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8-21 19: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马公岳梁(1901-1998)的多次讲话 笔者在这里摘录由张耀忠先生整理,在《武魂》2005年第2期发表的先师马公的一些讲话。“当时是1984年5月,上海吴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吴英华和马岳梁二位老人,前来北京看闺女。北京市吴式太极拳家王培生,李秉慈和翁福麒等携弟子20余人,于6月1日上午,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行欢迎会,宴请吴、马二老。另有河南郑州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王梦南先生也参加了欢迎会。会上,大家向二老请教,请马老讲一讲太极拳是怎样传到北京来的。马老欣然开讲,此文据录音整理”(笔者按:马师曾对笔者说起过那趟北京之行,在北京全聚德烤鸭店用完餐后,众人要求马公露一手,马师说‘行’。遂在饭店外的停车场上让他们的代表王培生先生与他推手,只见马公一粘一放,王培生先生便站不住,连连往后退跃,被放出数米远,仰倒在一辆轿车上。马公忙上前询问是否伤到腰了?王先生答‘没事、没事’):
“那是清朝同治年间的事,先从杨露掸说起(笔者按:先师马公曾说全佑不到十八、九岁就在旗营向杨露禅学拳,那时全佑是个年轻的军官。而全佑生于1834年,二十岁前应是咸丰初年,非同治年间。据永年杨氏太极传人之研究显示,杨露禅道光末即在京城传艺,故可知先师马公在此时间上有误)。 他是河北永年县人,绰号叫‘转杆子三爷’,那时他已然成名,号称‘杨无敌’(笔者按:这也有误,杨露禅是进京后才获得‘杨无敌’称号的)。 永年县另有一家姓武的,是武禹襄的族人,叫武汝清,他考中了进土,后来放任到河南温县做知县。所以,他对陈家沟的太极拳和同乡杨露样的功夫都很了解的(笔者按:这里有误。不是武汝清,是武澄清,不是温县,而是舞阳做知县)。 再后来,武汝清屡升,先到北京任编修,后又升为侍郎,就如同现在的副部长,按现在来说是高级官员了。所以,他与王公大臣们都有来往,其中有一个石贝勒,是六爷,患半身不遂,没练过武功,想让他儿子练武功,要请个名师来教(笔者按:这里所说的‘六爷’,极为关键!马公将‘石贝勒’与‘六爷’混为一人了,当时唯一的‘六爷’是奕訢,二十多岁,精通武功。其子尚未出生。与‘患半身不遂,没练过武功’,‘想让他儿子练武功’的‘石贝勒’显然不是一人)。 武汝清说,你要请呢,我们那儿有一个,我给你请来。石贝勒说,那好啊,你就给我请来吧。据说是这样的,我也是听老人讲的。于是就把杨露禅请来了(笔者按:杨露禅进京,虽是武汝清介绍的,但起初并非为了‘石贝勒’。而是‘小府张宅’。武氏三兄弟武汝清、武澄清、武禹襄早年曾向禄禅问艺,因而张家让他邀请禄禅也是自然的事。) 请来后,杨露禅一手拉着石贝勒的手说,你老人家为什么不下地啊?石贝勒说,我已经多年不下地了。杨露禅说,你们把鞋拿来给石贝勒穿上,鞋穿上后,杨露禅一架石贝勒的手,就在屋里走了一圈。然后上到炕上,石贝勒很佩服了,这是杨露样一进门就露了一手。石贝勒说:好,你的功夫高明的多,我马上叫我儿子给你磕头,拜你做老师,跟你学功夫。他儿子叫石少男。那是杨露禅进京后收的第一个徒弟,就在贝勒府里。另外,宫室里有一个叫岳柱臣的,是武状元出身的,官做到将军,是岳飞的后代,河南人。他知道杨露禅的功夫,所以他也要拜杨露禅做老师。杨露禅不敢收,因为,他第一是武状元出身,第二又是将军,跟王爷是平起平坐的人物。可是还是坚持拜杨露禅做老师(笔者按:清代武状元中似无姓‘岳’的,待进一步考查,请见附文。马公曾讲起有一武状元要试露禅公的武艺,可一摸手,武状元就倒了,不知是否同一人?)。
