性烈、霸强护弱,喜抱打不平,但绝不是惹事闯祸、不明是非之人;再者讲,宋书铭也没什么得罪或威胁到杨家生计之处。因此,上上之策就是“以静制动”“静观其(宋书铭)变”,“顺势借力”“以变对变”。且“宋谱”上明明写着宋书铭的远祖宋远桥也是武当张三丰的弟子,既为同门同道,即当以礼待之,而不能鲁莽行事……以致后来的杨氏传人著述中,多附录“来谱”歌诀如《授秘歌》、《八字歌》、《心会论》、《十六关要论》等,笔者以为这与杨氏视宋书铭为同门一脉不无关系。(笔者按:此为杨氏父子的态度。)
   许禹生惊叹宋书铭武技精深,引起北京(平)体育研究社同仁,特别是社中杨门弟子的啧啧声,不服气者首推纪子修(1845--1922)。纪子修,名德,字子修,从刘士俊学岳氏散手,从杨露禅学太极拳(笔者按:引自王新午《太极拳法阐宗》),能卧地以臂挡重车轮,人送绰号“纪铁臂”,据悉年轻时戍边曾比武技折沙俄军官享誉边陲。此时的纪子修年已67岁,豪爽之气不减当年,牵拉着吴鉴泉,极力撺掇许禹生与宋书铭商榷“一试高低”。许禹生无奈诉之宋,宋应允相约后,许禹生方携纪子修、吴鉴泉,吴又领着全佑弟子、同门师兄弟刘恩绶、刘彩臣等一起造访、请教于宋书铭……于是,太极拳史就添加了一段“宋书铭事件”的佳话(略)。(笔者按:此为北平体育研究社杨门弟子态度。)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08: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书铭拳技绝伦,纪子修、吴鉴泉等被折服,钦佩之至,磕头请为弟子,宋书铭对其约法“不许传人,不许说是他教的……”于是,除纪子修不受律条制约独自退出外,其余皆师事宋,学练宋拳三世七(又称长拳、三十七势)。宋书铭教拳不显山露水、低调作人,所为者何?愚意以为这是封建社会的文人政客、官宦权贵,视士途、名节为性命,以教拳课徒为羞耻所致(这也是武禹襄、李亦畲不以教拳为业的原因所在)……宋追随袁世凯竭尽心力,l916年袁世凯的死,意味着宋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年已76岁的宋书铭,顿感精神崩溃不能久于人世,急思叶落归根、魂归故土,以至许禹生数次邀他到北京(平)体育研究社执教,皆坚辞不受,终归隐保定乡下作古。(笔者按:此为宋书铭的行为尺度及其结局。以致政局动荡形势下,宋与杨氏始终没有接触机会,给后人留下了颇多疑点。)
   发生在民国初年的“宋书铭事件”不是子乌虚有的杜撰,而是真实存在的武林往事。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诸先辈的传人王新午、李先五、向恺然(笔名不肖生)、吴图南等人的生前著述中,均有记载。其中以王新午(1890-1964)1927年所作《太极拳法阐宗》记述最为详尽,但文中没有涉及“许、纪、吴这些当时的杨门重要弟子以实际行动大力推崇宋时,杨健侯、杨少侯有什么反应,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没有?或是什么都没有说、没有做?”斯时,“宋书铭事件”刚过15年,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乃至杨少候、杨澄甫等人大多健在,若果真有过“杨少侯凌空劲技折宋书铭”,杨门四世弟子王新午等是断不会忘记大书、特书的。道理很简单,新午先生该写的都写了,且斯人皆知:没有的事,如何去画蛇添足。深为惋惜的是王新午所言“宋氏(书铭)在清季为词林巨子,所著内功原道明理诸篇,已播于世,允为杰作”,笔者却从未见过,想来“播于世”,不一定刊于世,兴许从未印刷过……(笔者按:王新午1927年所著《太极拳法阐宗》原在陕西出版,个别章节曾载许禹生主办的《体育》月刊,抗战期间又重新修定、补充,l942年在西安出版时名日《太极拳阐宗》)
   上述“宋书铭事件”前后,有关各方(宋书铭、杨健侯、杨少侯、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等)的心态及其行为表现分析如上。所不知者,不敢妄议。
   1937年春,徐震先生对“宋拳”、“宋谱”的质疑,作为学术研究并未造成大的影响…只到1964年,顾留馨先生所著《太极拳研究》出版后,三易其版七次印刷,发行量高达三万余册,顾氏“太极拳为陈王廷所创”、“宋拳、宋谱为宋书铭伪作(造)”的观点,事实上被当时的官方所认定,始掀起大波……  
   太极拳源流,各执异见、争鸣不已:太极拳史中的人物、事件,亦扑朔迷离,颇具传奇色彩。似这等学术研究、文化遗产又夹杂宗教、信仰色彩的课题,由于缺乏详尽史料,说不清、理还乱,需探讨、论证的难点、疑点甚多,在学术界、文化界、宗教界、武术界、太极拳界未达共识前,既然名为(太极拳)“研究”,就不能以一家之见堵塞言路,为此,笔者作文《由宋书铭引起的思考》予以评述,今又作《宋书铭事件的前前后后》补漏解惑,继续为“宋拳”、“宋谱”鸣冤,以祈对太极拳史的研究尽些微薄之力。
发表于 2010-6-11 16: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传太极的独到之处在于什么地方?是什么使他区别于当时杨家的太极?有人从拳术本身做过比较吗?故事好听可惜没有干货啊
发表于 2010-6-12 12: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书铭的“不许传人,不许说是他教的……”与杨露禅的“功夫不成,不言师门”到李鹤林的“未成功器,勿名师们,”一脉相承,宋书铭的师承应当清楚的。
发表于 2010-6-18 14: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袁世凯的“机要秘书”,不会是跟陈延熙学的吧,值得探讨。
发表于 2010-6-18 14: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说明个什么问题呢?什么也说明不了。。。。。。
真确得答案已被老祖宗带棺材里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