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3406|回复: 0

梅山有个“武术村” 舞刀弄棒两百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6 08: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梅山有个“武术村” 舞刀弄棒两百年.jpg

梅山有个“武术村” 舞刀弄棒两百年.jpg

村中武林前辈曾收土耳其人为徒
  据沈安江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梅中村武术的兴盛时期。那个时候,梅中村的武术已经没有了传男不传女的习俗,传承方式基本是长幼相教、父子相传。
  “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会一招半式,一到凌晨时分,每家的院子里都会集合几个人,‘呼呼哈嘿’地比划拳脚。”而一旦遇到村里集体训练的时候,晒谷场所就成了练武场,几十号人各耍各的家伙,一时间,吆喝声此起彼伏,声势逼人。
  在梅中村,也会发生这样的事:两个正在棉花地里干农活的村民,一时兴起,就讨论起“这个拳该怎么打”,嘴上说说不过瘾,就索性在田间切磋起武艺,几拳打下来,两个人倒相安无事,棉花却倒了一大片。
  当时梅中村还有一支“角斗队”,由村里四五十个精通武艺的年轻人组成,沈安江就是其中之一。每逢春节,镇海、舟山等地的一些农村就会邀请他们前去表演,“十二月廿八出门,正月初六回来。”让沈安江颇感自豪的是,因为周围一带就只有这么一支“角斗队”,而且表演又相当精彩,所以很受村民欢迎,有些村还因为请不到他们而懊恼整一年呢。
  早前,梅中人的武术只在村中流传,渐渐地,也有不少外地人慕名而来,拜村中的“武林前辈”为师。
  张仁元是梅山武术协会会长,也是“水浒名拳”第六代传人,今年66岁的他,在村里可是出了名的“获奖专业户”。这些年来,他获得了10多个国家级、省级的武术比赛冠军,梅山“水浒名拳”的名声也渐渐地传了开去。
  张仁元为记者耍了一套棍法,只见他手持长棍左右横扫,如拭浮尘,上挑下压,棍扫时呼呼有声,落地时刚劲有力。这架势,看上去一点都不像一个66岁的花甲老人,倒像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后生。
  受张仁元的影响,他的两个儿子个个身手不凡,几个孙女也都从小学武,最大的孙女张朝佛今年17岁,6岁时就跟着爷爷练武,如今早已练得一手好拳,出拳时虎虎生风。
  这些年,张仁元陆陆续续收下了200多名徒弟,其中有十几个还是来自湖北、广东、四川等省。当年,这些远道而来的徒弟吃住在张家,一住就是一年多。
  当然,最让张仁元津津乐道的还是,2003年7名土耳其人专门寻访到梅中村,要向他取经。张仁元就在祠堂里教了他们一套“水浒名拳”,这些土耳其人被梅山武术深深折服,不住地感叹中国真是藏龙卧虎,中国武术真是博大精深。
  村里老一辈的习武人中有不少“土医生”
  一直以来,梅中村的“水浒名拳”并非只是口传身授,之前是有一本拳谱的,据说是第一代宗师沈天童所写。
  傅信阳说,他的师父,也就是沈根法,曾亲眼见过这本拳谱,当时就藏在“水浒名拳”第四代传人沈金全家中。
  据沈根法的描述,拳谱呈长方形,约3-4厘米厚。谱上用毛笔描绘出了“水浒名拳”的一招一式,并有小字注明。整本拳谱除了各种练功方法外,后面还附有骨伤科医治秘方。遗憾的是,这本拳谱在解放前被外乡来学武的人偷了,解放后,里岙大队的干部也曾组织人员前去追索,可惜没有找到。
  旧时习武之人多懂点疗伤之法,因为师父在传授拳术的同时,也会传授些医药土方。傅信阳说,村里老一辈的习武之人中也有不少“土医生”,他的一个师叔就会针灸,“前几天我妻子中暑,在他那里扎了一次就好了。”
  对于草药,傅信阳也是略知一二。“一种叫‘参三七’的草药,用于治疗扭伤、打伤,相当管用。”有一次,傅信阳的一对师兄弟对练,“师兄胸口挨了一拳,顿时脸色苍白,蹲在地上起不来了。师父就找来‘参三七’,取下根部的外皮,磨成粉,和上一点水,制成小丸子,让师兄吞服。没几天,师兄就又变得生龙活虎了。”
  “水浒名拳”走上复兴之路
  据傅信阳说,“水浒名拳”在梅中村有一个年龄断层,20岁以上40岁以下这一代习武之人比较少。这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经济大潮袭向农村后,梅中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外出赚钱去了,只有村里的老人们还固守着祖辈传下来的武功。
  当年,傅信阳也是走出了梅中村,凭着一身过硬的功夫,在外当起了保安。而这十几年来,傅信阳的武功也没有荒废,一有空,他就要扎扎马步,练上几手。
  傅信阳这身好功夫还真派上了用场!有一年,他当保安的小区来了个偷车贼,另外一个保安一边追,一边高喊:“抓小偷。”傅信阳闻讯,几步追上贼人,一个擒拿手,就将贼人牢牢地按在地上,动弹不得。整个过程也就几秒钟。
  2005年,浙江省武术协会正式授予梅山乡为浙江省“水浒名拳之乡”。至此,梅山的“水浒名拳”重又兴盛起来。
  那一年,梅山乡人民政府在梅山乡中心小学设立了“民间传统武术传承基地”,傅信阳被请回梅中村,担任梅山小学的武术教练,向更多的孩子传授“水浒名拳”。
  傅信阳告诉记者,他们这一代练武时,都得练基本功。所谓基本功,就是蹲马步,举杠铃。“当年的简易杠铃,是由一根竹子,串起两个大石盘,足足有40公斤重。举杠铃是为了练臂力,我记得习武一年后,就能一只手举起杠铃。”但是,现在的孩子练的基本功就只保留了蹲马步,同时又融入了北方拳种的元素——压腿和踢腿。
  现在的梅山小学每个星期都有一节武术课,这样的武术课颇受学生们的欢迎。13岁的鲍汪园喜欢武术,最喜欢看电影《叶问》。只要一上武术课,小姑娘的神情就痴迷而专注。
  因为反应快,悟性高,又肯吃苦,上小学的第二年,鲍汪园就被选入了学校的特训队。每逢比赛或者表演前夕,这支特训队的队员们就要集中训练,每天一早一晚,要练上好几个小时,也许骨子里流着习武的血液,这些孩子并未觉得练武是一件苦差事,相反,他们还以能被选进特训队而骄傲。
  很快,这支队伍在武林中崭露头角,2007年8月,在浙江省国际传统武术大赛上,梅山小学共摘得8枚金牌、9枚银牌和7枚铜牌。一个月后,梅山小学武术传承基地被列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年,傅信阳一直致力于“水浒名拳”的保护与创新。他与浙江师范大学一起合作,编写了一本梅山“水浒名拳”拳谱。此后,他在武术专家、本乡武术前辈和浙江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专家指导下,借鉴全国各地武术门派的优点,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南宗五拳”、“少年长拳”、“六法连环”、“三路长拳”、“规定拳”、“规定南拳”、“南棍”、“南刀”和“剑”等套路的教学。
  怎样进一步传承“水浒名拳”,目前梅中村也已经有了不少新计划。据梅中村支部委员沈安江介绍,村里已经成立了一支武术队,张仁元任队长。而随着梅山岛的开发,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也陆续回到了岛上,这些年轻人将被吸收进村里的武术队。为了让武术队有更大的练武之地,“现在村里已经收回祠堂,这个祠堂的一半作为老年活动室,而另一半将作为武术队的练武场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本站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