除此二人外,以后王宫各大臣、贝勒爷们,到府里来跟杨露禅学一手两手的,那人数就多了,但那些不是正式的徒弟。后来又介绍杨露禅到旗营里做教官。旗营里呢,是培养中级军官的,都是八旗子弟,那么在这里教的人就很多了。其中有三个人学得特别好,学得时间也长,这三人也要拜杨露禅做老师,这三人就是万春、凌山、全佑。全佑呢,就是吴式的第一代。杨露禅说不行,你们要进门呢,就拜我儿子班侯吧。这三人尊师重道,老师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就拜杨班侯做老师,但实际上练拳还是跟杨露禅练(笔者按:为何拜杨班侯为师还有一段隐情,马公在此省去,但马公对自己的弟子多次说起过那段隐情,笔者后文将会述及)。这三人的功夫是各有不同,万春得刚劲,凌山善发人,全佑公呢,是刚柔相济,有刚有柔。 那么 杨露禅为什么不收他们三人做徒第呢,大家猜一猜什么意思,其实也很容易猜到。因为,他那两个真正的徒弟,一个是将军,一个是王府贝勒子,这要跟他们称兄道弟,那哪成啊,跟他们是走不到一条道上的。而拜他儿子杨班侯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从那时起,杨露禅回家休息一年,杨班候在京教拳,他功夫是好,但你不能向他提问,你要问,出手就打人,脾气很不好,他喜欢教你就教,不喜欢教你就不教。杨露禅返京后,他两个徒弟说,老师啊,你走了一年,我们什么东西也没学到,班侯兄没教我们什么。杨露禅一听,便说,我辜负你们(笔者按:这不是杨露禅开始真正教他们的主要原因。据《吴家太极拳史》载:“清同治年间,宗师杨禄禅,聘于端王府,教授太极拳,端王待之甚厚,礼仪有加。多年后,端王谓宗师曰:小王待师可谓甚厚,何无优秀学生,以为我用?”这里,虽然将六爷误为尚未封王的载漪,但说明主要原因是来自六王爷的压力)。后来,杨露禅又教了他们几年。岳柱臣学得好,功夫有提高,后来带兵打外国人,他一马一刀冲入敌兵营,杀了不少外国人(八国联军),也算是抗外英雄。但他后来没有传人。其他学过三手两手的就更没有传人了。 其余的万春呢,他后来有没有传人,我到现在没有访到跟他学拳的,凌山也没有传人。只有吴式这一代。全佑公他外号叫全三爷。我为什么了解这么详细呢,因为,我……父(此处听不清)做九门督察御史,就是九门提督,就等于是现在的城防司令(笔者按:是马师的五伯父)。全佑公一年到我家住的时间起码在二百天以上,因为原来就是亲家。我的三祖母喜欢全三爷,常叫他来喝酒,娘儿俩常在一起喝酒。但是,我年轻的时候,不相信太极拳,我练的是硬功夫,曾拜刘(月琴)老师学通臂,还学过摔跤,学过查拳等很多东西。但是后来跟太极一干总干不过人家,后来我才改学太极拳。从20岁学起,一直到现在。从20岁学到29岁,30岁我们(和吴英华)才结婚,在上海结的婚,一直到现在没离开过(鼓掌)。 太极拳传到北京的第一步,也是第一阶段,是在清朝同治年间(笔者按:这里有误。关于杨禄禅进京的时间, 杨澄甫先生之子杨振基先生在《杨澄甫式太极拳》中说:‘我曾祖父四十岁以后,经人举荐到北京教拳’。武汝清是道光二十年,即西元1840年,庚子科进士,,那时杨露禅四十一岁。武汝清到刑部任职可能还要等几年,所以,杨禄禅首次进京到张家教拳,大约在1845年以后的事。先在‘小府张宅’,后经介绍又去旗营任武术教师。十七、八岁的全佑正在旗营军官学校学习,遂与众人从杨先师学。彼时年纪比全佑小三岁的杨班侯尚在家乡永年),传到宫室、王府和旗营,习练人群是王公大臣、将军贝勒、王子和八旗子弟。 第二步,也是第二阶段,是把太极拳传到社会上。那是民国二年,当时杨式门中的另一位弟子许禹生,在北平创立体育研究社,社址在西城劈柴胡同,那里房子很大,有五个院子,开设好多项目,有田径、足、垒、少林等等,太极拳是其中的一个项目。开始邀请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三位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太极拳开始公诸于众,传于门墙之外,造福社会。在此之前,太极拳是关起门来练的。换句话说是在家里练的,不给人家看,这叫内家拳(笔者按:这又是一种‘内家拳’的说法。笔者认为内、外家拳的主要区别在身法上及练法上)。你在公开场合看不见,也找不到。外家拳是保镖护院,行侠卖艺,是打给人看的。内家拳是武当拳,外家拳是少林拳(笔者按:外家拳不一定是少林拳,少林拳则往往是外家拳)。
