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憶羅邦楨老師 作者:朱殿蓉 原文刊載於臺灣《太極拳雜誌》第220期2018年12月出版 在向羅邦楨老師例行問候的電話中,另一端傳來多年照顧老師的TanaFarnsworth女士哀傷的聲音:「Julian,羅老師十月十二日早上九點廿分在安睡中走了」,驟然聽到這晴天霹靂的噩耗,內心忐忑翻滾,瞬間難以置信。當晚亦接到張瓊瓊的告知,她已將此悲傷的消息稟告台北的徐憶中師叔。記得去年三月去舊金山探訪羅老師時,91歲高齡的老師還分別坐著及站著示範他掤勁的威力,當時還有幾位相識的荷蘭學生,遠程前來向老師請教拳藝。老師雖然年邁,在家生活仍能自理,只是聽力稍退,右髖關節老化,但整個身體狀況甚佳,看不出曾在18年前換過肝,怎會突然回歸道山離我們而去?在電話中Tana又言及老師交代不要舉行正式隆重的葬禮,但留下了簡單的遺言:「要我們繼續努力練拳」。為了遵守老師的遺訓,我和Tana相約在老師逝世一個月後的週末,分別在東西兩岸的華府和加州,舉辦特別的練拳追思聚會來紀念老師,讓參與者有機會陳述及緬懷老師生前教挙的軼事。 說來我能夠幸運受教于羅老師也很偶然,在練拳不久的80年代初,有次去舊金山參加一項化工學術會議,也順便尋訪太極拳高手。接觸到的人都無法回應我對太極拳的疑問,最後的解惑來自經人介紹與羅老師的電話交談。接著我有幸和老師單獨會面,在老師的拳館內我演示了整趟拳架,自以為還行,但老師却說沒有一招打得對。當時內心頗不服氣,勤練了數年楊式太極拳,怎會連一招都不對,於是直問如何才算對呢?老師擺了一個左掤姿勢,我非但推不動反而被彈出去,這才見識到什麼才是正確的拳架。垂頭喪氣地回到當年田納西的家,意外地接到了老師的來函鼓勵,我福至心靈的邀請老師來寒舍授拳,老師居然答應遠途跋涉前來引路入門。那時跟隨老師的幾乎都是洋學生,我是極少數的黃面孔,且與老師有著相同的背景:生於大陸、長於台灣、立於美國。練對了拳也改變了我的人生,自此在業餘時協助老師在田納西州、喬治亞州、華府等地開課,也繼續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下,竭力鑽研太極拳以技養生、防身之道。 羅老師亦是意外地在1949年由父親𢹂領去師爺鄭曼青家治病而成為在台灣最早入門弟子,據羅老師說,當年服藥後因未能根治,鄭師爺要他自力更生、練拳健身,老師望著文人雅士般的師爺就冒失的問道:「你會太極拳嗎?」師爺的回答頗妙:「我會一點點,教你嘛足夠了」。這場意外改變了老師的一生,走向了終生推廣太極拳之路。老師因極思恢復健康,在台大及政大研究所唸書時,下課後就去師爺家練拳,很少參加其他活動。1950年起鄭師爺在台北中山堂頂樓開課,老師也前往參加,每個星期日與師門拳友們聚在師爺家練習推手,直至鄭師爺在1964年離台赴美為止。其間,老師在台灣省政府的工作由台北遷至南投中興新村,於是開始在中南部教拳。 羅老師一生對鄭師爺非常恭敬、順從,師徒授受之間情同父子,甚至婚姻大事也是聽從師爺的安排。當鄭師爺希望老師前往美國分勞時,老師毅然辭去台灣的安定工作,一家三口于1974年來到舊金山,重建鄭師爺初到美國時成立的「寰球太極拳社」,也肇始老師全職教拳的生涯。太極拳在美國的發展,得力於鄭師爺及五位來自台灣門生之推廣〈註一〉,美國人對輕慢柔和太極拳的健身兼防身效果才由質疑而轉為著迷。隨著美國社會對太極拳興趣的提高,羅老師開始籌辦短期講習班,為期數日或一週不等,1976年先由夏威夷毛伊島開始,1977年起在加州舉行,1980年後再逐步推展到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及美國其他城市。歐洲地區如荷蘭、德國、比利時的短期講習班是1981年開始的,接著推展至瑞典、挪威、義大利、以色列等國。這類講習班每年繼續不斷的在歐美各地舉辦,直至2013年在中西部Milwaukee 市舉辦的訓練營為止,那時老師已屆87高齡了,其多年在世界各地奔波授拳的辛勞可想而知。50多年來致力於太極拳之推廣,由台灣的點,擴大至全美國及歐洲的面,受益的學生有萬人之衆,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羅老師的教學方式以簡明、循理、嚴格、實際著稱,規規矩矩、腳踏實地符合著太極拳經、論、歌訣的要求。勤練者腳下很快就能生根,由功架之知己而達到推手之知人,所以很受歐美學習者的認同和歡迎。我記得在年輕時開始參加東西兩岸的講習班,自認身強體壯,但第一天就兩腿酸痛難撐,一週下來已經筋疲力盡,不知是如何熬過的。同期的拳友們都有相同的感受,也牢記住羅老師的名言:「No Burn, NoEarn 腿沒發燙,則無收穫」、「Bend Low 蹲低,此乃老師英文名字 Ben Lo 的諧音」。