体育研究社成立后,从此太极拳首次向社会公开招生,但报名者不完全是年轻人,有的是老头儿。可太极拳原有跳跃、发劲等高难度的复杂动作。面对新的学习对象,有些高难动作显然是不适合了。于是,有两位教师,把原有的跳跃、发劲等复杂动作都取消了,这就是杨澄甫和鉴老(吴鉴泉),他二位将太极拳都改为慢架子,这样算是太极拳的进步(笔者按:这里的‘进步’之意是指方便众人学),变成连绵不断,缓慢柔和,适合大众健身运动,人人都可以练习。所以,杨式太极拳的定型人是杨澄甫,吴式太极拳的定型人是鉴老(吴鉴泉)。后来就叫杨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这以后,太极拳就在北京社会上公开传流开了,一直到现在。
有一位杨少侯,很固执,坚持不变。他说:“我就是这样打,我就是这样教,爱练不练”。他就是固执得很,脾气也很大,出手就打人。因此,学员中能够忍耐下来的,只有一位。剩下的还没有看到真正跟杨少侯练的。他的功夫好不好,好。但教学方法令人受不了,‘曲高和寡’。
杨式太极拳由杨澄甫定型发展到现在,吴式太极拳由吴鉴泉定型发展到现在。这就是吴式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情况。那么,吴式太极拳除了慢架子以外,还有一套快架子。1982年北京召开武术工作会议,国家体委要求发掘传统套路贡献给国家。我们吴式太极拳就挖掘出了快拳套路,现在叫吴式快拳,是原来就有的快拳。 那时,郭松亭、王茂斋、吴鉴泉他们兄弟三人都是要好的,这哥仨一道研究,一道发展,所以,郭老练的、王老练的跟吴老练的都是这个,不过各有特色,就如写字一样,颜、柳、欧、赵,到最后呢,各有自己的一套。这三老呢,各有长处,郭老文学很好,书法绘画也好,讲太极拳理论是头头是道。我们跟郭老是亲戚,跟鉴老也是亲戚。我从几岁上就知道太极拳的由来。那时体育研究社有一个秘书长,叫南焕林(谐音),他与许禹生是表兄弟,我跟南焕林也是表兄弟,我们之间都是表兄弟。我经常去体育研究社,一期、二期的毕业照像,我都加入了,我们家至今还保存着照片。所以,我对太极拳这段历史是很清楚的。这就是太极拳传到北京及吴式太极拳创始的情况。” 笔者对上述马公岳梁先师的讲话作了些按注。先师马公由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原因,未能对长辈的说法作考证,有些出入,在所难免。譬如,上海鉴泉太极拳社讯上之《吴家太极拳史》载:“清同治年间,宗师杨禄禅,聘于端王府,教授太极拳,端王待之甚厚,礼仪有加。多年后,端王谓宗师曰:小王待师可谓甚厚,何无优秀学生,以为我用?”这里显然将全佑等因故在端王府拜杨班侯为师的“同治年间”,误当成全佑等在旗营开始从杨露禅学拳的“咸丰年间”,将尚未封王位、年仅十二岁的载漪当成“六爷”了。马师还说过“杨露禅先师三下陈家沟,几近二十年”,现在的考证是“十六年”。然而,这并不影响这些传说史料的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线索。去考证之、纠正之,使历史原貌浮出水面,正是吾辈的责任! 笔者好问,2008年底笔者去马公岳梁、吴英华二位恩师故居(也是吴鉴泉宗师故居)时,与马公幼子马江麟师兄交谈起一些太极史上的疑问,江麟师兄笑道:我父亲的学生中,就数你问得最多,你应该最清楚我父亲的答案。 的确,笔者在1996曾问起全佑宗师(1834-1902)与六爷、时(石)贝勒、贝子时(石)绍南、将军岳柱臣等之事,并且史书上的六爷与时贝勒可能是不同人之见解,请示马公。马师说:“那极有可能。当时许多王公贵爵请杨露禅教拳或亲自从学,但六爷的护卫全佑,凌山,万春,是六爷亲自从旗营军官中挑选出来的年轻军官,是肯定的。” 杨露禅因二十多岁的六爷的要求专门培养其护卫。露禅公又因那位年长的时(石)贝勒之请,去教其子时(石)绍南,且以内功为该贝勒治病。而同治七年后,年迈的杨露禅在子班侯的助教下还教过六爷长子、已满十岁的载徵贝勒,及瑞王府十二岁的载漪贝勒。 如此看来,六爷与时(石)贝勒是两个人,六爷是“王爷” ,是亲王,比“贝勒”高二级(笔者按:天命十一年,即西元1626年,皇太极即位后,废除四大贝勒共理政务的旧制,建立贵族封爵制度。以后,逐渐形成12级封爵制。贝勒在亲王、郡王之下,其名号依次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六爷不仅是位直接与张三丰十三势真传能否保存下的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差点影响到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 待续 |
|