大家分手時相互勉勵: 「I am the survivor of Ben Lo’s camp 我是羅老師訓練營的倖存者」。現代人急功好利,常問老師練太極拳有沒有秘訣,老師的答案總是:「有」、「你要放鬆呀!」、「若懂得放鬆,那太極拳就沒有秘訣了」。老師說他以前也問過鄭師爺相同的問題,還進一步問及如何放鬆,鄭師爺的回答更妙:「不要用力呀!」,老師追問:「要如何不用力呢?」,師爺答道:「要放鬆啊!」老師言下之意是要告訴我們學拳容易練拳難,當然學拳是要有明師的指導才容易起步,接著的寸步難行就要靠自己的苦練去領悟及克服。為了幫助初學者抓住經、論、歌訣中的基本要領,羅老師教學時有五個簡明要求:「身心放鬆、虛實分清、腰髖轉動、立身中正、美人手掌」,對資深學生又加上一個要求,那就是這五項要求要能同時做到。老實說,要嚴格的做好這五項簡單要求,並非易事,尤其是如何放鬆和冥想來增強大腦的功能,而且要持之以恆的朝夕鍛練,更是知易行難。對能堅持練拳的學生,老師鼓勵我們要從經、論、歌訣中去實踐求證,要追根究底的鑽硏下去,才會日漸有所理解而融會貫通。因為太極拳是內功拳術,若練不出內勁,只能算是太極操。羅老師特地告訴我下則鄭師爺勉勵他之題辭贈言:「下種生根入地深,萌芽出土自成蔭,倘生效果由心得,何用天邊覓鄧林」,所以70年來老師每天不忘練拳。我也有幸受到羅老師的題辭贈言勉勵:「入門引路須口授,工夫無息法自修」,待我對拳藝有點琢磨體會,就寫下來請老師過目,也陸續地發表了幾篇文章。 欲進一步廣傳拳藝於世,羅老師翻譯了《太極拳經論要訣》、《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陳微明太極拳答問》三本書,廣受歐美人士喜愛。也發表了多篇闡釋太極拳藝的中文撰著,有些文章因冠用了筆名如盧正、魯翁、蘇崑慈、顧蘭仁、顧文軒等,而不為人知。筆者將抽空彙集這些著作,貼上網站供世人參考。順便要提及老師在2013年寫的最後一篇文章:「致王培生《內功心法太極拳》一書編者張耀忠、張林的公開信」,編者在該書內胡謅了兩頁有關羅老師和王培生先生於1982年在北京見面之事。因王先生是相識多年的朋友,老師本來不想理會其張姓弟子的荒謬和無聊行為,後來接納了建議,為了防止該書持續以訛傳訛,必須澄清事實,老師則逐一列證反駁了張氏子虛烏有的偽論。其實王先生的一位陳姓學生當時用了老師的照相機拍了兩人推手的照片,老師亦將這些照片寄至我處保存,兩位高手相互走化的身影,栩栩如生。 羅老師生前知己的好友很多,除了許多愛戴他的學生外,與幾位在美國的同門師兄弟們常相互往來。老師早年在加州及中西部的講習班,劉振寰師伯常來相助。同樣的,自1977年起,老師每年也來華府協助Robert Smith師叔教拳。老師更珍惜與昔日台灣同門師兄弟間的濃厚情感,除了日常的聯繫外,也經常的造訪台灣甚至星馬地區的同門摯友。因此我也有緣拜見了劉錫亨、徐憶中、鞠鴻賓、甘嘯洲、蘇紹卿、陳至誠、梁棟材、陶炳祥、RobertSmith 等師叔。其中,與羅老師關係最密切、來往最頻繁的當屬劉錫亨、徐憶中、鞠鴻賓三位師叔了。在中國大陸方面,也聽羅老師提及他常聯繫或走訪鄭師爺當年關係密切之前輩(楊澄甫、李雅軒、濮冰如、黃景華等)的門生們,以及其他太極門派的諸多前輩。由於老師的好友很多,在此不勝枚舉,但值得一提的是老師與張義尚、張義敬前輩的惺惺相惜,也特地在1989年協助在台灣出版了張義敬著《太極拳理傳真》一書。 感謝張瓊瓊和 CharlesVotaw盡心盡力的籌辦這次美滿的紀念活動,十一月十日的練拳追思羅老師的聚會,在感恩的氣氛下隆重展開。TanaFarnsworth女士特地從加州趕來參加,也有多位遠自加州,中西部地區,及東部地區的外州拳友,來到了華府近郊紀念陳鉅的太極廣場。百餘名參與者群體演練著羅老師傳授的鄭子太極拳和楊式太極劍,大家相互的推手切磋如同當年在老師的講習班一樣,多人踴躍發表了許多緬懷老師生前教誨的感人之言。 羅老師走了,享年92歲,想起了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老子之言:「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如今讀來更使人感到無比的哀傷和懷念。我黯然的喃喃自語:「傷心哀悼思絕藝,程門立雪再無緣」,但願老師在道山享受平安和快樂。 〈註一〉朱殿蓉著「太極拳在美國的發展現況」,台灣太極拳雜誌第200 期2012年6月出版 朱殿蓉於2018年11月12日寫於美國華府 緣聚華府練傳統太極 taijidc.wordpres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